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不是『打击教育』
2021-12-03鱼花花
文/鱼花花
挫折教育已经提了很多年了,它的起因大概是一些引起极大舆论反响的社会事件,我们的学生经受了一些在旁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挫折,转而激化出了谁都意想不到的极端结果。这些事情演化到社会上,令人不禁反思,我们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是不是独生子女的一代家长太过溺爱,导致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内心很脆弱?
全社会都在反思这个问题,于是提出了要进行挫折教育,要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要让他们具备坚韧的意志品质。本意是好的,可是,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大多数人望文生义,认为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多多地经受挫折和苦难,让他们经历多了,承受多了,他们的抗挫折能力自然就提升了。要不就是让孩子多多经受痛苦,哪怕是孩子有成就,也不夸赞,而是给予更高的要求和严厉的评价。
他们以为这就是挫折教育。
殊不知,这些行为都是把孩子往挫折教育目标的反面推了。意思就是,大家以为这样能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其实这样折腾下来,孩子的内心反而脆弱了,心理素质反而降低了,抗挫折能力反而下降了。
前几天朋友找我聊天,她说觉得最近自己上幼儿园的儿子成熟了不少,但是有些不爱说话了。她说儿子从小就是家里的宝贝,所有人都宠着他。结果上幼儿园第一个月就因为各种小事哭鼻子。她婆婆每次看到孩子哭都心疼得要死,不是拼命安慰就是给他买礼物。朋友觉得婆婆再这么宠下去,儿子可能更加经受不了挫折。她说自己想改变一下,想有意给儿子一些“挫折教育”。
于是她不再像之前一样夸儿子。比如儿子把画画作业带回来,她就会说画得还可以,但是可以更好。还有几次儿子因为和小朋友闹矛盾回来哭诉,她甚至会批评儿子,说他淘气和不懂事。后来她发现儿子哭得越来越少了,但是情绪总是有些低落。以前他特别喜欢回来讲幼儿园的事情,现在讲得越来越少了。
我想这个朋友并没有意识到,她所谓的“挫折教育”,更像是“打击教育”。是她的打击和批评,让孩子越发沉默。而孩子不轻易哭也不是因为成熟了,更多是出于对父母的“失望”。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都开始关注“挫折教育”,希望孩子能够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来应对各种打击。只不过很多家长没有想清楚,挫折教育从来不是给孩子制造挫折,而是要和孩子一起面对挫折。
很明显,有的时候家长会陷入“挫折教育”的误区,最终伤害到孩子。有三种最常见的误区。
把“挫折教育”误认为是“打压教育”
相信有很多像我朋友一样,想要通过批评孩子,主动给孩子制造严苛的环境。甚至有的家长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要求,只为了不让孩子骄傲自满,但这样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在孩子小的时候,对于自己和世界最直接的理解都是来自父母。当孩子明明取得了进步,却得不到父母的认可时,他们会怀疑自己,挫败感只会更强。
当孩子受挫时,让他们自己去面对
我的表姐就是这样的家长。很多次我看到小侄子哭的时候,表姐要么会让他多哭一会,不予理睬,要么就会和小侄子说要坚强一点。有一次小侄子被小朋友欺负,哭着鼻子回来,我也只是听到表姐和他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你要学会做个男子汉。”
我理解表姐的想法,她希望孩子能够学会在逆境中坚强。但是她忽略了,孩子并没有足够的经验和力量去应对这些问题。当父母让孩子孤身一人去面对他们无法化解的问题,孩子体会到的只有强烈的无助感。而这种无助感很可能会伴随孩子长大,内化到他们心中,让他们变得更加消极和被动。
父母在无意间将“挫折”和“亲密关系”挂钩
我见过很多家长,孩子考得好就和颜悦色,一个劲地问孩子想吃什么,想要什么礼物。而一旦孩子考砸了,家长要么冷眼相待,要么就不停地指责孩子平时贪玩。
孩子都是希望能够被父母喜欢的,于是他们学会了讨好和顺从。他们可能会努力学习,但并不是出于自发的动力。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陷入迷茫,因为他们很难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太容易被周围人的看法所左右。
当孩子受挫时,就是家长进行“挫折教育”的最好契机。父母可以参考如下几点建议,来提高孩子的挫折商。
理解孩子受挫的感受
父母应该换位思考,如果自己在职场受挫时,同样会情绪低落,甚至愤怒。孩子也是如此,所以此时你要理解孩子的感受,不要有苛刻的要求,也不要高高在上发表意见。
不要吝啬你的赞美
如果你的孩子取得了成功,比如比赛获得了名次,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告诉孩子你很开心,你为他骄傲。
即使孩子没有取得名次,你也可以告诉他,你看到了他的努力。
学会用自己的挫折教育孩子
其实成人的世界也充满了各种挫折,当父母遇到挫折时,也可以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孩子听。
坦白地和孩子谈论自己的失败,反而会让他明白,每个人都会遭遇失败,挫败感也是正常的。
而如果他们能看到自己的父母反败为胜,对孩子来说也是一场好的“挫折教育”。
想要提高孩子的挫折商也不难。只有储备了足够的温暖,我们才经得起严寒的侵袭。只有心灵得到了足够的满足、温暖,它才能够经得起挫折。
只有爱,才能给孩子勇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