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孔子学院建设的守正与创新
2021-12-03李宝贵庄瑶瑶
李宝贵,庄瑶瑶
(1.辽宁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2.北京语言大学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3;3.东北财经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经过十余年的砥砺前行,孔子学院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中外合作开展语言文化交流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条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新途径。国家汉办党委书记、孔子学院总部副总干事马箭飞提出,孔子学院的初心是面向全球开展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推动多元多彩的人类文明发展[1]。《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明确指出,孔子学院以加快汉语走向世界为使命[2]。新时代,孔子学院迎来“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的发展新站位,只有在坚守建院“初心”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审视和践行自身使命,才能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和深入发展的语言和文化学习需求,构建起中国语言文化传播网络,加快推动中国语言和文化走向世界。
2019年12月,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以“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为主题,体现出未来孔子学院建设坚持守正与创新并重的核心理念。孔子学院建设的守正即坚守孔子学院的建院初心与使命;创新即适应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安全、智慧、融合发展。守正是创新的根基,创新是守正的延展,两者互补互制又各有侧重,必然成为孔子学院高质量建设和发展的新命题。
一、孔子学院建设的实践成效
21世纪以来,孔子学院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开荒期和从有到强的开拓期,促进全球语言资源的流动与互通,带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深刻影响着教育领域国际合作格局的演变,为助力中文走向世界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成为“中国故事”的精彩篇章。
(一)办学规模高速发展
经过17年的发展与完善,孔子学院/课堂网络遍及五大洲,广泛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初步完成了全球布局。首先,全球孔子学院布局日趋合理。截至2019年12月,全球已有162个国家(地区)设立了550所孔子学院和1 172个孔子课堂[3]。2019年共新设27所孔子学院和66个孔子课堂,在海地、中非、乍得、朝鲜、多米尼克、东帝汶、马尔代夫、沙特阿拉伯等8个国家首次设立孔子学院/课堂[3]。其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纵深推进,沿线国家孔子学院布局朝着“科学化、精准化”发展。目前已在沿线56个国家开设167所孔子学院和172个孔子课堂[4]。2019年新建孔子学院/课堂中,“一带一路”沿线建立了白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孔子学院、印度尼西亚乌达雅纳大学孔子学院、菲律宾达沃雅典耀大学孔子学院、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开放教育大学孔子学院、沙特阿拉伯吉达大学孔子学院、马尔代夫维拉学院汉语中心、东帝汶商学院孔子课堂等7所孔子学院/课堂。2020年,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相继成立标志着孔子学院迈入发展新阶段。孔子学院建设应更加规范、开放和可持续,在加强科学调研和合理规划的基础上着力补足前期沿线布局盲点,积极发挥平台作用,为语言在多边人文交流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基础和先导作用提供有力支撑。
(二)办学质量显著提升
2008年,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提出了“三教”问题,指出质量是孔子学院的生命线,教师、教材和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三个环节[5]。此后,孔子学院的各项教学建设工作陆续围绕“三教”问题展开并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
首先,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截至2018年底,孔子学院已累计派出10.5万名院长、教师和志愿者,培养培训各国本土汉语教师46万人次[6]。其次,在教材研发推广方面。2018年共有114个国家的457所孔子学院/课堂开发了适应当地教学大纲和考试标准的本土教材3 119种,全球孔子学院出版学术著作、译作640多册,累计向170个国家赠售教材图书3 000多万册[6]。最后,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各地孔子学院通过组织系列讲座、研讨会等方式,积极推动教学方法的当地化发展。与此同时,孔子学院加强数字化建设,通过网络孔子学院平台,提供“个性化、一站式”的语言和文化教学服务。自2017年起,网络孔子学院将为全球孔子学院提供慕课、微课、教学资源库等资源支持,以提供集“教、学、培、考、认证”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作为建设目标,开发和汇聚慕课116门4 400余节、微课11个栏目800余节,初步形成了中文学习课程、中国文化与当代国情课程、教师发展课程三大类课程体系[7]。截至2018年12月底,网络孔子学院总学习人数达1 023万,其中注册用户82.3万人,2018年总访问量235万人次[8]。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响国际中文教育业态,线下教学大规模向线上迁移。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推出的“汉语桥”在线体验平台统筹国内高校优质教学资源,联合100余所中方院校开设在线团组200余个,借力科技发展,推动优质中文教育资源惠及更多中文学习者,为支持海内外中文教学的持续开展提供新平台和新思路。
(三)品牌项目成绩卓越
孔子学院不仅是海外开展中文教学的主要机构,也逐渐成为培养了解、亲近中国的中文骨干人才和青年领袖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各国各地涌现出的年轻汉学家和青年中文领军人才基本都拥有孔子学院的学习经历,孔子学院/课堂精心打造的多种类特色品牌项目深度融入并深刻影响着所在地的中文教学与文化传播发展。
首先,“汉语桥”项目成绩斐然。“汉语桥”品牌自2002年创立,18年来举办了近万场丰富多彩、精彩纷呈、深入人心的文化交流项目,参与者达140多万人,成为中国与各国民心相通的“文化之桥、友谊之桥、心灵之桥”[9]。其次,“三巡”项目广受关注。自2009年起,孔子学院总部组织的文艺巡演、专家巡讲、文化巡展活动,受到合作机构和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吸引200余万人参与[10],积极参与当地文学、电影、图书等各类展会与活动,打造“中国文学大师行”“中国当代电影展映”“中国儿童绘本展”等多类优秀文化品牌项目,不断拓展孔子学院与国内外主流文化机构的合作领域,全景展示中华传统独特魅力与当代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第三,“孔子新汉学”项目备受瞩目。2013年启动的重点品牌项目“孔子新汉学计划”已累计招收70余国的700多名优秀青年来华攻读博士学位或访学研修,900余名来自社会各界的青年领袖和业界精英访问中国[11]。最后,“孔子学院日”项目效果卓著。自2014年起设立“孔子学院日”以来,各孔子学院通过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展演和文化体验活动,向海外民众充分展示孔子学院风采,不断拉近其与中国语言和文化的距离。
(四)助力中文纳入各国国民教育体系
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指海外各国通过颁布法令、教学课程大纲等形式,以大中小学开课、高中会考、中文专业学历教育、公务员考试等方式,在国民教育体系的各个学段进行中文教育[12]。推进中文纳入海外各国国民教育体系是政府重视、媒体聚焦和学界关注的重点课题,是汉语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之一[13],更是国际中文教育“内涵式、当地化、融入型”发展的实现路径。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将中文列入当地教学大纲,推进中文教学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拓展,大大提高了汉语在对象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标志着汉语国际传播开始向纵深发展[14]。2016年以来,南非、毛里求斯、坦桑尼亚、喀麦隆、赞比亚等非洲国家纷纷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共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中文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5]。总体上看,中文纳入海外各国国民教育体系前景广阔,发展势头长期向好。
孔子学院/课堂作为推动中国语言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在中文纳入海外各国国民教育体系进程中发挥着积极的助推作用,在孔子学院/课堂数量较多、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中文纳入事业的发展也更加成熟和深入。各国各地的孔子学院通过与合作机构的积极配合,协助各地研发适应当地语言教学政策和中文教育愿景的中文教学大纲,助推中文教学、水平考试和等级评估“科学化、系统化、统一化”发展,有效助力中文教学进入所在地各阶段教育体系,为中文分层纳入海外各国国民教育体系开拓发展空间,为最终实现“全阶段、全方位、全覆盖”纳入夯实社会和民意基础。
现阶段,孔子学院初步实现了全球布局,各项规章制度逐渐建立健全,办学目标和组织形象愈发清晰,运营机制日益成熟,转隶工作平稳进行,已成为覆盖面最广、包容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全球教育共同体之一。站在发展新起点,面对更为复杂的国际局势、愈发多元的目标受众和深层细化的服务需求,孔子学院更应在守正中寻突破,在创新中求发展,实现“守正出新”“稳中求进”的常态化建设。
二、孔子学院建设的守正
随着海外中文学习热度的持续走高,各国对孔子学院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孔子学院的发展环境愈发复杂多变。孔子学院在变化中求发展,首先要坚守和践行自身的核心使命。守正是创新的前提与基础,只有筑牢基础功能的根基,才有足够的养分保证孔子学院建设开枝散叶、健康发展。
(一)守中文教育之正
语言教育是孔子学院建设的逻辑起点[16]。2019年孔子学院建设迎来发展新站位,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以“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为主题是对孔子学院常态化建设的积极响应。一方面,强调“中文教育”体现出孔子学院的建设理念在经过探索与调适后重新回归语言教育主业的初心。在孔子学院功能不断延展、服务领域持续拓宽之时重申“中文教育”,体现出下一阶段孔子学院建设“聚焦重点、回归初心”的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由“汉语”到“中文”的演变也映射出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孔子学院语言教学的视野更加开阔、内涵更加丰富。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汉语”指汉族的语言,是我国的主要语言。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是普通话。“中文”指中国的语言文字,特指汉族的语言文字;也指中国语言文学,特指汉语言文学。可见,由“汉语”向“中文”的转变,使语言教学超越国家和民族的局限,凸显全球视野与世界责任,同时也更加突出和强调语言与文字教育的同步发展。汉字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理应成为语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学院助推中文教育深植于各国各地的教育体系,切实提高和保证中文教育质量,构建和丰富当地的中文语言生活,全力推动中文成为世界语言。
(二)守文化传播之正
让世界了解中国是孔子学院的核心使命。在高度重视教学工作的同时,孔子学院对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促进作用也开始受到关注。200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对孔子学院提出的四点建议中强调,孔子学院应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努力做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播者[17]。自此,文化传播功能更加深度嵌入孔子学院的核心功能,为孔子学院建设提出新思路、创造新可能,使孔子学院逐渐成为人文交流的有效载体和增进中外人民友谊的重要平台。在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双向发展、同步提升的发展框架下,孔子学院的发展理念不断演进,在做实做强语言教学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平台作用,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做中外文化互鉴互学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守服务全局之正
孔子学院从事的是民族的事业、国家的事业,是教育国际化的先行者和实践者,是中国参与全球文化治理和世界教育共同体构建的开拓者和建设者[18]。因此,主动响应和服务国家“十四五”发展全局理应成为孔子学院建设的题中之义。首先,有效对接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孔子学院是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也是满足各国各地民众“中国需求”的优质渠道。孔子学院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全力助推中国语言和文化由“走出去”向“走进去”进阶发展。其次,是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提供新的合作模式,也为中国语言文化传播带来新机遇。孔子学院积极为沿线国家培养“中文+”人才,成为实现“五通”的重要推动力量。第三,积极响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孔子学院的核心内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高度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孔子学院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内生动力,孔子学院的基本内涵要求其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者和推动者。孔子学院通过构建国际教育合作共同体,打造综合交流平台,携手世界各国共同激发语言活力,促进人才流动,推动资源整合,共享学术成果。第四,助力中文国际地位提升。“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胜利完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台阶,也使中文国际地位与我国综合国力不匹配的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十四五”时期,亟须提升中文的国际地位和中文国际传播能力。作为海外中文教育的重要场所和连接海外华侨、中资企业与当地社团的关键链条,孔子学院携手多元主体,汇聚各方智慧,拓展中文在海外的使用场域,为中文走向世界探索新路径,构建新平台。
(四)守安全发展之正
孔子学院在全球目光关注下成长,在广受好评和赞誉的同时,也夹杂着误读与偏见,“安全、平稳、可持续”理应成为孔子学院常态化发展的“关键词”。首先,遵守当地法律法规是基本准则。《孔子学院章程》明确规定,“孔子学院应当遵守注册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文化教育传统与社会习俗,并且不得与中国有关法律相抵触”。其次,加强制度建设是必然要求。2008年是孔子学院建设的“制度年”,制定和修订了《孔子学院基本办学标准》《孔子学院总部资金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孔子学院通过建章立制迈上“有重点、分步骤”的科学发展轨道。第三,推进高质量发展是必由之路。孔子学院以高质量服务供给增强受众的语言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多样语言和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提高中国语言和文化的认同感,保证自身建设行稳致远。
三、孔子学院建设的创新
新时代,孔子学院建设进入承前启后的发展关键期,在推进当地化发展和自身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遭遇“布局尚存盲点”“当地化进展缓慢”“传播途径单一”“个别国家关停孔院”等发展新问题。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品牌魅力、加速科技赋能[19]需要孔子学院在建设理念、发展模式、布局规划和组织形象等各个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创新是守正的动力与源泉,唯有不断萌发衍生功能的新枝芽,才能使孔子学院建设枝繁叶茂,焕发盎然生机。
(一)发展理念的创新
孔子学院建设十余年来,先后经历了追求规模效应的初创阶段、根植当地中文需求的本土化发展阶段和强调特色品牌质量的融合发展阶段,并逐渐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孔子学院的发展理念也在不断调适和完善。从“促进孔子学院又好又快发展”到“适应需求、融合发展”再到“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孔子学院的建设理念呈现出明显的动态发展趋势,在总结、反思、探索和创新中不断补短板、挖潜力、增优势,推动孔子学院实现新的跨越,助力构建更加开放、包容、规范的现代国际中文教育体系,为打造中外友好交流优质平台贡献新的力量。
(二)办学模式的创新
孔子学院突破“千院一面”的办学思路,融入当地社区、贴近当地民众,努力实现“特色化、智慧化”转型发展。一方面,多样语言和多元文化使不同国家民众的思维方式各异,对中国语言与文化学习需求也有所不同,孔子学院在当地化、融入型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灵活办学,陆续打造出符合当地语言和文化学习需求的特色化孔子学院。另一方面,随着大数据、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后疫情时代孔子学院更加重视数字化建设,大力打造智慧型孔子学院,通过利用大数据整合和挖掘,适应不同地区的语言和文化传播生态,努力实现智慧管理、精准教学。
(三)服务机制的创新
孔子学院采用中外高校合作办学的形式,是国际教育合作共同体建设的有益尝试。随着中国语言文化的经济潜力不断被发掘,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到合作共建中,成为孔子学院建设的新动力。孔子学院拓展服务视野,拓宽服务范围,优化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模式,由过去“广而全”式帮扶转向“专而精”式支持。一方面,海外中资企业和与中国合作密切的外国企业的加入,使企业逐渐成为合作办学的又一主体。孔子学院有效“链接”高校与企业,多方联手定向培养符合需求的“语言+专业”人才,合力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海外应用型人才培养贡献中国方案。另一方面,海外华人社团成为孔子学院合作办学的新生力量。各国各地华人华侨广泛建立的华人学校积极与当地孔子学院合作,携手营造中华文化体验氛围,推进中文教育“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发展。
(四)平台功能的创新
新时代的孔子学院建设以多元合作主体的多样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展平台功能,努力突破“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机构”身份的限制,在核心功能的基础上不断衍生新功能,逐渐成为“一核多元型”综合平台。首先,孔子学院在不断巩固和完善基础功能建设的基础上,努力衍生子功能。一是在教育功能方面,孔子学院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拓展职业教育功能,为用人单位精准培养和输送人才。为更好地满足各国培养复合型语言和技术人才的需求,孔子学院结合自身特点和所在地中文人才需要,在坚持语言主业基础上,推出一系列“中文+职业教育”特色项目。目前,泰国、马来西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等40多个国家的100多所孔子学院开设了“中文+职业教育”课程,涉及高铁、经贸、旅游、法律、海关、航空等数十个领域[20],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精准契合各地中文人才培养需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二是在文化功能方面。孔子学院秉承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并进的传播理念,通过举办种类丰富的展演体验活动、主题讲座和合作论坛,推动多产业、多领域实现双边多边合作和深度融合,携手当地知名汉学家和艺术家,力求以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全景中国”。其次,孔子学院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拓展服务领域。一是外交功能。孔子学院积极主动配合国家发展规划,成为我国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探索创新海外中国语言和文化传播模式,推动中文使用和中国文化体验走进海外民众的日常生活,成为我国海外形象的重要“代言人”。二是经济功能。孔子学院作为非营利性机构,通过定点建院、应需帮扶,积极参与和协助改善所在地的就业环境,增加社会机会,为当地经济增长开辟新空间。“一带一路”建设在沿线国家的稳步发展催生了诸多新产业、新工种和新岗位,沿线国家社会和市场对中文人才的渴求极大地带动了中文教育的发展,中文在沿线各国外语教育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广泛建立孔子学院/课堂协助各地提升中文教学质量的同时,孔子学院/课堂以合作机构为依托,开设了种类多样的职业类中文课程,共同解决沿线国家面临的职业中文人才匮乏的现实问题。
守正不渝,创新不止。“十四五”时期国际中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孔子学院的积极助力。新时代赋予孔子学院新的使命,孔子学院建设需要不断改革与创新,然而创新应有所遵循,不能凭空想象,因此,应立足新方位、找准新坐标,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核心理念。进入全面推进高质量、常态化发展的关键期,孔子学院建设要坚守基本价值内涵,精准把控建设的核心要义,摒弃贪大图快的建设价值观,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价值旨归,坚定“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构建“一核多元型”综合交流平台,确保孔子学院建设走稳、走顺、走远,为促进文明互鉴、共享人类智慧、助力中文走向世界贡献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