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
——以建党百年的历史逻辑、理论建构及其前沿问题为视角
2021-12-03曹富雄
□曹富雄
(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史进程一再表明,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总是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命运、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命运、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反观之,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所发生的每一次重大社会变革,都和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分不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就是在成立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开启新时期、跨入新世纪、进入新时代的伟大社会革命中逐步得以实现的,它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归结起来就是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问题,无疑是为了廓清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其逻辑和历史上的统一性和整体性,进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其理论和实践中的系统性和前瞻性。
一、溯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的历史逻辑
溯源绝不仅仅是对过往历史的过程性的简单回顾,而是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的逻辑概括。考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既有维系其不断前行,并依靠特定的实践、理论、文化、时代等诸多动力因素支撑起来的深厚的历史根基,也有建立在其深厚历史根基和铁一般事实基础上的必然逻辑。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的历史根基
马克思主义观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又是关于社会主义的,而“社会主义并没有固定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1]。为此,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1]。这就意味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维系这一历史并支撑其不断向前发展的因素来自于特定的实践基础、理论渊源、民族底蕴、时代背景。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的实践基础,即从“艰苦探索”到“成功实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是紧紧围绕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而展开和推进的。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艰苦探索”到“成功实践”,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由此,习近平特别强调:“我们要永远铭记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的历史性贡献。”[2]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苦探索”,是指毛泽东同志“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3]。这种探索具有奠基性意义,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3];其二,“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4]。这种具有奠基性意义的探索,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是说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看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5],由于毛泽东同志的奠基性探索,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5]。其中,“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看来,“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5]。不言而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就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开创到推进、从坚持到发展这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实践基础上的。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的理论渊源,即从“基本原则”到“中国特色”。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说到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实践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形成和发展。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5],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6]。
强调“基本原则”,实质上是强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5],因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5]。习近平总结了八个方面的“基本原则”,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必须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必须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必须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必须坚持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机制,等等。”[7]可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是以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前提的。
强调“中国特色”,实质上是强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4]。从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到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的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深厚的理论渊源。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的民族底蕴,即从“传统文化”到“中国精神”。“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8]。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和发展也不例外。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必定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实现的,它既植根于以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为核心思想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凝聚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以改革创新为时代内容的伟大的中国精神。从“传统文化”到“中国精神”,体现的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深厚的文化土壤。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扎根于传统文化。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源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相通性,另一方面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先决条件,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过程,都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和检验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超越传统文化的过程。这就是两种文化的融合,其结果必然是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大发展。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凝聚着中国精神。“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9]。“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10]。其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10]。无论是在民族精神层面还是时代精神层面,“中国精神”就是中国人民具有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9],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离开了“中国精神”的支撑,就等于失去了“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10]。
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的时代背景,即从“革命与战争”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时代根基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对时代主题做出的科学判断上,也体现在对国际战略作出的适时调整上。这一过程归结起来就是:从毛泽东做出“革命和战争”的时代主题判断,到邓小平做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判断,再到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战略。
从“革命和战争”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判断及其转换,打开了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赖以发展的时代眼界。其间,从1940年1月9日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明确地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处在革命和战争的新时代”[11],到1985年3月4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12],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指导下完成了时代主题的认识转换。此后,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一再确认“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13]。
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战略思维及其转换,开创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的世界高度。在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基础上,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14],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13],中国共产党人做出了国际战略思维的重大转换,归结起来就是: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实质上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向“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重大转换,体现的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所具有的前所未有的世界眼光。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的必然逻辑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作为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的结合,既是具体的又是历史的。这种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逻辑地引申出“三个只有”的必然逻辑,说到底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沿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三次结合”与“三次伟大飞跃”,遵循“三个铁一般的事实”与“三个只有”的历史逻辑整体向前推进。
1.“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实现“第一次伟大飞跃”,并以“第一个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的必然结论。习近平在谈到这一必然结论时深刻地指出:“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得以发展的逻辑起点。
2.“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实现“第二次伟大飞跃”,并以“第二个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的必然结论。习近平在谈到这一必然结论时深刻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得以发展的新的逻辑起点。
3.“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三次结合”、实现“第三次伟大飞跃”,并以“第三个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的必然结论。习近平在谈到这一必然结论时深刻地指出:“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得以发展的全新的逻辑起点。
从“三次结合”到“三次伟大飞跃”、从“三个铁一般的事实”到“三个只有”的历史逻辑一再表明:第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同“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实际上就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逻辑不断得以充分检验的过程;第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同“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实际上就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逻辑不断得以充分贯彻的过程;第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实际上就是“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不断得以充分彰显的过程。
二、建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的理论成果
任何命题的提出都不是简单的概念推算和内涵演绎,它既要体现相关实践者的实践自觉,又要反映理论构建者的理论自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理论建构,这种基于特定历史逻辑的理论建构也不可能是理论本身的自在运动,而只能通过实践者们的自觉行动和理论家们的自觉构建去完成,实质上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之间形成的良性互动关系的一种整体性把握。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的理论成果,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看来,“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1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的理论成果及其架构正是这一历史变革及其逻辑诉求的反映,它既要体现当代中国“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一脉相承,也要总结当代中国“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造。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的理论成果,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一脉相承。在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看来,尽管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着伟大的社会变革,但是,“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实践也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15]。这也就告诉我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的理论成果,实质上体现的是当代中国“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一脉相承。
那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何以体现一脉相承的理论建构?从内在逻辑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的理论成果,也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最新成果。习近平在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各个阶段性成果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时,深刻地指出:“说一脉相承,一是它们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在理论渊源上一脉相承;二是它们都坚持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理论主题上一脉相承;三是它们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理论品质上一脉相承;四是它们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为立论基础,在理论基点上一脉相承;五是它们都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理论目标上一脉相承。”[7]这五个“一脉相承”实质上清晰地勾勒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的整体性脉络。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的理论成果,集中展现了当代中国“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造。用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来审视,“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15]。因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理论创新,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15],那么,“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3]。可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的理论成果,就是围绕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主题建构起来的。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的理论成果,经历了从一个“基本结论”到“九个必须”的建构过程。所谓一个“基本结论”,是指邓小平在1982年召开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我们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2]3这个经过总结长期历史经验而得出的“基本结论”,实质上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的理论成果的最初概括。所谓“九个必须”,指的是习近平对改革开放以来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所作的九个方面的总结,集中体现于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一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二是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三是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是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是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六是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七是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八是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九是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6]。这九个方面,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的理论成果,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看来,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马克思主义大发展的时代,也是马克思主义观大发展的时代。正如习近平所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15]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在170多年前,但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是为什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的理论成果就集中反映了同“三个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三个完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的理论成果,集中反映了同“三个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看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取决于它本身具有的理论特质以及人们对其认识和把握的程度。所谓同“三个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实质上强调的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等理论特质,“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1]。建党百年以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一再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15]。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看来:“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15]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的理论成果,集中展现了“三个完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看来,“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1]。这又是为什么?习近平站在“三个完全正确的”这一历史的高度作出了回答:“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1]。可见,“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17],习近平毅然决然地指出:“可以告慰马克思的是,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正在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执着努力。”[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就是建立在以上“三个完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基础上的,其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及其科学体系的各方面,标志着“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建构的形成。
三、前沿: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的问题指向
问题是发展的起点,也是发展的动力。对于一个执政党而言,但凡一种主义,都是有问题指向的。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一进入中国,就有了主义与问题之争,争论的核心问题一定是位于“主义”前沿的“问题”,即“前沿问题”。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观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其前沿问题既指向马克思主义本身,同时又指向时代,追问的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关系。习近平指出:“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15]在此意义上,只有“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15],“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15],才能进一步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为此,既要把握好“向内看”与“向外看”的关系,也要把握好“向前看”与“向后看”的关系。
(一)“向内看”与“向外看”的关系问题
古往今来,本来与外来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国家发展必须面对的难题。对于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而言,这一难题既是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主要是中国和西方的关系问题;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问题,尤其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当然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马克思主义资源与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的关系问题。按照融通中外、洋为中用的原则,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始终面临着既“向内看”又“向外看”的问题。
1.向内看,就是要“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15]。所谓“向内看”,就是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深刻认识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特征和新要求,“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18]。唯有这样,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习近平深刻地指出,为了“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1]。显然,向内看,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15]。
本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必须瞄准以下九个方面的前沿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与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与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与新时代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四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与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与新时代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六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与新时代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与新时代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八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与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九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建设的思想与新时代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2.向外看,就是要“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15]。所谓“向外看”,就是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及其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18]。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18]。习近平同志深刻地指出:“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13]。
面对当今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必须着眼于两个方面的重大问题:一方面是和平与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另一方面是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这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相关的前沿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问题上:一是关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问题;二是关于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的问题;三是关于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问题;四是关于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的问题。总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18]。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中值得正视的问题。
(二)“向前看”与“向后看”的关系问题
习近平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1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也不例外,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一方面,要用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的主体内容和最大增量;另一方面,要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的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只要用好这两种资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就一定会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也一定会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为此,必须把握好“向前看”与“向后看”的关系。
1.向前看,就是要“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15]。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4]。所谓“向前看”,就是要“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15]。与此相关的前沿问题集中在四个方面: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17];其二,“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16];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17];其四,“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17]。
2.向后看,就是要“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15]。习近平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15]这深刻地表明,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成长和发展的深厚基础。所谓“向后看”,就是要“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15]。与此相关的前沿问题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关于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的问题。习近平特别强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15]。其二,关于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问题。习近平特别强调,“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15]。
总之,按照历史的和逻辑的相统一的原则,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我们的思想进程就应当从哪里开始,思想发展的前沿问题也应当从哪里开始。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建构、前沿问题加以整体性研究,旨在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科学展示建党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及其丰硕成果,充分体现“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理论特色、民族气派、时代风格,从而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指导下,构建一门“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