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心理危机的特征、原因及干预机制的建立

2021-12-03田晶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危机心理健康青少年

田晶

(广东省深圳市南头中学,广东 深圳 518000)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卫组织发布过一个报告,2016年有81.7万人自杀,每分钟约2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全球接近五分之一的青少年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1]抑郁症成为仅次于癌症的第2大杀手。北医儿童发展中心,也发布过相关数据: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自杀身亡。在2016年公布的数据中,自杀已经成为15~29岁人群死亡的第二位主要原因。校园青少年自杀事件越来越引起政府、社会、媒体等多方面的重视。[2]以浙江省为例,近几年心理危机事件的高发区域是杭州、温州、宁波等。笔者目前在广东省一所高中学校,一个学期咨询人数高达400多人次(从2020年9月初至12月底,两个心理老师接待),在2020年5月11日广东省开学日的当天,就有几例危机事件发生。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到当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状况呈现出的严重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认为,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境,他先前处理危机的方式、惯常的支持系统已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时,这个人就会出现心理困扰,如果失衡就是心理危机。青春期的孩子个性鲜明,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3]青少年心理危机是指青少年在一种严重的心理失调状态下的绝望选择,这种心理失调状态即是心理危机,会导致青少年的情绪、认知、行为产生一系列明显的变化,会产生一些旁人可辨识的自杀危机征兆或者自杀求助信息。在认知上通常认为其面临的困境(事实上或想象中的)是绝境,是无法逃避的、无法忍受的、无法改变的、永无止境的,认为自杀是唯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情绪上通常会有强烈的孤独感、无望感、无助感、矛盾冲突感,有希望马上结束自己生命的痛苦感的愿望;在行为上会以极端的、无常的方式来表现,在语言上会以失意的、灰冷的词汇来表达。

一、青少年心理危机事件产生的特征分析

(一)普遍性

普遍性是指事件发生的常见性和必然性。在本研究中,心理危机指的是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几乎没有人能幸免,对于成长过程中的中学生也不例外。心理危机是个体中非常正常的、非均衡的状态,也是一种比较正常的生活经历,并不是病理或者疾病过程。心理危机表明,个体正在努力地对抗,以求保证自身与外界环境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虽然中学生的心理危机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但是通过分析原因,整理特征,提出策略是可以使青少年安全度过心理危机的。

(二)复杂性

青少年心理危机是复杂的,危机原因是复杂的,危机来源也是复杂的。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可以是心理层面的,比如,个性、需要、价值等;也有可能是生理层面的,比如,疾病、成长发生的变化等;还可以是社会层面的,比如,文化冲突、社会变革等。危机来源也是复杂的,可以是环境压力这种外部来源,也可以是个体生理心理变化这种内部来源。

(三)时代性

青少年心理危机问题有着时代性的特征,体现了整体社会大环境、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和要求。不同时代青年有不同时代青年的问题,这种心理危机和大环境紧密相关。比如,70年代的青少年不会因为电子产品而产生危机,但是当今青少年就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再比如,市场经济条件下,升学问题给当今的青少年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心理危机就自然会出现。

二、青少年心理危机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近些年来呈现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危机事件,让教育者们常常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会让一些花季年龄的孩子,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下面笔者通过访谈总结,分析了青少年心理危机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青春期年龄特点

由于这个阶段青少年大脑前额叶发育还不成熟,冲动控制能力还没有发展完善,可能就会导致一些青春期特有的危险行为或者冲动行为。有时候外界的一个刺激就会让他们走向极端。新闻报道中曾有过这样的事件。是不是他们太脆弱,抗压能力不强呢?当我们了解其背后更多的信息时,发现他们承受与面临的困境时,就会多一些理解与共情了。他们是怎样长大的,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有没有经历过巨大的创伤或者丧失,所以我们不要轻易下判断他们脆弱,而是要更多地理解在他们身上发生过什么。青春期是心理情感独特的发展阶段,弗洛伊德在人格发展理论中指出,人的性意识潜伏期在7~13岁之间,13岁开始进入到“两性期”,也就是说,从这个阶段开始,青少年开始关注两性话题,这个青春期的年龄特点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危机。

再比如,笔者访问过一个女孩子,小时候单亲,跟妈妈一起生活,妈妈是公安系统的,这个孩子说妈妈与自己对话就像审问一样,初中开始抑郁,尝试勒自己、割腕等方式自杀。我们与妈妈沟通多次,感受到她的强势、专制和给人的压迫感,这个孩子面临的艰难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很多很多倍。还有一个已经毕业的男生,一次考试没考好,当着老师的面,他爸说考不好你就跳下去吧,当时还是在学校的四楼。这个男生后来说他爸只看重他的成绩与分数,考得不好就会被辱骂或者体罚,所以每到考试都要承受非常大的焦虑与恐惧,有时真的想“一跳解千愁”。

(二)突发事件引发的心理危机

当一些孩子突然面临突发事件时,比如亲人突然去世、家庭经济危机(破产或者工作被辞)、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性侵意外怀孕等,这些突发的状况,会加重他们所面临的心理危机。这里面有一些不可预测和突发性的事件,会带来丧失或者哀伤。这时候他们需要陪伴,需要提供必要的生活支持与物质帮助,同时增加相对的安全感,给他的安全感以及恐惧感建立边界。

(三)长期存在的压力与焦虑

当青少年遭遇过家暴、父母长期吵架、家庭贫困、学业负担与压力、校园欺凌等等事件时,也会产生心理危机。如今的零零后们,成长的环境决定他们没有太多玩耍的机会与空间,从小到大就是补课,一直以来就睡眠不足,到了初中高中,周末也无休,各种课外机构填满了他们本应该去放松与玩耍的时间。再加上同伴中无形的竞争压力,让本就无处释放的情绪更加焦虑。有研究者对父母婚姻状况对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表明父母的婚姻显著正向预测了青少年的心理危机程度。[4]如果同时还有成长过程中的负面经历,如家庭贫困、父母打击、校园欺凌等,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很艰难,一直受到父母的打击甚至家庭暴力,在学校又遭遇到了欺凌事件,那么这些孩子的心理基础会非常薄弱,外在的一点点刺激,都可以对他们造成相当程度的伤害。

(四)分不清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

现在的青少年,从小就接触电子产品,手机智能化,有很多的时间去看,去玩,甚至一些孩子在小时候就有电子保姆(父母因为忙没时间陪伴就把电子产品给孩子看)。低龄少年分不清现实与虚拟,以为人也可以像游戏里的人物一样可以复活,就从高处跳了下去;大一点的青少年就会看各种比较负面的文学作品,受网络与部分作品影响很深,让自己走上了不归路。当人在虚拟世界里的舒适感越来越强的时候,就会越来越难以回到现实生活当中。而这时候如果在现实生活当中受到的挫折越多,就会更加愿意回到舒适区,回到虚拟世界。所以现在可以看到很多自杀的孩子,之前都沉浸在游戏、网络、文学作品当中。新冠疫情阶段,很多孩子在家,随时随地可以看电子产品、不用受学校环境的压力与影响,当重返校园时,产生了各种不适应,不习惯,进而有了更大的压力与焦虑。

(五)个人差异:敏感、自尊感低

不是只有要自杀的孩子才遭遇危机,其实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曾经遇到困境,比如成绩下滑、教师误解、父母批评、同学排斥,这些不好的经历如果没有转化好,都有可能会演变成一个孩子成长中的危机。另外,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性格上的特点,因为受成长经历成长环境遗传因素所影响,让一些孩子在认知方面过于敏感,自我价值感低,遇到很多事情时的想法比较消极悲观,这也容易导致危机问题的发生。

三、青少年心理危机事件的教育教学干预策略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要未雨绸缪,才能临危不乱。一般情况下,心理危机是有重大影响的心理事件存在,有急剧的情绪、认知、行为上的一些改变,并且个人原有的一些方法无法去应对或者应对无效。所以危机干预是指运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技术,调动处于危机状况的个体自身潜能,给他们提供帮助与支持,使之恢复或重新建立心理平衡状态。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当你看见他是个“人”时,他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时,他的很多症状也都会有所缓解或者改善,同时给他们注入希望,挖掘资源,提高自信,鼓励他们自我帮助。[5]青少年心理危机事件的教育教学干预策略分为两部分,一是构建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二是构建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一)危机前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建立

1.学校开设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坚持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自我教育和普及教育相融合。通过道德与法治等课程,帮助强少年梳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整体形成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力,对学生进行成才教育的同时关注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促进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讲座、报告在校园内开展,虽然中学的讲座不像大学那么多,但是必要的讲座和报告是需要的,包括青少年心理与调试、青少年心理卫生咨询、自我心理平衡训练、抗挫折教育和心理测量等等。开展相关的社团活动,有研究表明,体验感游戏可以激发青少年参与活动的动机,[6]所以社团活动也可以将一些体验感游戏加入其中。把课堂教育和校园文化相结合,做到有针对性,且指向明确,在学校中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生活的整体氛围,提高学生整体的自我调试能力。

2.建立学校全员化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

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决定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发展方向不是被动地等待有危机心理的青少年主动登门寻求帮助,而是要“主动出击”,发挥教师和学校的相应作用和独特优势,全方位地建立“校—校”之间,“校—年级—班”之间的三级学校内部工作的交叉网络。“校—校”对接体现了教育沟通的相互桥梁,能够在更大层面上反映出本校问题,并且有效借鉴他校的优势。校内三级管理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使制度的落实推进了深层次的交流,校级网络为中心,年级网络为重点,班级网络为着力点,在三级网络体系建设中,校级负责制定整体方针,组织协调工作顺利地开展,督查落实体系的整体完善,年级网络负责积极配合学校网络的建设和开展,承上启下,体现出坚实的中坚作用,班级网络的着力点则更好地将制度落实,真实地看出政策和制度落实在学生身上的效果,并进行反馈。全员化的网络教育进一步实现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前进发展,推动了网络建设落实的可实施性。

(二)建立危机临发时的应急机制

1.建立“指挥—落实—反馈”的快速联动机制

快速联动反应机制是保证发生问题时,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的根本前提保障,一旦有危机的事件发生,学校等相关部门就要迅速做出应对政策和反应,以最快的速度对事件的发生采取干预政策并将其阻断。青少年的心理危机事件往往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不是其中一个部门或者个人能够合理解决的,这可能涉及到各个团体的责任,比如学校,可能会涉及到学校的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解决。将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和学生的实际困难相结合,在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的同时,广泛实施人文关怀更显得重要。要在学校建立完善的危机处理的整体系统,包括宿舍管理机构、校医院、学生会、共青团、班集体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信息处理和指挥协调系统,加强了不同单位之间的密切配合,从指挥层到落实层到反馈层,形成“指挥—落实—反馈”的快速联动机制,共同参与,协调配合。

2.明晰不同危机的不同干预模式

青少年心理危机的爆发原因和状态是不尽相同的,那么在应急机制上,不同的危机就要有不同的干预模式相对应。比如有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包括在日记、信件、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过死亡念头的学生;不明原因突然给家人、同学、朋友送礼物、道歉、请客、诉说告别的话等行为明显改变的学生;情绪突然明显异常的学生,如特别烦躁,恐惧、焦虑、愤怒、易感情冲动,或情绪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或饮食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等。针对不同的原因,将不同的干预模式详尽地落实在应急机制当中,并且随着年代的更迭要注意干预模式的逐步更新。

(三)危机后保障机制的建立

1.调查危机干预成果,巩固危机干预成效

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的实施并不是单纯地解决单个心理危机,而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提升。在结束危机干预之后,对学生的干预成果进行巩固也同样重要。给予一定的疏导和人文关怀,让青少年意识到内心的充实与成长,可以通过言语、肢体语言等等进行表达。做好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的监控和追踪工作,巩固干预效果,可以将测查的结果整理成分析报告,为之后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价值。此外,学校可以建立中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杜绝此类危机的再次发生起到良好的警示作用。

2.通过自我心理保健完善心理素养

形成良好的危机应对机制,就是促进青少年心理素养的完善。心理健康素养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7]促进心理素养的完善,从本质上要加强青少年的心理保健。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依据,掌握着事物发展的方向。良好的危机应对机制是要青少年学会自我心理保健,消除心理压力。心理保健更加强调作为非专业人员的青少年自我心理自助,比心理治疗的目的更为广泛,包括了解自身心理特点,探究自身心理奥妙等等。青少年心理危机教育的成效,离不开学生的自我教育,要在自我教育中不断成长,不断完善,通过这种自我心理保健促进青少年心理素养的完善。

寻找每个学生的优势与积极资源。他们成长的环境,成长的时代,来自他们身上的压力,来自于他们父母身上的焦虑,或者是他们每个人的个性的问题和家庭的复杂情况,有很多很多原因,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只要我们知道,自杀是多因素的,自杀是可以预防的。在他们困境的另外一侧,加入可以支撑他们能够活下来的资源。比如多一些认可与鼓励,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优点。另外,每个人身边都会有一些积极资源,是什么让他们坚持到今天的,是什么让他们不放弃的?引导他们思考这些背后的价值与资源。同时,社会支持对个人的心理和社交功能有着重大的治疗效果,并可协助个人应对压力与危机环境。识别危机事件背后的需要,每个危机事件的背后,都会伴随着一些期待与需要。如果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能够看到他们背后的期待与需要,可能就会避免一些危机。所以要指导学生遭遇挫折与危机后要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系统,合力应对危机事件。

猜你喜欢

危机心理健康青少年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声”化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