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还是要做一点研究的
2021-12-03陆其勇
■ 陆其勇
教师培训中,我们常常谈起教学常规的“备、上、批、考、辅、研”六认真的要求,即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考试、辅导、研究,可见研究是教师的一项基本职业技能。
当下在对教师的人才考评中,对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这对有些教师来说显得有些困难,甚至成为一种负担。也有声音说,“或者可以在职称与各级人才考评中干脆取消对教师的研究方面的要求”。如果从减轻教师负担的角度看,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适当降低要求未尝不可,但是完全如果不对教师的研究能力提要求,那也是断然不可取的。
研究既是一项基本技能,也是职业水平提升的重要通道。研究工作在各个领域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试想,农业如果只是刀耕火种,没有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没有研究成功杂交水稻,就根本无法满足我国人口对于粮食的需求;建筑工人中没有一批脱颖而出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铁、港珠澳大桥等现代化交通建设就不会如此顺利。科技、军事等方面,这样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同样,教育工作也离不开研究。中小学教师在埋头教书的同时也要重视教育科研,通过科研提升专业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水平发展。
失去了对教育研究能力的要求,就会失去教育家产生的土壤,失去教育向前发展的动力。朱自清、叶圣陶、夏丏尊等老一代教育家都是从中小学课堂中实践、研究、磨练而成长起来的。陶行知更是一个典范,他把导师杜威的教育思想运用于中国教育实践,并不断在实践中研究、改进、追求。一部《陶行知文集》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案头书,教学做合一,理想、信念、变革、路径、方法都融入一篇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新时代荣获“人民教育家”荣誉称号的于漪老师也是如此,她从教近70年、主讲2000多节公开课、发表400多万字的研究文章。如果不是这样一批又一批研究型教育家们的引领,可能我们的教育还要在相当落后的境遇中摸索很长一段时间。
中小学教师做研究,应该研究什么呢?如果离开日常无比丰富的课程、课堂、教材、教法和学生资源,一味地做纯理论研究,就是缘木求鱼,舍本逐末。中小学教师应该像“时代楷模”、农科专家赵亚夫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一样,立足课堂,从实践中研究,再用研究成果指导实践。中小学教学实践既是研究的对象,也是教师专业提升最为肥沃的土壤。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在他的《语文教学的魅力与陷阱》一文中甚至呼吁大学教授介入中小学教育,“大力介入中小学教育,多少会影响专业著述的深度。可放眼整个社会,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及影响力,非书斋里的高头讲章所能比拟”。中小学教学研究中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亘古不变的哲学命题。
当然,对教师研究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研究水平的考量,对研究指导实践的作用,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改进。中小学教师一旦具备了研究的气质,那就是很美妙的一件事。要把好事谋划好,引领好,发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