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AR 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设计研究

2021-12-03林旭怡

艺术品鉴 2021年29期
关键词:活态文化遗产历史

林旭怡

一、AR 技术概述

(一)AR 技术简介

AR(增强现实技术)是源自VR(虚拟现实技术)的一项计算机视觉显示技术,AR 技术与VR 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AR 技术的特点是在于它可以将虚拟信息与真实环境组合在一起,并利用定位、交互等技术相互配合运行,实现常人难以体会的混合现实效果[1]。

AR 技术具有虚拟现实融合、三维注册、实时互动三大特点。虚拟现实融合是AR 的基本特征,是区别于VR 技术的重要因素,它可以给人们呈现出虚实融合的事物,是对真实场景的扩展,而不是完全沉浸在虚拟的景象中。三维注册是AR 要求准确将虚拟信息或对象放置到真实场景的合适位置,实现与真实世界的完美融合,这就要求计算机不能简单地将信息叠加在二维图像上,而是将其还原到三维空间以进行精确对准,最后以二维方式将其显示给用户以实现无缝集成。最后一个特点实时互动则是指允许用户可以实时的和AR系统进行交互行为。它扩展了人机交互的方式,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鼠标、键盘,出现了很多可能性的自由的交互方式。

(二)AR 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原则

(1)真实性的原则。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时,要避免对文物及相关历史事件及文化作不准确的描述。非遗文化是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结晶,蕴含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精神机制、想象力以及文化意识。当我们使用AR 技术恢复历史时,需要保持严格而认真的态度。在三维数字模型方面,有必要尽可能地进行精细修复,以确保非遗留文物的准确修复。

(2)交互行为的易懂性。AR 展示的受众相对广泛,不仅涉及青年群体,儿童群体,而且还包括中老年人群体,他们对高科技的认知经验也有所不同。设计师可以借鉴现有的界面交互方式,以使整个体验过程更加易于使用。

(3)设计的可用性。可用性是指使用产品的过程是否允许用户以简单、愉快和有效地方式进行。可用性与用户使用习惯有关,增强现实技术以此作为基础进行研究而出现。AR 技术可以对所有信息进行整合处理,使每一个信息元素得到合理的利用。

二、非遗视角下的活态化设计

(一)活态化的提出及释义

“活态化”这一词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特点中衍生出来的。学术界通过对活态保护与传承的学术和实践研究,在活态流变性、地域文化性以及传承发展性三个非遗特征下,提出科技与时代结合、具有创新性和主动性的活态化概念,强调作为载体的“人”的文化自觉和自主创新能力[2]。

活态化在之前的研究中都没有具体概念的定义与分析。根据中国美术学院吴海燕教授对活化设计的阐释[3],从字面表达的概念上可以理解为:“活动”的视域范围,扩大了整个展览的范围,事物可以多维度的呈现和灵活的空间动线设置,激发参观者的积极主动性。“生态”的关系空间,将非遗生长的地域性起源,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生活习俗联系了起来,并与叙事空间相互关联,使得环境给予叙事的场所[4]。“变化”的演绎方式,改变其原来的状态创造新的变化趋势,生动挖掘其背后的故事。

(二)非遗活态化设计的基本要素

非遗的美学价值主要通过物质形态展现出来,而在数字时代下非遗所展现出的最大特征便是动态呈现,但活态化并不是简单的动态化,活态化设计包含了内容性、地域性、互动体验等多个要素,提高观众对非遗的可读性,活态化设计可以还原文化内涵,体现其精神价值。

非遗活态化设计的基本要素其中第一点就是内容性,它包括还原历史事件、发生条件、演变过程三个方面。一项非遗经过历史的沉淀,在百年以上,甚至是几百年几千年的发展,其包含的内容是参差错落,要对内容中的文字符号等信息进行精简处理、提炼压缩,凝练成可读性强、通俗易懂的文化内涵,直观的向观者传递文化信息。

非遗本身就具有的地域性特征,需要通过活态化设计来进行保护。地域文化性是非遗保护过程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它具有文化符号的价值,是在历史文化下进创作、积累以及再生的结果。在如今信息为主的时代,如果非遗要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运用科技手段来创造新的形式空间,为非遗展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互动体验的形式多种多样,它需要为观看者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德国思想家希勒在艺术发生学中提出了“游戏说”这个观点[5],认为艺术发生的真正原因是基于外观的游戏冲动。非遗活态化设计是在民间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大众互动活动,互动体验是非遗活态化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6]。

(三)非遗活态化设计的手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7],非遗的保护除了保护具体的文化,还要对非遗存在的社会生活环境进行生态保护,非遗保护的关键是让文化活着,保护其生态环境,为的是让相关文化群体能够接受它,愿意传承它,这也是非遗活态化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常用的保护措施大都是对非遗进行采集存储,以期保护其物质本体来达到保护的效果,但死水养不出活鱼,不仅要对已存在的非遗进行保护,还要对非遗进行生产性的保护、创新性的保护,因此非遗的保护需要活态化设计,做到活态化保护、活态化传承、活态化展现。

(1)活态化保护。民间工艺美术不仅是非遗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与科技融合人类现代文明的创新成果。民间工艺美术类的非遗相比曲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动态的吸引力,同时面对现代外来文化的冲击,民间美术类非遗面临着艰难的生存环境。民间工艺美术类的非遗既要保持传统传承,也要创新发展。传承保护需要对非遗的古法旧艺、真材实料、原汁原味儿的技艺传承和艺术创作进行原生态的再现演绎,解决好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的矛盾问题,就必须要做到活态化保护,运用现代科技信息化手段,利用AR、VR、AI 等数字技术再现传承人的技艺和经验,开发符合大众口味的非遗产品,形成稳固的非遗文化产业,实现民间工艺美术技艺的永久留存,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永驻世间。

(2)活态化传承。利用传统影像记录的方式传承非遗,更多的意义在于虚拟传承,以骤然鲜活的影像方式,让人们潜移默化地感受非遗的魅力,影像能够记录那些濒临失传的非遗技能,避免让非遗成为绝响,但用影像来虚拟传承非遗是一种下策,传承非遗离不开老师傅手把手地教学,让非遗技能在一代代间实现有效传承就变得非常重要。非遗要虚拟传承,更要活态传承,绝活传承并非遥不可及,利用活态传承使非遗在现实中不失传,在当下“非遗热”的浪潮下,实现非遗接力赛从传承人手里传递到新人手里。因此活态化传承需要对传承中的教育方式进行转变,对继承人的普遍培养不能落在寥寥无几的传承人肩上,应当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帮助传承人进行教学,如利用AI 技术打造非遗传承向导,通过增强现实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对其进行创新性开发,在吸引公众来主动学习非遗的同时也达到活态化传承的目的。

(3)活态化展现。活态化展现的表现形式丰富,可以展示作品文化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叙事是活态化展现的核心所在,为活态化的“内容性”和“形式感”提供了重要的实现手段。例如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运用综艺的节目形态、剧场式的叙述结构与纪录片式的纪实手法,将静态的文物演绎成有内容和有情节、连续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历史事件。

三、AR 技术在非遗活态化设计中的作用

非遗的历史事件纷繁复杂,传统的展示手段让非遗信息和相关历史事件被极大压缩,且展示形式也受制于观者的审美疲劳,已经不能被大众所接受,而AR技术在这些问题上提供了技术支持。

(一)拓展非遗文化的内容

利用AR 技术对相关场景的还原模拟,将文物置于一个大的历史情境中,围绕其展开情节的发生和结果的表现,进而展现非遗文化背后隐藏的更多历史信息。通过AR 技术的展示,用户可以多视角感受非遗独特的历史情节,极大丰富了非遗历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改善提升了非遗的展示形式,以更真实、更趣味的形式展开讲述。

(二)模拟真实性的情境

AR 是将周围的真实环境融入虚拟的复原场景,以此增强情景的情节演绎,使用户可以真实感受事件的发生。用户可以参与其中,根据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精神共鸣。

(三)沉浸式的交互模式

活态化目的是让用户通过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起源及演变进而体会其内涵价值。AR 技术可以使用户通过触碰、手势甚至嗅觉的感知来实现肢体上的真实感、情感上的历史认同以及情感共鸣。

四、结语

AR 技术作为现代的高科技手段,在国内外文化领域取得了不错的积极效果。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用户的精神需求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技术上的提高和形式上的创新。AR 技术的多维度表达和互动性较好,需要的设备条件几乎人人具备,且操作步骤简单易懂。通过使用移动设备,达到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叠加,既可精准展现其艺术特色魅力,又可突破关键技术,创造非遗保护的新形式。

猜你喜欢

活态文化遗产历史
地域文化视域下南宁长塘芭蕉龙的活态传承研究
桂中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研究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新历史
福州喜娘 活态传承的闽都婚嫁习俗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