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有效追问助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2021-12-03
(福建省安溪第一中学 福建泉州 36240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越来越受到重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4个维度。课堂追问是教师对学生回答初次提问的一种反馈方式,以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依据再设置问题,是对学生的回答追根究底地二次或多次提问,使问题的本质一层层呈现出来,产生四两拨千金的效果,令学生顿悟。科学有效的追问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通过问题的不断递进深入,利于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进而形成生命观念,培养科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精彩的追问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一把重要标尺,常常能引导学生在视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解的关键处拨云见日,让学生无疑处生疑问、有疑处启示、有悟处升华。这样的追问一般要具有一定的情景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具有一定的思考性,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维;还要具有一定的梯度性,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更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思考与见解。
1 重视备课时的课堂预设,做有准备的追问
作为智慧的追问者,教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书”。所谓的心中有书是指:要读懂教材,立体把握课时教学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清楚知识之间的勾连。这样才能避免课堂目标的偏离,教学内容的支离破碎,能够有的放矢地教学,从而有效地避免思维含量少的随意追问。有预设、有准备的追问会增加学生的认知、思维能深度,从而促进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并改变“课堂教师的讲授时间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到位”的课堂现状。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教学,学生如果仅仅停留在课本阅读的层次,则对这个实验的设计与科学细节就往往把握不清。这时,教师的提问与追问就显得相当重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这个学情,进而在这里设置问题,并预设学生的回答,设计追问:①这个实验运用了哪些实验方法?(②为什么选用S和P的放射性同位素进行标记?③怎样让噬菌体标记上相应元素?④能用一组噬菌体,同时标记上S和P的放射性同位素么?⑤保温、搅拌、离心的目的分别是什么?⑥能解释上清液与沉淀中放射性含量的差异吗?⑦有哪些操作可能对实验的结果产生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
教学中的连环引导追问从学生实验外部操作的浅层认知出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操作原理,让学生不仅知其一能而且知其二、其三、其四,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灵敏度,进而形成生命观念。
追问本身就是教学反馈,有准备的追问设计会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有大局观,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提问,更加重视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与反馈。智慧的追问者也常常是教学的有心人,会主动收集积累来源于学生,来源于课堂,来源于生活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积累思考和应用,能更好黏合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催化教师向更精深细微的教学探索。这样“有准备”的课堂锤炼了教师的思想,沉淀了智慧,使教学更加得心应手。
2 运用“最近发展区”原则,把握课堂追问的难易度
智慧的追问者不仅要“心中有书”,更要“心中有人”。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原有知识背景出发,充分了解学生的潜在发展区,明确进步空间,才能开展有效教学。正如叶澜教授所言:“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形成。”备课时的课堂预设在真正课堂实施的时候,可能会有偏差,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教育学理论,认为学习者有两种能力水平:①目前已经具备的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②在他人的帮助下能够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个能力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这也是学习者最有可能获得发展、得到提升的空间。最近发展区不是一个固定的区域。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不同的,随着认知水平的发展,最近发展区也会在教师教学、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不断变化的。
课堂追问作为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亦要立足于最近发展区。教师唯有了解学生的水平状况,追问才能提出最适合学生的问题,不至于太简单或者太困难,能切实解决学生能力水平发展最可能存在的障碍,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追问,首先要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追问问题。教师可以在追问的方式上控制难度,如可以用“是不是”“可不可”等判断类型的追问来提问最近发展区能力欠缺的学生;用“是什么”“怎么样”等描述类型的追问来提问最近发展区能力适中的学生;用“为什么”“有何异同”等分析型的追问来提问优秀学生。另外,教师也可以在追问的内容上控制难度。例如,教师针对最近发展区能力欠缺的学生,课堂追问设计的问题可以限定在当节课的内容里,跨度小一些,多设置记忆性的问题,对于能力水平不错的学生,教师追问的问题可适当加大跨度,在节与节之间、章与章之间、必修与选修之间,甚至在不同的学科之间,多设置思考性的问题,并适时地设置探索性的问题。这样的追问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帮助学生迁移知识,提升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追问的层次上控制难度,注意追问问题的梯度设置以及各梯度之间地衔接和过渡。例如,在复习“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时,可以设置递进式的追问:你能举例说明生物膜系统在结构与功能上的密切联系么?什么例子?什么是分泌蛋白质?它的合成场所在哪里?合成之后就拥有相应功能吗?哪些细胞器参与了它的加工?它是如何在多个细胞器中转移的?这个过程怎样体现细胞内各种细胞结构之间的协调与配合的?这个过程中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吗?请举例说明……这样就把一个问题切割成适合学生小步走的小问题,由此循序渐进,让学生从最近发展区走向潜能区,在内化生物膜系统知识的同时和生命观念的体验建立了衔接,让知识纵深化发展。
基于“最近发展区”的追问,因学定教,顺学而导,能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架和帮助,让课堂教学咫尺生波,让教师和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教学对话,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学习,乐于学习,享受学习。
3 把握追问时机,提高追问的有效性
智慧的追问者往往是时机的把握者。什么时候进行追问能达到好的效果,能更有利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产生需要之时就是课堂追问的最佳切入点。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用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当学生回答比较肤浅的时候,可以通过追问拓展学生思维;学生回答遇到困难的时候,通过追问给学生搭建一个“脚手架”,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或者线索,启发学生来解决困难。这些关键时间的顺势一击,往往能趁热打铁,牵一发而动全身,轻巧地将学生思维引向更开阔的境界。
在“DNA半保留复制的证明实验”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追问可以暴露学生对实验认识的一些误区,并引导学生回归正确认识。例如,针对学生有关“同位素标记法”认识的追问:①用什么方法区分亲代DNA与子代DNA?②标记何种元素?③怎样观察监测呢?④15N是放射性同位素吗?⑤即使是放射性同位素,但是子链和母链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用放射自显影能区分开来吗?⑥15N和14N会有什么差异?可以利用这种差异区分子代DNA中母链与子链的组合状况吗?
紧接着,教师继续追问,吸引学生对接下来学习的关注:这种离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然后,教师可以通过搭建“脚手架”,介绍CsCl密度梯度离心,并通过追问检测学生的认知状况:①为什么选用CsCl溶液作为介质?②离心会让CsCl溶液发生什么变化?③连续的CsCl溶液密度带,对DNA的分离有什么帮助?④第0代的DNA中N的组成是什么特点?会悬浮在离心管的什么位置?⑤根据半保留复制,第一代DNA中N的组成是什么特点?会悬浮在离心管的什么位置?⑥第二代DNA呢?……通过教师的追问,学生就可分析、推导出“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结果”。
从学生错误处出发,教师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自己溶化、消解错误,而且把纠错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里,引导学生与知识进行深入对话;又在联系对比中,清晰地呈现出“离心”的特质,让学生对事物本质有了清晰的把握,化难为易,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课堂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适时追问,就好像在学生的脑海里投下一颗石头,既能推波助澜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又能有效地化解认知冲突,突破思维障碍,实现学生思维的弯道超车,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但这个效果的理想程度与追问时机的把握有密切关系。现有的课堂反馈证明,在学生的错误处、疑惑处、肤浅处、意外发生处、思维提升处、理解重点处等关键时刻进行追问,能明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亦如培根所言:“一个人从疑问开始,肯定会以肯定结束。”这样从学生成长需求里生发出来的追问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进阶,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追问中走向深刻。
课堂追问是重要的教学艺术,重视课堂追问,做有预备的追问,把握追问时机及难易度,能让学生从混沌走向清晰,能准确地把握知识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内涵。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有效追问能成为有效的支架,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进行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