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战略引领
2021-12-03贺善侃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1620
|贺善侃|东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
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战略的引领作用。正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引领保证了中国共产党无论在怎样复杂多变、云谲波诡的形势下,都能统摄全局、力挽狂澜,引领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一、战略引领决定中国共产党战略方向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党的历代领袖,以及党的各级领导者一贯重视发挥战略的引领作用。
毛泽东同志指出:“任何一级的首长,应当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来说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而不应当放在其他的问题或动作上。”[1]176这里所说的“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说来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即是指战略问题或动作。指挥员或领导者只有把握了战略问题,才会“有驾驭整个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才不致于“变为乱撞乱碰的鲁莽家”,从而成为“勇敢而明智的英雄”[1]182。
战略引领不仅在战争中至关重要,在建设、改革的过程中也同样至关重要。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过程中,创造了独特的军事战略,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军事战略思想,包括人民战争思想、游击战争思想、持久战思想等。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的革命战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战略思想;在领导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过程中,确立了创建独立自主的新型外交、争取维护世界和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合作等一系列外交战略思想。在毛泽东的外交战略思想指导下, 新中国在外交上打破了西方的封锁和包围, 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社会中牢牢地站稳了脚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建立时,只有十几个国家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在1976年毛泽东逝世时,世界上已有110个国家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且开展了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往来。这些成就的取得理应归功于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的引领。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是中国历史上与毛泽东比肩而立,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又一位战略家。邓小平的战略思想主要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不断丰富和完善的。邓小平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的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确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稳定压倒一切”;“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基础在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论断;“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提出。邓小平这些出色的战略思想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发挥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力、引领力。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的百年历史,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还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共和国史都表明:战略正确,事业成功;战略错误,事业挫败。这是一条颠扑不灭的铁的规律。而战略的正确与否取决于领袖(领导者)战略思想的正确与否。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独特的中国革命与军事战略,归功于毛泽东同志对中国与世界革命形势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战略考察以及对革命与战争发展趋势的深刻战略分析;毛泽东同志在领导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外交战略思想归功于他对当时国际大局的全面把握。邓小平同志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提出的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战略思想,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强烈的战略机遇意识。邓小平战略思想的一个很突出很鲜明的特点,就是把大局观念同抓住机遇这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把能否抓住机遇看作事关我国实现现代化、跻身世界强国行列的重大战略问题。他因怕丧失机遇而把“不争论”作为“一大发明”。邓小平同志指出:“抓住机会(即机遇——引者注),发展自己……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2]
反之,错误的战略思想往往导致错误的战略方针。例如,20世纪30年代“左”倾的战略思想导致极“左”的战略指导方针,造成苏区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苏区的大缩减,迫使红军大转移,给革命力量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20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等由于对国情、党情的错误战略性研判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的损失也是极其巨大的。
实践证明,要想保证我们党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和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能坚定政治方向毫不动摇,就必须保持高远的战略视野、坚定的战略定力、正确的战略目标,即保持正确的战略引领。
二、中国共产党战略引领的鲜明特征
众所周知,战略是重大的、带全局性或决定全局的谋划。任何战略,无论是军事战略、政治战略、经济战略,还是文化战略和教育战略,都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层次性、稳定性四个基本特征。战略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战略引领的基本特征:
一是全局性。即总揽和驾驭全局、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统筹兼顾的战略智慧和一针见血的问题意识。
二是科学预见性。即具有“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有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的未来意识。
三是强烈的机遇意识。即善于抓住机遇的思维敏锐性。在战略引领中,机遇不仅影响到战略目标的实现与否,而且影响到战略目标在可能性空间中的实现程度和结局。抓住了机遇,战略思想就能成为现实。抓不住机遇,再好的发展战略目标都无法实现。
综上所述,战略引领指的是能高瞻远瞩、统筹兼顾,有远见卓识和问题意识,善于发现并抓住机遇的根本性方向引领。中国共产党战略引领具有所有战略引领的必备特征,即是指以谋大局、谋大势、谋长远为宗旨的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性的高瞻远瞩、具有科学预见性的方向性引领。
除此以外,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证明,我们党的战略引领还有一个鲜明的根本特征——人民性。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无论是在中国共产党诞生时期孕育的“红船精神”之中,还是在艰难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烽火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 “抗战精神” “延安精神”之中,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造就的“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改革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之中,以及在所体现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之中,都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初心。因而,无论在哪一个历史阶段,无论我们党的具体战略目标和任务是什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是贯穿其中的、始终不变的一根红线。也就是说,“为人民”是任何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战略的首要目标,它彰显着中国共产党战略引领的“人民性”鲜明特性。
中国共产党战略引领的人民性鲜明特性在2020年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显示。我国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抗击新冠疫情阻击战的决定性成果,首先应归功于中国共产党为这次抗击疫情阻击战所确定的正确的战略目标引领。抗击疫情阻击战伊始,党中央就指明了这场人民战争的战略目标:以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为战略使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可以说,这场新冠疫情阻击战决定性成果的取得,首先应归功于“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战略目标的引领,归功于“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的彰显。
三、中国共产党战略引领的主要环节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历代领导集体充分发挥战略引领作用,积累了丰富的战略智慧。总结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提炼战略引领的规律,对充实和丰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无疑意义重大。
战略引领是一个涵盖了战略目标引领、战略方法引领、战略规划与策略引领三个主要环节的整体。
其一,战略目标引领。战略目标的制定是战略引领的首要环节,也是战略引领的核心、评价战略成败的关键。它集中体现了领导者战略引领能力的高低。
正确的战略引领源于领导者对战略目标的精准判断。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有效的领导决策并非起始于搜集事实,而是起始于决策目标。因此,对决策目标的精准判断,是决策引领的第一要素。对战略目标的精准判断与否决定着战略的成败,而对战略目标的精准判断来自对时代课题的敏锐洞察、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及对事物发展趋势的准确预见,即精准的战略思想。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制定新时代治国理政战略布局时,善于观大局、察大势、谋大事,正确认识和积极顺应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个百年目标作出精准判断,并精心谋篇布局,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世情国情的战略目标。
从2014年12月到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短短2个月时间内,先后11次集中阐述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问题,并于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首次对“四个全面”的关系展开论述,宣示了以“四个全面”为标志的我党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四个全面”在各个领域都对高瞻远瞩的战略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目标作出了精准的判断。
对“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新格局及战略目标的准确定位、精准判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在当前和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战略目标引领更加趋于成熟。
当今,在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交汇点上,在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第一个百年目标胜利在即的历史时刻,我们党又精准地制定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战略目标,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其二,战略方法引领。从大处着眼,统帅全局,是核心战略方法。毛泽东同志指出:“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1]175全局是根本性的东西,局部隶属全局,全局制约局部;只有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运用局部性的东西。
然而,全局又由局部构成,全局的规律只能存在于各个局部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每一个局部都会对全局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关键性的局部甚至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着眼全局,必须研究构成全局的系统结构,兼顾各个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全局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战略引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统筹安排好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注重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治国理政思路正集中彰显了这一协调全局与局部关系的战略思维方法引领。
在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中,我们党十分注意协调全局与局部之间的关系。第一,注重协调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战略思维方法引领。依据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战略策略,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关键点,而且提出了每一个领域深化改革的重点。第二,注重协调全面依法治国过程中“共同推进”“一体建设”和“守住公正底线”的战略思维方法引领。在依法治国各个工作环节中,则注意重点解决一些突出问题,诸如: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问题;立法领域面临着立法质量不高等问题;执法领域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以权压法、权钱交易、徇私枉法等问题;等等。[3]148-151正是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以保证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完善发展。第三,注重协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战略思维方法引领。目标意识与问题意识相结合,也是协调全局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战略策略的表现之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从解决最关键的问题,即脱贫攻坚入手。只有解决了“贫困人口”这一短板,我们要实现的小康才能成为全面小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以下简称《说明》)中所提出的那样:“‘十三五’规划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4]775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兼顾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协调运筹同样重要。一方面,要“把严的要求”贯彻于治党全过程,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彻全过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5]。另一方面,又要抓住主要问题、关键少数,从主要问题、关键少数入手。诸如: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以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为主攻方向;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加强党内监督,扎紧从严治党的制度笼子;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等等。这些都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抓手。
注重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治国理政思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再一次得到彰显。党中央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制定了严密的作战计划,立足地区特点和疫情形势因应施策,把湖北及省会武汉作为全国主战场,对其他省份加强分类指导,坚持把集中力量保障主战场的胜利与统筹全国战役、分类指导相结合。就全国疫情防控全局而言,重点打好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同时,全力做好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北京疫情防控工作。就防控具体环节而言,则紧紧抓住城乡社区防控和患者救治两个关键,切实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同时抓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两大环节,尽最大可能切断传染源、控制疫情波及范围。凡此种种,都体现了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战略方法。
其三,战略规划与策略引领。完整的领导战略应是战略目标、战略规划和战略策略的统一。任何战略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完成从战略目标向战略规划和战略策略,并进而向具体战略行动的转化。只有对整个转化过程作出正确而周密的谋划,才能成功地把战略目标落到实处。在此,战略规划与战略策略的引领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这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堪称典范。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贯穿于治国理政一系列工作环节的“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例如,为了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举措。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强调“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要求中西部22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立下“军令状”,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这一“抓落实”“抓到位”的作风有效避免了“一风吹”“空喊口号”的浮夸作风重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要“完善扶贫脱贫扶持政策,健全扶贫工作机制,创新各类扶贫模式及其考评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支撑。”[6]这就为落实到位提供了有力保证。二是“蹄疾而步稳”的战略步骤,既只争朝夕又不急躁冒进,步步为营、一环紧扣一环,稳扎稳打地向前推进。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说明》中指出,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既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倒推,厘清到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任务,又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顺推,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办法”[1]775。把握好变和稳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在稳中求变,另一方面在变中求稳,不能单方面强调变而破坏稳,也不能单纯求稳而不敢求变。一静一动,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关键是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
四、战略引领主要规律
总结中国共产党战略引领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战略引领必须遵循以下四条规律。
其一,保持战略定力规律。战略引领必须保持战略定力,这是由战略引领的稳定性这一基本特征所决定的。所谓战略定力,即战略目标、战略规划、战略策略与战略行动的稳定性。战略目标、战略规划、战略策略与战略行动的定力归根结底来自于战略思想的定力,战略思想的定力是战略定力的前提。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思想定力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战略定力:保持发展道路的定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保持大国治理战略目标、策略的稳定性、连续性,坚持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后动;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沉着镇定,做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例如,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我们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而且很多问题短时间内无法解决,是中长期的问题。这就导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在这一大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危”中寻“机”,要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向阳面”,把握风向、确定目标,抓住优势,在“向阳面”上做足文章,保持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战略定力,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中长期协调机制,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是这种战略定力保证了我党战略引领的行稳致远。
其二,战略思想向执行力转换规律。在战略实施前,无论是战略目标,还是战略规划和策略,都只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实施战略行动的过程就是把这些观念形态的东西变成物质形态的东西的过程。再宏伟的战略目标也必须以实际举措为托底。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转化为执行力的战略引领才是有实际意义的。在从战略思想向执行力转换的过程中,涵盖了为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和资源以实现战略目标而进行的战略组织、战略指导、战略检查和监督诸环节。显然,这已不单纯是战略思维层面的引领,而是涉及战役、战术行动的引领。可以说,战役、战术行动的实施是战略思想的延伸。
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这种战略思想向具体行动的转换得到了最充分的彰显,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的转换:一是从战略思想向高效协调执行能力的转换;二是从战略思想向信息畅通保障能力的转换;三是从战略思想向广泛动员组织能力的转换;四是从战略思想向应急资源统筹调配能力的转换。
其三,战略引领遵循辩证思维规律。战略思想的实质和基础是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成熟的、高水平的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根本特征,在于以辩证的(即普遍联系的和矛盾的)观点看待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其实质在于“辩证”二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具体性,即辩证思维是把握对象多样性统一的具体思维;第二,系统性,即辩证思维是对事物多形态、多侧面、多关系、多层次进行综合把握的全面系统性思维;第三,灵活性,即辩证思维是体现灵活性与确定性统一的对事物发展的动态过程的把握。概言之,辩证思维是具体的思维、全面的思维和灵活的思维。
正确的战略思想实际上是辩证思维的具体表现,诸如:战略思想对全局的总揽与驾驭、统筹兼顾离不开对事物多形态、多侧面、多关系、多层次的综合把握;问题意识离不开对全局中主要矛盾、中心任务以及薄弱环节的辩证分析;科学预见性离不开对事物矛盾发展趋势的辩证研判;机遇意识离不开对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以及机遇规律性的深刻认识。因此,在战略引领中,必须时时处处遵循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与规律。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我们树立了把辩证思维运用于战略思维引领的光辉典范。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辩证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辩证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辩证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间的辩证法、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顶层设计大局观与基层探索群众观之间的辩证法、全面依法治国过程中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辩证法、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的辩证法、坚持党性与坚持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之间的辩证法,以及新冠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法等都得到了出色的运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是一篇充满了辩证法的文献。在根本主题上,强调要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与发展统一起来,聚焦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历史方位上,强调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强起来”统一起来;在社会主要矛盾上,强调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矛盾;在奋斗目标上,强调要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统一起来;在行动纲领上,强调要把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统一起来;在精神状态上,强调要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把“打铁”(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与“自身硬”(伟大工程)统一起来等。
其四,以战略胆识和勇气为条件规律。战略引领不仅涵盖对战略目标的判断、对事物发展趋势的推测(严谨推理的结论)、对全局与局部的协调运筹、对战略思想转化为执行力的周密谋划(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等,而且涵盖思维主体的精神、意识、意志力等内容。这里所说的精神指勇于攀登、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竞争等战略决策必需的精神;这里所说的意识指战略眼界、战略气魄和战略勇气、战略意志力等。战略引领是战略思维与战略精神、战略意识的统一。
因此,战略引领既需要领导者具备卓越的战略思维素养,还需要领导者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当机立断、挑战风险的胆略和勇气。
古今中外的战略思想家都把“勇”列为战略领导者的必备条件之一。《孙子兵法·计篇》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此即后人所称的“将之五德”,“勇”是其中之一。《六韬·龙韬·论将》中也提到“将”有“五材”,即“勇、智、仁、信、忠也”,“勇”被列在首位。古代兵法之所以重视为将之勇,皆因作为担任重任的军队将领,没有足够的勇气是不足以进行果断决策的。
现代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则认为,“军事活动当然是离不开危险的,而在危险中最可贵的精神力量是什么呢?是勇气。”[7]其实,不单军事领导者如此,任何承担战略重任的领导者都是如此。
这是因为,任何战略决策,从战略目标的确立、战略规划的制定到战略步骤的实施,都需要冒风险、闯险滩、涉深水,具有不确定性。领导者战略思维素质高低之分,往往不仅在于是否具备对风险的判断力,还在于是否具备敢于挑战风险的胆识和勇气。思想敏锐、洞察力强,有胆有识、当机立断,具有敢于做出别人不敢做出的决策的勇气和担当,是领导者必备的战略思维素质。
习近平同志的战略智慧正是以他无畏的战略勇气为前提的。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相比,今天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难”“险”兼备。面对“硬骨头”,习近平同志表现出敢于啃硬骨头的战略勇气。他说:“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8]号召全党要坚定改革开放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开放。
总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无论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和考验,能够坚定秉持正确的战略方向,坚持高瞻远瞩的战略引领,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百年政党为什么永葆先进性的重要秘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