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实践与思考
2021-12-03李树岭
李树岭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 300410)
1+X证书制度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战线热议的话题,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要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实施1+X证书制度的背景与意义,科学谋划、扎实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在先行先试中及时发现并解决运行中的问题,对有关政策措施提出调整优化建议,为持续完善相关制度设计提供依据。
一、1+X证书制度的认识与实践
(一)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双证书制度的创新发展和“迭代更新”
双证书教育制度是21世纪初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一项重要的创新制度,是基于国家标准的职业知识与技能构建的标准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十几年来,双证书制度在促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简称“职教20条”)中明确提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制订工作方案和具体管理办法,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这是一项体现类型教育基本特征将具有“教育性”的学历证书和具有“职业性”的劳动证书相衔接与融通的一种全新职业教育制度设计,是我国职业教育学业证书制度随时代发展的创新。
双证书制度和1+X证书制度两者具有相同属性,均立足学生在校学习规划和未来职业发展,同属于获取职业证书,不同点主要在职业资格证书和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上。
从形态上看,职业资格证书为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的资格凭证,是对某类职业任职资格的评价,属于综合性质的能力评判,以证明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已经具备从事该类型职业所需要求与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学习者完成某一职业岗位关键工作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后获得的反映其职业技能或能力水平的凭证,是针对某种具体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证明,对单一的具体岗位或工种能力的评判,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某一职业可以包含若干个岗位与若干工种,若干个岗位与若干工种构成某一职业。职业资格证书是大的职业概念,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具体岗位与工种的概念,两者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2]所以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国家职业教育双证书制度的创新发展新形态。
从内容上看,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一般是若干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组合,可以是相同类别的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组合,也可以是不同类别的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组合;而职业资格证书为确定的单一职业岗位所属,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只能适应某一特定的职业,在一定程度上,不足以满足当代社会对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职教20条”明确指出:“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这就表明1+X证书制度的实施要面向更高质量发展、更充分就业的需要,要以实现终身职业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为价值诉求,推动职业教育从“为了职业”的目的型职业教育走向“通过职业”的手段型职业教育,极大地缓解我国就业市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的结构性矛盾。[3]这是职业资格证书不可比拟的。1+X证书制度不仅仅是双证书制度的新形态,也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于职业资格证书的新突破,更是对双证书制度的“迭代更新”,推进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
(二)1+X证书制度先行先试
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就业本领的重要抓手。近两年,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全面铺开,截止2021年6月,教育部相关部门分四批遴选发布了360余家培训评价组织的470多个X证书;参与试点的院校达到4000多所,累计培训教师17万人次,开展证书培训45.2万人次,考核4.7万人次;累计发放证书1.7万张。天津职业大学在“双高”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和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从2020年开始先后参与四批1+X证书制度试点申报,共计获批试点34个,获批考核站点21个,先后完成了1+X数控设备维护与维修、1+X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汽车运行与维护、1+X老年照护等17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认证培训考核及全国师资培训,共组织2000余名学生参与X证书考核,考核通过率为83.6%。天津职业大学始终将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作为重要任务,以服务国家需要、市场需求,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为目标,将1+X证书制度试点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探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与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同时,天津职业大学以“职教20条”为纲领,以《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为指南,以社会评价组织制定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参照,主动适应科技发展新趋势和人才需求新变化,深入开展“三教”改革,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新要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学历课程体系,优化专业课程内容,提升师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校企协同水平。
二、1+X证书制度中1与X关系认识与思考
职业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核心点是解决好1与X关系问题。可以说1与X相得益彰,1是根本,X是赋能,不是简单的迭代。实施1+X证书制度着眼点,一是人才培养与证书培训的融通,处理好二者互补、拓展的关系;二是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衔接,学历证书所涉及的专业教学内容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不同职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的相互衔接。
关于融通,职业院校需要将X证书要求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贯通到人才培养体系中,体现岗位(群)要求的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有机融合,让学历证书涵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对应的要求,按1+X证书制度要求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将学历教育的专业课程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相融合,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相对应,专业教学过程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过程相统筹,专业课程考核与技能等级评价相衔接。
因此,解决融合问题,需要职业院校采取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应对专业基础教育共性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差异性。这就要在“三教”改革上下功夫。
关于衔接,基于1+X证书制度,学校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中要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既要考虑学历教育人才规格,即学历培养的层次,如中职、高职、应用本科,又要考虑职业培训目标,即职业技能培养的层级,如初、中、高级;在职业技能等级与职业岗位层级相对应、与技术复杂程度和技能熟练程度相适应前提下,兼顾学历培养的层次和职业技能培养的层级二者的匹配、对等和连贯性,符合自然认知的规律。这不仅是做好自然衔接的基础,而且是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互转化等值互认的关键。
解决衔接问题,关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在明确人才培养规格的同时锁定职业技能培训等级,保证层次与层级基本对等。
三、1+X证书制度试点困惑与思考
(一)关于专业与职业(工种)耦合对接问题
职业院校作为1+X证书制度实施主体,首先面临着办专业选哪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保证专业与职业技能不脱节问题。尽管正在开展试点工作,仍不免存在怎么选、选择依据是什么的困惑;尽管目前出台四批1+X证书,数量逐渐增多,但与专业相关的证书有哪些、系统性是什么、各自特点是什么、哪个更适合,无从比较选择,多岗位证书也就难落实。解决好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要认清职业教育专业与职业(工种)耦合对接问题。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蕴含着基础性、通用性、系统性的专业教育与针对性、适应性、灵活性职业培训的交融,这一点在“职教20条”已达成共识。1与X的融合,自然面临专业与职业(工种)耦合对接问题。因为1+X证书制度下的职业教育无论是学历教育证书还是培训证书落脚点都在职业上,体现在学生毕业后落到实实在在的职业岗位上。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教育,所学的专业要适应职场需求,对接企业生产一线岗位、关键岗位,顺应科技发展新趋势、新理念,对接经济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专业为职业(行业和产业)服务,每个职业都有专业来支撑职业。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基本形成了以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教学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五个部分构成的国家教学标准体系。专业目录和专业教学标准都体现职业面向问题,专业教学标准增加了专业“主要对应职业类别”一项。这一点就是顺应现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因此,职业教育必然存在专业与多个职业(工种)耦合对接问题,换言之,它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耦合对接关系。
从专业对接职业、服务就业的要求考虑,解决困惑比较直接的办法是出台与专业目录耦合对接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目录,体现一个专业与多个职业(岗位群)对接。专业目录中的专业类别和专业划分都是参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按照职业岗位群与技术业务领域同一性划分,专业大类对应的产业,专业类对应行业,专业对应技术领域。[4]若在此基础上再细化出专业与多个职业岗位(工种)的对应细目,即可成为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选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类型的依据,同时解决专业与职业紧密对接,学历证书与培训证书落脚点一致性问题。况且随着社会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新技术领域的变化,专业与多个职业岗位(工种)的对应细目随之补充和更新。
(二)关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科学严谨命名依据问题
在1+X证书试点中特别关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名称。目前已发布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些证书有取名随意、不规范的现象。从国家层面提出命名依据,规范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十分必要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指南(试行)》明确指出:“证书对接职业标准,按职业技能领域划分,具体名称要直观反映其核心技术技能。”这是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科学严谨命名的要求。这一要求本身恰与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职业分类的规律相一致,不妨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职业细目作为确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名称的依据。一是专业名称设置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名称的设置都遵循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设置,保持依据的统一性,保持专业与职业对接关系不变。二是目前现行版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按大类、中类、小类、细类划分职业,最小单元是职业,基本覆盖了适合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所有职业类别,建立了专业与职业耦合目录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名称自然不谋而合,专业与哪个职业对应,就以这个职业命名,很方便、直接。三是克服名称来源的随意性,避免目前从名称上反映证书持有者具备的职业技能或能胜任的职业活动引来的证书名称混乱现象。四是避免名称人为规定,另辟新径的麻烦。
在保持专业与职业对接关系前提下,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微观工作领域命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名称,具体的职业技能或能胜任的职业活动可以体现在工作模块、工作岗位和任务中。
(三)关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高质量开发保障问题
教学标准体系的建设水平是衡量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作为职业教育的补充,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也会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标准就谈不上质量。因此,开发高质量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是实施1+X证书制度的根本保障。
培训评价机构在开发高质量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既要严格遵循科学性、规范性、广泛性、适应性四项原则,同时又要解决好开发依据和标准衔接问题。培训评价机构从专业教育角度和国家教学标准角度考虑职业技能标准,要坚持职业与专业不能脱离,以此作为基本质量的保证。特别强调:一是应将国家职业标准作为开发依据,因为国家职业标准是最基本标准,体现职业技术技能的基本类型和基本要求,具有引领性和指导意义。二是做好与国家教学标准的衔接,因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各具办学特色,基本遵循是国家教学标准,国家教学标准中对产业转型升级、职业发展变化有较为直观的反应。从职业教育强调专业与职业的耦合角度分析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必须与国家教学标准紧密衔接,这一点是保证1和X融合的关键。三是要结合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客观、准确地确定标准的范围、等级及职业技能要求。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至少在一定区域范围是适用的,必须考虑职业领域是否有代表性,工作岗位任务是否覆盖全面。
第三方培训评价机构肩负的工作是系统工程,需要从服务国家战略,契合产业发展,体现产教融合,促进就业创业上与职业院校保持高度一致和紧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