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传统教育实效性提升的策略探究*

2021-12-03葛梦佳

江苏教育 2021年58期
关键词:革命精神儿童

葛梦佳 章 乐

一、引言

回首百年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获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辉煌历程。在革命年代孕育而生的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具象化体现,是中国人民在苦难中浴火重生的革命精神传承,更是未来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精神地基。

在中小学教育中植入革命传统教育是增强儿童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必然要求。革命传统教育具有凝聚和认同的作用,为儿童提供了一种现代与历史的联结;革命传统教育对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具有规范作用,中小学生可以通过革命传统教育把握政治走向和价值取向,提升政治觉悟、体认革命精神、培育优良作风;革命传统教育对传统文化具有保存和丰富的作用,革命传统教育超越时空限制,在保存革命传统的同时,还可以从现代角度诠释并丰富革命精神。

二、当前革命传统教育面临的挑战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指示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革命传统进课程、进教材、进校园成了当前教育的热门话题,近几年教育界有过不少尝试,但也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一)如何理解儿童真实体验

革命传统远离儿童的当下生活,远离儿童所处的当下时代,是提升革命传统教育实效性的难点。现在的中小学生所处的是和平与安定的年代,他们从未体验过革命年代的艰苦生活。过去的革命传统教育将革命中“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特征当作教育重点,这是一种成人对革命传统的扁平化解读。儿童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无法对成人化的革命精神感同身受,自然会导致革命传统教育无法真正对他们的思想意识产生积极影响。

(二)如何克服教育思维定式

在定势思维的影响下,革命传统教育的创新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目标和内容没有分层递进。从纵向上看,当前革命传统教育目标存在着年段之间划分不明确的问题。各年段目标设定大同小异,不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对教学内容选择的指导作用。各学段教育内容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层次差异,不区分学段的内容层次会造成低学段听不懂、高学段不想听的结果。

第二,革命传统教育内容无法与各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大部分革命精神与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集中于语文、历史和思想政治等人文学科,一般以故事的形式平铺插入学科教学内容之中,不关注学科特点,导致革命传统与课程教材无法有机融合,形成“打补丁”式的教育形式。

第三,教育方式缺乏趣味性。从小学阶段看,儿童的心理特点使得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或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充满童趣的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的接受度。但当前革命传统教育多使用经典的红色故事加上生硬的口号,更侧重知识的强制灌输,放弃儿童立场,导致他们无法从中获得认同感。

(三)如何对接多元时代价值

现代社会发展极其迅速,各种价值观在时代浪潮中应运而生。面对不同声音,革命传统教育的社会根基开始动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一是全球化趋势的冲击。全球化背景下,各类文化通过书籍、网络等媒介“自然渗透”进青少年的思想之中。认知发展还不全面的儿童无法辨别良莠不齐的价值观,极易在其他价值观的冲击之下丧失对革命传统的认同。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观下,中小学生缺乏对革命传统的兴趣,对艰苦朴素、实事求是等革命精神更是难以真正理解。

二是社会诠释的娱乐化。娱乐化的社会风气将严肃的革命传统教育责任推向影视娱乐,部分低俗化、片面化和工具化的诠释使得中小学生丧失理性认知,弱化了革命传统教育的导向性。

三是家校教育的割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是受教育者形成良好价值观的必要条件,他们在学校通过学习树立起的正确价值观需要在家庭教育中进一步巩固强化。然而,当下家庭教育中的功利化导致学校革命传统教育的弱化。

三、提升革命传统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一)让革命传统教育对接儿童的生活

杜威认为,从儿童的现实需要出发,教育的最大浪费就是“学校与生活的隔离”。革命传统教育需要打破这种隔离,从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出发,让学生在校内学习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带来的经验,并将学习到的革命精神延续到日常的社会生活之中。

1.发掘儿童周边的生活化资源。

挖掘儿童生活中与革命传统对接的内容,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当前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往往限于经典的红色故事以及各种生硬的口号,接受度不高。要提升革命传统教育的实效性,教育资源就必须从儿童所经历的生活和所学习的学科中来。

一是利用本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各种历史文物和先烈事迹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受教育者眼前,其背后蕴含的革命传统教育价值巨大。中小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沉浸式体验可以让他们自觉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革命传统相互融合,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

二是利用儿童身边的榜样资源。儿童的形象化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愿意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社会学习,因此榜样资源对儿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邀请家长中的时代模范宣讲,为学生诠释革命精神的时代表征;可以邀请革命人物讲述革命故事,带领学生感受革命传统,让学生在榜样示范中体会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2.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校园生活结合。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我们不能忽视革命传统教育与学生校园生活的对接。

一是将革命精神与学生学习精神对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斗争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小学生当下生活条件虽不艰苦,但教师仍需引导他们将艰苦奋斗的精神迁移到学习上,这不仅仅提高了中小学生的个人素质,更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二是将革命精神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上重点纳入、有机渗透革命传统。在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和历史三门人文学科中全面反映革命历程,以革命传统引导学生感受革命精神,弘扬革命精神,培养高尚品德。在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中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形式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其他学科中发掘革命人物资源,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延伸教育,如体会科学家、运动员为国争光的革命精神。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态度上体现革命精神,如追求科学与进步的五四精神、实事求是的延安精神、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三是针对儿童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进行革命传统专题教育。例如,对于儿童困惑的“当下为什么还要提倡节约?”之类的问题,教师可以带领他们探究勤俭节约这一革命精神产生的背景,并且分析当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并不是因为物资不足,而是一种人性对节制的内在要求,更是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的贡献。

(二)建构一体化的革命传统教育内容体系

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丰富且繁杂,要提升革命传统教育的实效性,我们需要搭建一体化的革命传统教育知识图谱,使繁杂的教育内容形成关联,形成个性化学习途径,更加符合儿童学习的规律。教育知识图谱是一种人工智能概念,其目的在于改进学习系统,使其更加适合儿童的个性化发展。革命传统教育知识图谱应将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不同革命传统知识构成递进的层次关系,在教育知识图谱的基础上融合儿童的生活经验,从而使儿童自主建构一体化革命传统知识系统,内化革命精神及价值观。

学校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教学时,需要将教育内容按学段和年段进行划分,形成教育内容的层次差异。这种尝试将革命传统知识按照儿童的经验逻辑划分,以递进的关联方式形成教育系列图谱。以《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小学学段的要求为例:低年级儿童的政治社会化水平低,需要借助具体形象化载体来认识革命传统,国家标识这种客观知识就属于低年级的教育内容;中年级儿童的政治社会化水平正在快速发展,逐渐形成国家概念和政治情感,开始从抽象的角度认识革命传统,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等榜样示范就属于中年级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高年级儿童政治社会化水平相对较高,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用革命历程中重大历史事件体现的革命精神对其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从而培养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

除此之外,按照革命传统的内在逻辑体系编排革命传统教育知识图谱也是一种教育内容的编排,以线索的形式将革命传统教育内容串联,有助于中小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革命精神。上海是革命传统的源头和诞生地,上海市政府提出的将“上海红色文化”概念融入中小学学习教育就是一种按革命的内在体系为逻辑编排的革命传统教育内容。“上海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包括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以及人格养成四个部分。在政治认同部分中,串联“中共一大旧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以及“中共淞浦特委机关旧址”,引导中小学生在参观学习中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的革命精神产生认同感。

综上,按照儿童经验逻辑来编排革命传统教育内容是一种以儿童认知发展为逻辑的编排方式,而根据革命传统体系来编排革命传统教育内容是一种以革命发展为内在逻辑的编排方式。当前提升革命传统教育实效性需要在内容设计时有机结合两种编排方式,尊重儿童的同时也尊重革命传统的发展历程,这样才更有利于他们体悟革命精神,有利于学校建构一体化的革命传统教育内容。

(三)促进儿童体认革命传统的价值并形成认同

探究如何让儿童体认革命传统的价值,利用革命传统教育让儿童产生对革命精神的认同感,最首要且最重要的就是要探索适合儿童的教育方法。

1.重视“大历史”与“小历史”交互的重要作用。

史学界有“大历史”与“小历史”的说法。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孙岳教授认为,大历史主要是“全局性的历史”,在革命传统教育中具体表现为革命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而小历史指的是“‘局部’的历史、‘常态’的历史”。在革命传统教育中具体表现为地方性特色革命精神以及革命人物,发掘儿童因素需要在“大历史”与“小历史”的交互中进行。以南京地区的学校为例,在大历史观上,南京在各个阶段的革命历程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在小历史观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南京雨花台发生的屠杀催生了雨花英烈精神。南京地区的中小学校可以通过爱国主义历史发生地回溯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实地参观雨花台烈士陵园,举行雨花英烈故事演讲竞赛等,聚焦坚定信仰、敢于斗争、不惧牺牲、甘于奉献的雨花英烈精神,体会无产阶级斗争过程中所凝聚的优秀精神财富。[8]

基于小历史观角度的革命传统教育内容则需要注重榜样人物的选择。一个具体的、为儿童所熟知的事件中的人物往往更能激发他们的认同感。上述例子中,从微观的地方特色革命小历史观扩大到宏观的无产阶级斗争革命精神,让儿童在革命传统教育中找到身份认同感,融入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形式,站在儿童立场上发掘革命传统教育的儿童因素,让儿童在“大历史”与“小历史”交互的教育方式中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达到革命传统教育的目的。

2.重视仪式的符号作用。

仪式是一种组织文化象征,贯穿在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作为一种象征符号,仪式具有组织神圣性,这种文化符号赋予儿童独一无二的组织身份,对儿童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与此同时,仪式带来的悲愤、自豪等情感也使得革命传统教育内容及其附带的政治情感能被儿童快速内化,形成对革命传统以及革命精神的认同感。以南京地区的学校为例,每年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整个南京城上空都回荡着急促的防空警报声,行驶中的车辆全部停下并鸣笛,所有人放下手中的工作脱帽默哀。这样一种纪念的仪式会让儿童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更深入地体会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先辈们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四、结语

当前革命传统教育有效性提升最大的困境在于不关注学生经验,单方面的强制灌输,无法让青少年内化革命传统教育内容,体悟革命精神。突破革命传统教育有效性之难需要呼唤儿童立场,儿童立场呼吁我们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同时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在革命传统教育中坚持儿童立场,我们需要做到:积极发掘教育资源,对接儿童生活与革命传统;创建教育知识图谱,建构一体化革命传统教育内容;重视红色历史交互和红色符号作用,形成儿童认同的革命传统价值观。

猜你喜欢

革命精神儿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中国的出行革命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