自然资源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运用与思考
2021-12-03潘多莉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幼儿园
◆潘多莉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幼儿园
自然资源是指在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相关的、能被利用产生使用价值并产生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要素的总和,大致包含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我园地处皖北地区一个小县城,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教育经费不足,为了弥补缺陷,我们充分利用周边优越的天然资源,发掘自然资源再次利用的价值,创设活动材料和活动环境,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服务。
一、走出教室,走近自然资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需求和发展水平,将周边的自然、社会、人文等环境作为幼儿成长的重要资源。”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必须转变以现有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创设多元化的新型学习模式;我们应该意识到县城幼儿园离郊区很近,在自然资源的拥有上占有很大的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和社区人文环境,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
春夏之交,我们带孩子到户外放风筝,看着风筝在天空中飞舞的姿态,感受风的方向与力量;让孩子去田野里闻一闻油菜花香,看一看蜜蜂采蜜,听一听各种昆虫的鸣叫;采摘各种野花,回来后观察花朵的形状、颜色,然后引导幼儿进行分类,再把花瓣做成植物标本或者书签,最后,让幼儿用彩笔画出多彩的春天。秋冬之际,我们带领孩子去郊外感受丰收的景象,并捡拾落叶及采摘秋天的果实,观察落叶的颜色、叶脉,并对果实进行分类。这些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幼儿禁锢在教室里的局限,让孩子在与周围自然环境的互动中收获着、成长着。
二、收集整理,筛选自然资源
我们知道:幼儿是通过与材料、环境的互动,获得成长与发展的。因此,幼儿园必须要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和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构建幼儿的认知结构。
首先,我们要发动幼儿通过游览、采摘等活动,收集一些自然材料,丰富区域活动材料。例如:在春天来临的时候带幼儿到田野采集各类野花、野草;夏天带幼儿到小溪边挖泥巴;秋天引导幼儿捡拾落叶、树枝,收集果实、种子、稻穗等各种壳类等材料。还可以引导家长参与收集与制作。例如,“好玩的泥巴”区域游戏开展中,引导家长与幼儿一起制作泥巴玩具,如泥娃娃、各类小动物,并对其进行涂色、装饰等活动。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收集、制作区域活动材料。例如,在美工区“树枝装饰”中,老师针对性收集了一些造型优美、奇特的树枝;在编织区中,采集菖蒲等编织材料;最后收集、整理民间故事、民谣、民间游戏等素材,让幼儿参与剪纸、印染等活动,激发幼儿对民间文化的兴趣,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其次,教师在对自然资源的收集上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要根据幼儿年龄发展特点和主题活动目标,对收集的各类材料进行严格筛选、整理与分类。有利用价值的材料进行再次加工,没有利用价值的材料果断抛弃,特别是民间故事、民谣等,教师要选择具有积极意义、弘扬正能量的作品作为主题活动内容。例如:童谣《小老鼠上灯台》《马兰花开》《姥姥门口唱大戏》等,既幽默风趣,又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是不可多得的活动素材。
三、巧妙构思,挖掘自然资源
为了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践行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的教育理念,我园倡导充分利用园所的周边优势,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幼儿教育。根据幼儿教育新理念,把本园周边乡土资源进行挖掘、构思、融合,开展丰富多彩而又具有本土特色的区域游戏,以达到让多种自然资源相互融合、取长补短的效果,让每个孩子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自主、快乐地成长。
在主题活动《秋天多么美》中,为了让幼儿感受多彩的秋天,除了通过散文欣赏、绘画、秋游等活动形式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秋天的树叶、果实、蔬菜、种子、稻草等,和幼儿一起在幼儿园公共区域打造秋天的微景观,把秋天搬进我们的活动室。就这样,幼儿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提升了审美情趣。又如:幼儿在完成泥塑作品后,为了让作品更具特色,引导幼儿再对泥塑作品进行上色,这样两种艺术形式的融合,让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当然,在自然资源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满足幼儿兴趣需求的同时,我们不可以只注重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要结合幼儿年龄发展特点和科学知识,大胆尝试,开展通俗易懂的活动,最大化地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和教育价值。
四、因地制宜,巧用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和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但是,我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也要坚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实际需求,深刻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要做到材料的提供与教育目标相一致,为孩子创设自由、宽松的物质环境。
我们在利用社区环境的时候,要考虑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天气等因素。在季节特征比较分明的地区,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带领幼儿观察四季树叶、草坪的颜色,摸一摸、抱一抱喜欢的大树,和小树比一比高矮,深刻领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晴朗天气带领孩子到附近广场欣赏雕塑、喷泉等,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并引导幼儿发现季节、天气等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例如,白天人们喜欢在树荫下聊天、下棋等,夜晚人们喜欢打太极拳、跳广场舞等;在海边,教师可带领幼儿观看潮涨潮落;在山区,教师可组织幼儿开展奔跑、登山等竞赛活动。
五、加工改造,整合自然资源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中指出:“3-6岁幼儿的思维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意引导孩子通过直接感知,为他们提供一些可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除了收集、分类、筛选、挖掘自然资源外,还要根据本班幼儿开展主题活动的实际需要,对原始材料进行简单加工、改造与整合,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玉米芯是我们皖北地区十分常见的乡土资源,这种低结构、多变化的材料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挑战意识。他们最初用玉米芯拼搭各种图案、楼房、小塔等,随着活动的深入和幼儿需求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加入对玉米芯切割、涂色、穿连等活动。单一材料不能满足幼儿的需求时,可以借助纸板、沙包等一些辅助材料,推动活动向前发展。幼儿在与材料地互动中,非常成功地生成了大班自主游戏“趣玩玉米芯”,不但提高幼儿活动的自主性,而且学会创新思维,与人合作,获得“发展”和“享乐”的双重效果。又如自制玩教具《玩转纸筒》,材料来源本地软纱门厂里的废弃纸筒,我们和幼儿一起对粗细不同的纸筒进行涂色、装饰、分类、切割、组合等方法,制成大型玩教具。这两件由自然材料生成的作品,在省、国家级比赛中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这种低结构、多变化的活动材料,有效地激发了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满足了他们的探索和发展需要,同时让普通的自然资源重新焕发出异样光彩。
总之,我们不要让规范、精致的材料和一成不变的规则桎梏了孩子的发明和创造。我们要本着兴趣性、安全性、卫生性、科学性、整合性的原则,通过社会、家庭、幼儿园三方面的合作,对当地自然、社会、民风、民俗等资源进行收集、筛选、挖掘与整合,充分挖掘丰富的乡土资源中蕴藏着的智慧和活力,扩展幼儿生活空间和学习模式,引导幼儿体验不同的学习和游戏方式,让孩子在轻松、愉悦中获得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