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要做传统文化的“摆渡人”
2021-12-03孙利
孙 利
统编语文教材选文凸显中华传统文化,识字写字编排注重节日的传承、民俗的延续。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渗透,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植入学生心田,努力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摆渡人”。
1.以课堂为基础,播撒传承文化的种子。
一是在玩转汉字中彰显传统文化。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我们的祖先想象力丰富,根据事物的音形义创造了汉字,可以说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隽永的画、一首优美的诗。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与识字教学有机结合,玩转汉字,玩转课堂。《天地人》是一上的第一课,是学生走进小学要上的第一节识字课,对传承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共6个生字,“天、地、人”代表构成世界的三个要素,分别指天道、地道、人道;“你、我、他”是三个人称代词。本课选用的插图是画家傅抱石的国画《一望大江开》,小小的一幅画卷呈现的却是万里之遥、广袤无垠的场景。因此,教师可借助插图引导学生识字,引领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彰显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二是在经典诵读中品味传统文化。诵读经典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儿童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经典,提升文学素养,尤为重要。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不仅有助于学生爱上李白的浪漫,体验杜甫的流离,还有助于其在一年四季的诗词之旅中,领略那穿越千年的长河落日以及亘古不变的豪情壮志。学生应从牙牙学语时接触、诵读、品味古诗词,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同时,学校教育也应借助古诗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三是在习作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贴近传统文化,以“我手”写“我心”。如利用孔融让梨、铁杵成针等传统经典故事,引导学生在习作中传承中华美德;收集传统节日资料,引导学生走进传统节日,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利用经典诗文做引子,引导学生领略祖国的壮美河山,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以实践为本位,积淀传统文化的底蕴。
一是在综合实践中学习传统文化。三下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的“中华传统节日”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安排每个小组研究一到两个传统节日,并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制作工艺品——书签、窗花、香包、剪纸等,逐渐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价值。惊蛰时节,教师可结合节气特点,引导学生买来植物种子,播种施肥,写观察日记,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二是在校园建设中融合传统文化。校园如果没有书香,没有传统文化,就谈不上校园文化。学校应在醒目位置设立文化长廊或文化墙,将校园周边廊檐、教学楼的走廊打造成“经典诵读”主题长廊,向学生传递传统文化信息。此外,学校还可以在每个班级内悬挂国学佳句字画,在每个楼梯口展示学生的优秀书法作品。如此,学生漫步校园时,就像呼吸新鲜空气一样,自然享受这随处可见的诗文,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是在劳动教育中发展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可结合地方特色,在劳动教育中发展传统文化。菊文化基地可用来培养学生“秋菊能傲霜”的坚强品质,涵养其“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情怀;尚农文化体验馆通过展示农具、农院、农俗来体现尚农文化,织布机、石磨、水车则有助于学生直观体验尚农文化;海洋渔业展览馆的织网、捕鱼、打捞等场景,有助于学生体会渔民劳动的艰辛;农民画、剪纸、蚕桑文化可激发学生探索丝绸之路,创建更多的文化品牌。
3.以节日为载体,厚植传统文化的情怀。
一是在诗词中感悟传统文化。语文教材选编了很多表现传统节日的古诗词,如二下的《传统节日》把一年中重要的传统节日放在一起,读起来朗朗上口、声声入韵,学生兴趣盎然,阅读效果大大增强;三下的《古诗三首》描绘了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的习俗,有助于学生感受到深厚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人的根。学生以浓厚的兴趣和充足的知识积累探索课文内容,从细节处感受节日氛围,将知识转化为情感上的深刻记忆,有助于其厚植传统文化情怀。
二是在主题活动中体验传统文化。教师应以各种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春节写对联、元宵节搓汤圆、端午节包粽子等活动,有助于学生在体验中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开展丢沙包、捉迷藏等游戏活动,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开发剪纸、捏泥人等传统工艺项目,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体验。此外,教师将传统文化与学校艺术节相结合,通过书法作品展、戏曲进校园等,给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展示的舞台,有助于学生厚植传统文化的情怀。
三是在节日民俗中弘扬传统文化。教师可利用节日民俗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如春节贴春联、挂灯笼,能够营造浓浓的节日氛围;清明祭扫踏青,能够寄托无限哀思。2020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地奔赴一线、救死扶伤,有的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举国上下为在疫情中失去生命的抗疫英雄默哀。教学三下《清明》一诗时,教师可结合抗疫故事,弘扬抗疫精神,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走进学生心中,助力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