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教学:内容的优化和重组
——《相见欢》教学与反思
2021-12-03■张慧
■ 张 慧
【设计理念】
诗词教学首先要使学生喜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其次要让学生愿意读、会读、能读懂古诗文;最后在师生共同分析的过程中,学习作品中的写作技巧。李煜的《相见欢》虽然篇幅较短,但由于距离学生生活遥远,加之这一类诗词学生读得较少,难以理解词中通过意象描绘所表现的情感,因此,笔者借助多媒体手段,把课文、图片、音乐相结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把学生引到字里行间去,深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再通过反复诵读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将“品”和“读”结合起来,品得细致,读得深刻,“由言到意”,理解诗词内涵。
【课堂实录】
一、自由诵读,了解大意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诵读这首词,然后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翻译。
(生自由诵读,互相翻译。)
师:哪位同学先来说说?
生1:我默默无言,独自一个人登上西楼,月亮弯弯如钩……
师:有难度了,哪个同学来帮帮忙?
生2:寂寞的小院紧紧关闭,锁着梧桐、清秋。
生3: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的,是离愁。一种不可名状的滋味在我心头。
师:何为“不可名状”?
生(集体):无法说出。
师:对,这种滋味是无法说出的!
师:来看看这首词的大意(PPT 展示),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词意理解: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冷月相伴。低头望去,梧桐遮蔽的寂寞幽深的小院,关闭着无法消散的清冷的秋。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唉,别是一种滋味压在我心头!
(生集体读。)
师:了解了这首词的大意,大家能用一个字概括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吗?
生(齐):愁。
(师板书“愁”字。)
师:“愁”,可见吗?
生(齐):不可见!
师:可摸吗?
生(齐):不可摸!
师:它是抽象的。作者又借助了哪些景物来具体、生动、准确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呢?
二、抓住意象,深入分析
师:先来看看什么是意象。象,就是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是客观的、具体的。意,就是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是主观的、抽象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词,找找词中出现了哪些意象。
生4:西楼、钩月。
生5:梧桐。
生6:清秋。
师:这首词中还隐含了一个意象“丝”(板书)。丝缕是可以剪断的,但丝缕一旦乱了,就越理越理不清。李煜说是“剪不断,理还乱”,由此可见,李煜说的不是这个“丝”,而是这个“思”(板书)。这里运用的手法叫……
生(齐):谐音。
师:作者为何要选取这些意象呢?在文学作品中,这些景物被赋予了哪些特殊的含义?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诗词,举例说说你所了解的象之意。
(小组讨论。)
生7:比如说“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月亮被寄予了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
师:这两句诗中的月都是圆月,可这首词中的月是钩月。“月如钩”,一弯残月更能给人一种哀伤的感觉。作为亡国之君,李煜思念故乡,怀念故国,有家回不得,心中满是凄苦、悲凉、孤独和哀愁。
生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钩月应该是表达人事的缺憾。
生9:我说“清秋”,秋天表现的是悲凉之感,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生10:我说“西楼”,“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是表达哀伤之情的。
(生窃窃私语:这是“高楼”,不是“西楼”。)
师:我们北半球的天象,月亮傍晚从东方升上来,照在人们住的房(楼)上,从楼上看月亮,是从西往东看,所以称“西楼”。因而,这里的“高楼”和“西楼”的含义是一样的。家国之思、辗转难眠的情景就这样展现在读者眼前了。因此,“西楼”常常附着忧伤、凄凉、愁苦、幽怨的情思。那么,“梧桐”呢?请同学们看屏幕(PPT 展示),集体朗读一下。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生11:有高贵和愁情两种含义。
师:古有凤栖梧桐之说,所以梧桐树是高贵的象征;同时,“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古人素有悲秋的情结,睹物伤怀,见叶落更觉秋深。这两种含义在此都可取吗?
生12:可取。李煜原本的身份是帝王,所以自比梧桐,因而,被锁的除了清秋、梧桐、小院,还有“我”。
师:自古有“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说法,梧桐常和秋天凄凉悲切的景象联系在一起,一般而言,梧桐可以作为秋天的象征。而且,梧桐是典型的落叶乔木,落叶也常常让人们联想到生命的凋零。因此,在文人墨客笔下,梧桐往往是萧瑟、凄婉、深沉、哀怨的代名词。这里也更真切地表现出李煜作为阶下之囚的萧瑟、悲凉、寂寥的心情。
师:大家想象一下,什么样的院落能称之为“深院”?
生(议论):不能走出去,有眼难望穿;与外界音讯隔绝;曲折压抑,只能看到一片狭小的天空。
师:词人此时正身处这样的深院之中,其孤寂、哀伤的愁绪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至于其他意象,老师也找了一些诗句,我们一起来诵读一下。(PPT显示数首描写登楼、悲秋的诗词。)
师:秋天所传达的是凄切、悲伤、忧愁之感,刘禹锡的《秋词》中便有“自古逢秋悲寂寥”,近代也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说。请大家看,这个“愁”字,上半部分是什么?
生(齐):秋!
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首词中的意象及其所赋予的特殊含义。
西楼:夜深,人静,孤寂,思念
钩月:人事的缺憾
梧桐:高贵,悲秋愁情
深院:狭小,压抑,孤寂
清秋:凄切,悲伤,忧愁
丝缕:纷繁而又难以解开的愁思
师:词人借助这一个个悲伤的意象,创设了清冷、孤独、忧伤的意境。请同学们感受这份忧伤,自由诵读。请女生先来一遍。
(女生读。)
师:不错,愁的感觉出来了,节奏上还可以再慢些,尤其是结束的三个字。男生也来一遍吧!
(男生读。)
师:感情更浓烈了,注意“锁”字要重读。大家一起来一遍吧!
(生齐读。)
师:借助这些意象,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浓浓的愁意,那他到底为何而愁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李煜及其创作这首词的背景。
三、联系背景,把握主题
师:你对李煜知多少?
生13:李煜,字重光,五代时南唐后主,史称李后主。
生14:他很有才华,和他的父亲并称“南唐二主”。
生15:南唐后来被宋所灭,这首词创作于他被幽禁在汴京之时。
师:看看老师收集的作者及背景的相关资料。
背景简介:
南唐亡国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凄凉日子,《相见欢》写的就是亡国之君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
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李后主,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是南唐最末一个皇帝。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被称为“千古词帝”。公元975 年,南唐被北宋灭亡,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的日子。
师:结合以上材料思考,作者为何“无言”?
生16:“独上”说明作者无人说。
生17:他过着被囚禁的生活,害怕自己的言语会惹来杀身之祸,所以不敢说。
生18:“剪不断,理还乱”,这种离愁无法说清,所以就“无言”了。
师:无人说、不敢说、说不清,这种感受是不可名状的,它不能用酸、甜、苦、辣、咸等任何一种具体滋味来概括。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此种无言之哀更胜于痛哭流涕之哀,可见词人体验之深、愁情之苦。所以,“无言”概括得很到位!如果李煜现在有人说了,可以说了,你觉得他会说些什么呢?
生19:说他现在生活的凄苦。
生20:说他过去生活的美好。
生21:说他对前景的担忧。
师:所以,李煜为亡国而愁,为不能回到过去的生活而愁,为今天不知明天的命运而愁,这种滋味又怎能说清,不如“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让我们一起诵读李煜创作于这一时期的作品吧!
(师生诵读李煜的其他诗词。)
师:同学们,李煜这首词的词眼为一个“愁”字,上阕以“西楼”“月”“梧桐”“深院”“清秋”等意象来衬托愁,下阕则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比喻来描绘愁。该词写于词人沦为亡国之君、阶下之囚后,字字句句都是词人的肺腑之言、真挚之情。全词情景交融,处处景物皆含愁。现在,就让我们带着李煜欲说还休的家破之愁、亡国之悲,再次大声地朗读全词。
四、学法小结,方法归纳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全过程。首先?
生(齐):疏通大意,把握情感。
师:接着?
生(齐):抓住词眼,找准意象。
师:最后?
生(齐):联系背景,把握主旨。
师:诗词学习四步法是“看背景,抓词眼,找意象,悟情感”。同学们,“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李煜的不幸,成就了文学的幸运——正是他亡国去家后的这段屈辱生涯,使得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增添了一位杰出的词人,我们才能欣赏到如此动人心魄的文字。作为帝王,李煜不过是过眼云烟;但在中华诗词的辽阔天空里,李煜永远是一颗璀璨的巨星。法国作家缪塞说过,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相见欢》就是一篇用血泪书写的“绝望的诗歌”,也是“不朽的篇章”。下课。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是教师施教的主要依据,有效的教学内容应该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能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有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在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在内容取舍上下功夫,进行精心选择和有效重组;要根据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发展,精选教学内容,把握内容度量;要针对学生实际,着眼于知识拓展,整合教学内容,布局教学程序。
要在诗词教学中进行教学内容优化和重组,笔者认为应注意三点:一是选点准。本节课,笔者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词中涉及的西楼、钩月、梧桐、清秋等几个意象入手,结合学生学过的有关诗句,理清意象的含义,体会词中意境所展现的愁的情感,而用词的准确性、词的押韵等内容则点到即止。二是注意课内外内容的优化组合。学生如果仅仅读李煜的《相见欢》,难以深入理解李煜的情感。笔者让学生在理清诗词大意、深入探究意象蕴含的情感的基础上,了解李煜的生平,吟《相见欢(其二)》《望江南》等词,并让学生阅读作文《我曾经拥有的那片江山》,使学生对《相见欢》加深认识。这样的补充恰到好处地深化了学生对词中情感的理解。三是教会学生诗词赏析三步法:自由诵读,了解大意;抓住意象,深入分析;联系背景,把握主题。笔者让学生对诗词阅读方法有了潜移默化的理解。语文课本内容庞杂,教学资料也是浩如烟海,语文课如何让学生有所收益,掌握学习方法,这需要教者的智慧,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