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营形态与城镇化发展
2021-12-03张蓝水
张蓝水
传统农业下,农民始终穷困;现代农业下,农民倚农业致富。或言,现代农业是致富产业,传统农业是贫穷产业。可见,能致富的农业才是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就是让农民靠农业本身致富。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根本差异在农户经营农地量不同。传统农业农户经营的农地不足以维持家庭人口的最低生活水平。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振聋发聩:“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现代农业不仅解决农民温饱,而且要使农户收入达到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实现富裕。为此,现代职业农民经营的农地资源量要达到足够规模。
一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1946年在《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一文中说:“知足常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是在克制一己的欲望来迁就外在的有限资源”。我国是个农业资源贫穷的国家。中国用占世界6%的淡水资源和9%的耕地,当前养活着占世界近20%的人口。全国粮食总产量2019年达到6.65×1011kg,2020年在新冠疫情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全国粮食总产实现“七连增”,达到6.695×1011kg,增长0.9%。然而,土地的产出是有限度的,经济学上有一个土地报酬递减律,说对土地的投入,如肥料、水、人工等到一定程度,其出产不会再继续增加。
那时,费孝通说,农民想提高收入或随着人口增加,“想扩充耕地,那只有兼并了。”争夺,引起社会不安定。想和平,只有克己欲望,故知足常乐成为道德标准。“知足常乐”在农业社会里也并不能完全应付人类的经济问题。知足有个生理上的限度。“有限的土地上,人口不断地增加,每个人分得的土地面积,一代小一代,总有一天他们会碰着这被生理决定的饥饿线。”中国历史上此类悲惨事件不少。因此,必须充分珍惜和发挥土地的农业效能。
二
中国的国家禀赋是农地偏少,人口众多。在这样的国情下,解决国民的口粮始终是国家的重大问题。首先,农地要切实务农,国家划定的基本农田发挥着粮食生产的“顶梁柱”作用。农业改革,家庭承包对解决全民温饱发挥了重大作用,为国家进步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当前我国农业经营组织存在着3种业态。
一是规模化农场。
目前规模化农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家庭农场。有志终身务农的职业农民,从承包户手里流转足量农地,达到规模化农业经营。家庭农场成员已经成为使用现代农业装备生产农产品的农业工人。有的农场还对自产的农产品进行初加工或深加工,如此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可在市场上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仅靠农业就能致富。
另一类农场是城市大企业投资农业所为。农场租用农户农地,形成规模化、机械化经营。出地农户劳动力可在农场做工,从事难于机械化的辅助劳动。农户获得地租和工资,同样提高了富裕程度。
家庭农场是发达国家成功的实践。真正减少农民,要靠职业农民的家庭农场。但家庭农场进展受多种社会因素制约。承包地流转进展慢与“农民工”户籍进城慢交织。有的大城市为照顾农民工家庭,为满65岁老人办老年卡享受城市优惠,有的解决了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题,“美丽农村”建设、恋乡情结和对就业不稳的担忧因素等等,这些推动力的弱化都影响着“农民工”户籍进城和对土地流转的热情,形成农民工村城“脚踏两只船”现象。
推动家庭农场进展,有必要为农民工户籍进城和流转承包地创造良好社会和心理环境。对此,县乡政府有必要成立专门机构,如农地流转中心,负责接收农户流转承包地;经过整合形成大地块、成规模地转租给家庭农场主。接收土地流转和转租期限都应在3~5年以上,尽可能延长。流转金和租金或可依市场情况按年调整。流转户重新务农,可在“流转中心”转租农地,解除对农地后顾之忧。
我国土地紧缺,承包户在家全心营农;或在村镇从事工商业,成为兼业农户;进城农民工视时、果断流转承包地,均使农地不撂荒,这些都是顾全国家农业大局的高尚行为。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具有诸多优势。合作可解决农户单独经营的许多难题。可依成员交售的农产品开办初加工、深加工企业,提高农业经营总效益,成员依交售量获得红利;对外,合作社可获得生产资料采购、农产品销售及金融等社团优势。小农户可加入几个不同的专业社。大宗粮食生产农户可入股农地股份合作社。这种合作社可统一解决粮食生产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生产资料统一购买;置备现代农业装备,对耕种收运、电力排灌、病虫害防治等劳动环节全面实现机械化;粮食经加工、包装,与大型超市对接。
三是自营的小农户。
在家庭农场和农地股份合作社发展尚不充分的状况下,承包户自营农业仍然是大量的。未来很长一个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仍然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业态。2019年2月中央发出《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指出:“我国人多地少,各地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差异很大,很多丘陵山区地块零散,不是短时间内能全面实行规模化经营,也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实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因此小农户家庭经营的长期性,是国情和农情所决定的。
在当代,小农户经营既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是现代化的。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了很大发展,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分工进一步细化。改革开放初期,中央1号文件突破一些陈旧的清规戒律,提出农民可购买大型农机具和汽车。部分农民随之进入运输业;农机户突破只能在本村社作业的戒律,开创了农机跨区作业新模式:农机户开着联合收割机,从南到北为无农机的小农户收获小麦。农机跨区作业浪潮,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农业部、铁道部“推波助澜”,为跨区作业助力,联合收割机上火车调动、转移。农机跨区作业推动了农业劳动的细化分工,也使小农户农业生产走向机械化、现代化。
于今,大田作业在播种、施肥、铺膜、移栽、排灌、撒药、收获、残膜回收、秸秆还田、产品运输等,这些劳动强度大及人工难以作为的农业劳动,已基本实现机械化、现代化。解决小农户的农业现代化问题,得随着国家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农业劳动的社会化分工逐步细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科技能力日益增强。强度大的农业劳动大大减少,小农户的农业重心向经营管理倾斜,农业渐成受益性乐生需要,成为真正“休闲农业”。这是我们期望的农业现代化前景。小农户根据自己的经营项目加入有统分结合优势的不同专业合作社,走向现代化。丘陵山区农地一时难以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但依地理优势发展特种种植、养殖业,小农户亦可尽快富裕起来。
三
新型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相互协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为加快农业现代化,需要强化职业农民的培育,规模化农业经营是产生职业农民的沃土。在改革初期,家庭承包形成小农户。只有承包户土地广泛流转,才有形成规模化农地的可能和结果。进城农民工对承包地流转,往往以户籍进城为转机。可见,农地流转是“人口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减少农民相互协调的关键所在。
接纳农民工的大中城市,对合格的农民工应动员其办理户籍进城手续,获得该市社保、医保、老年人优惠和子女入托入学便利诸问题。其所在街道社区应关心、帮助户籍进城的新市民,在短期内完成承包地流转问题。
此外,对户籍进城“农民工”成为市民一定年限,如满5年,县乡对承包地和宅基地可否以买断方式征收,应征求民意。这是既昭告与原市民身份平权,又有利于农业特别是国家粮食安全大业的合理安排。
《共产党宣言》提出:“把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通过把人口更平均地分布于全国的办法逐步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国家对大中城市布局过多的高等教育、医院等重点优质资源,应逐步向中等城市扩散,求得这些珍贵资源在全国的均衡布局。同时可借助税收和工资等调控手段,促进大城市优质资源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以使人口向全国均衡化发展。
四
为使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建议国家在加强农业现代化同时,在乡村振兴中加快建设小城市,使够条件的乡村尽快村就地、就近城市化。
对于从事农业的人来说,农业不像连续性强的工商业,而是有间歇时间的产业。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往往分农忙与农闲。农作物生长期,闲暇时间较多,即使有些劳动,也可在当日一早一晚进行。因此,生活拮据使得早期农业衍生出家庭副业、家庭手工业,遂成为大工业原始萌芽。如今,则出现兼业农民,工作日8 h在工厂、商店工作,一早一晚和周六、日去侍弄农业项目。道路交通的便捷和家庭交通工具的发展,给兼业农民提供了“土壤”。乡村就地、就近城市化则成为兼业农民的“皇天后土”。农民不必远离家乡,就能在工商业就业,即使在外乡镇就业,也能当日与家人团聚。如此,农业倒成为小农户的“副业”。
户主不离乡背井,即可照顾老人、关照子女教育、享受家庭亲情,又可得到农业收入和工资收入,而生活成本不高。就地、就近城市化和美丽乡村的建设是农户的“天堂”追求。面对我国近半人口仍然是从事农业的农民,只有加快发展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才能大量减少农民。建议国家城镇化的工作重点放在大力发展符合条件的村镇城市化方面。如此,可以大大减少对大中城市的社会压力,快速实现农村、农民、农业的现代化,有利于农村和国家社会的稳定,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早日实现。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费孝通说:“这个细胞有很强的生命力。我们的农业生产在人民公社之后回到了家庭,包产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力一下子就解放出来了。”家庭能发挥出超常的力量。我国的农村工业化,也离不开家庭力量的支持。就地、就近城市化,能强力激发农村家庭的积极性、创造性,去建设广大农村人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