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北京市农机化发展现状及前瞻性对策建议
2021-12-03禹振军杨雅静
蒋 彬,熊 波,禹振军,高 娇,杨雅静
(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北京 100079)
0 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北京农业的产业结构、功能结构、经营形式等都将发生巨大变化[1,2]。相对此趋势,北京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存在技术装备供给总量结构性过剩与不足、作业服务效能不强、公共管理水平滞后等问题[3,4]。为解决这些问题,增强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功能的支撑能力,发挥农业机械化的支撑引领作用,需要梳理当前北京农机化发展现状及问题,优化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1 北京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1.1 农机化进入慢速发展时期
2019 年北京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8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50%,小麦、玉米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处于高级发展阶段[5,6],农机工作重点已由粮食生产向蔬菜、畜牧、渔业、林果、农产品初加工等产业转移,目前其机械化水平分别为39.88%、66.33%、43.68%、33.73%、28.90%,可见发展潜力巨大。另一方面,北京农业面临的资源环境刚性约束越来越强,对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智慧农业等机械化技术装备需求强烈。如基于北斗导航的信息化及智能农机装备,农作物秸秆、蔬菜尾菜、畜禽粪污、林果残枝等废弃物处理利用农机装备,节水、节药、节肥等资源节约型农机装备等。
1.2 农机装备进入提质发展阶段
目前北京农机装备呈现出总量缓慢减少、大中小型农机具种类齐全、特色农机装备快速发展、高中低端农机装备并存的发展形势。2019 年农业机械总动力123 万kW,农业机械22 万台(套)。分产业看,种植业机械17.6 万台(套),农副产品加工机械0.5 万台(套),畜牧机械1 万台(套)、渔业机械1.1 万台(套)、林果机械0.5 万台(套)。农业机械种类齐全,基本涵盖了从种子处理、耕整地、播种、植保、田间管理、收获(青贮)、农产品初加工、秸秆(废弃物)处理等农业生产全过程,并逐渐向设施农业、蔬菜产业、绿色生态农业等方面进行配置,如用于设施农业的耕整地、深松整地、化肥深施、秸秆处理、灌溉等设备发展迅速。
1.3 农机作业服务转型适应能力较强
2019 年北京拥有农机专业合作社126 个,平均作业服务面积为7 069 亩/年(1 亩=0.067 hm2),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平均作业收入达59 万元/年。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升,规范化管理与运行能力显著提高,跨区作业服务范围已拓展到吉林、内蒙、山东、安徽等省市。服务领域不断由大田的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向种植、林果、养殖、加工等产业拓展,并逐步趋向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目前已成为北京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2019 年,北京乡村农机从业人员为2.5 万人,农机从业人员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乡村振兴对农机化的要求
2.1 提升农机科技应用水平
以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和信息化融合为导向,产业提质增效为目标,加强普适性农机科技装备的集成、优化、升级,增强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性动力。首先要提升蔬菜产业机械化水平。全面推广露地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实现甘蓝、生菜、大白菜等主要品种蔬菜的全程机械化作业,同时以省力化装备配套为重点,推进生菜、油菜、西红柿等棚室蔬菜的生产机械化。其次,加快提升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针对甘薯、草莓、鲜食玉米、谷子、板栗等高附加值作物,加强先进农机集成应用。积极提升桃、苹果、葡萄等果园矮化密植标准化示范园生产管理机械化水平。最后,提升乡村产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加大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卫星导航等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和作业上的应用,积极建设大田、设施、养殖等智慧农业示范基地,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2.2 完善农机绿色发展机制
以一二三产业融合,技术模式政策结合为导向,服务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加强绿色、高效、循环机械化技术模式供给,为乡村生态发展提供案例范式。首先,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和作业服务补贴,加强农业农村废弃物的分类、收集、运输、储藏、加工、销售等全链条资源化利用设施和农机装备配套,因地制宜促进农作物秸秆、杂草、尾菜及畜禽粪肥的资源化利用。其次,深入开展深松整地、农田扬尘治理、精量播种、水肥一体化、高效植保、残膜回收利用、精准饲喂、智能投饵等资源节约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最后,加大移动式树枝粉碎机、多功能粉碎机、除草机、装载机、翻倒机、树叶收集处理机等设备配套,实现园林废弃物多途径利用。
2.3 提高农机人才队伍质量
以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为导向,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机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输送新一代职业农民。首先,加大对农机大户、农机操作及维修人员、农机合作社带头人的扶持培育力度,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技能服务型农机人才,夯实乡村人才基础。其次,培育创业型农机人才,鼓励开展荒地、闲置农地的承包、流转经营,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转变思想观念,引导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向蔬菜生产、林果生产、农业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人居环境整治等服务拓展。
2.4 拓展农机文化内涵,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以繁荣乡村文化、满足市民消费升级需求为导向,丰富农机文化元素、内涵为目标,培育农机文化新模式,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农机底蕴。首先,积极融入农民丰收节等农业节日活动,通过体验式、参与式互动方式,展现农机的科普价值和文娱价值,提高农机文化对市民美好生活的影响力。其次,充分挖掘农机文化元素,开展亲子游玩、休闲垂钓、科普教育、农机“田间日”等乡村休闲活动,引导综合型农业生产园区、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丰富多样的农机产品。最后,针对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资源,通过帮扶方式加强农机技术、生产理念、政策等资源要素的倾斜,为京郊“乡愁”注入活的灵魂。
3 存在问题
3.1 产业发展不平衡,协调发展难度大
产业不协调。豆类、花生、马铃薯机械化水平较低。蔬菜产业仍然存在生产成本高、用工量大的问题。畜牧业存在粪肥处理利用设施设备不配套、种养结合不紧密问题。渔业机械化水平难以提升,林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次,区域不平衡。平原地区机械化水平较高,山区机械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最后,薄弱环节较突出。如经济作物的种植、机收环节,设施农业种植、采运、环境调控、施肥灌溉环节、畜牧业饲料饲喂、粪便清理、畜产品采集环节等。
3.2 装备发展不持续,结构性矛盾突出
动力机械数量与作业机械数量不配套。拖拉机与农机具的配套情况反映了动力机械与作业机械的配套情况,该比值越高说明该地区单台动力机械配套的作业机械越多,理论上越有利于提高农机利用率,在发达国家这一比值能够达到1:6[7]。而2019 年,北京市拖拉机与农机具配套比仅为1:1.43,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与大中型农具配套比为1:1.30,小型拖拉机与小型农具配套比为1:2.07。其次,绿色生态农机装备水平不高。如排灌动力机械仅为0.15 台/hm2,节水灌溉设备仅为0.13 套/hm2。此外,养殖粪污及污水、蔬菜尾菜、林果残枝、农村环境整治等方面农机装备严重不足,智能化、信息化、无人化的农机装备还处于发展探索时期。
3.3 高效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不足
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数量少。北京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占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比重不到2%,服务组织的小型化、农户化严重。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的从业人员为0.23 万人,占乡村农机从业人员比重仅为9.70%。其次,农机动力投入利用率不高。农机动力投入平均为0.38kW/ 亩,但已高于美国的0.07 kW/亩,日本的0.33 kW/亩[7]。这与北京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速度快,农业耕地面积大幅下降被动造成农业机械总量投入过剩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的组织化程度较低有关。北京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平均从业人员为6.70 人/ 个;而全国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的平均从业人员为11.12 人/个。最后,新型职业农民缺乏。调查发现从事设施蔬菜生产的农户中45 岁以上的占比达79%,因此,急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3.4 农机化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有待提升
首先是综合管理方面。提高农机装备的使用效率和农机作业经营服务能力,不仅需要农机管理部门开展农机操作技术、保养维护等实用技术培训,也包括农机供给前的经济效益评估和农机使用过程的生产经营管理,针对技术先进、投入较大的农机科技装备,更需要创新管理机制和方式方法,提高农机装备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其次是农机推广体系建设方面。目前状况是政府机构参与多,而农机企业、农机合作社等利益主体参与少。基层机构建设力度不够,特别是区、镇级农机推广部门存在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现代化的推广设施设备不配套等问题。此外,农机化示范基地多而频繁更换、农机技术种类多而不能集成优化的问题,使得技术示范推广工作难以延续性开展。最后是农机鉴定方面。面对急需的新产品、新技术,存在鉴定标准滞后、推广鉴定周期较长、鉴定环节繁多等问题,导致农机鉴定难以满足用户购机需求。
4 政策及建议
4.1 增强与农业改革发展的协调性,提高认识水平
要定位于服务北京农业农村,加强农业机械概念属性的再认识,拓展农业机械化的内涵和外延,增强农业农村的生态、生产、生活、示范功能[8,9]。其次,要建设创新与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相适应的农机政策体系,根据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加强农机装备供给、服务供给、管理供给。最后,聚焦蔬菜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拓展农机化发展领域,打造具有北京特色的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村治理机械化。
4.2 加大先进农机装备推广应用,提高装备水平
优化农机装备结构。针对能耗大、效率低、排放不达标的农机,研究制定农机报废政策,促进技术落后的农机装备有序退出。其次,加大智能农机推广应用。以发展“高精尖”农机装备为方向,做好智慧农机、绿色农机、无人农机的创新、集成应用,并构建标准化、园区化、规模化、信息化的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以推广机构、示范园区为平台,发挥企业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促进农机科技成果落地应用。积极建立专门的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开展农机技术集成、文化展示、科教培训、生活功能拓展等工作,使其成为北京农机对外开放、展示交流的平台。
4.3 加强宜机化设施条件建设,提高设施水平
实施宜机化改造工程[10]。制定宜机化土地整治及设施条件建设标准,对小地块、分散地的永久基本农田和露地菜田进行宜机化整治,对不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附属机耕道路及设施按照宜机化作业标准改建。其次,实施果园宜机化升级改造。制定果园矮化密植标准化示范园建设标准,对老旧果园开展宜机化改造,促进林果业的机械化。最后,实施养殖设施条件工厂化改造。对传统池塘、新型种养方式、工厂化养殖工艺及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实现水产养殖现代化。提升畜牧业生产附属设施及装备配套水平,促进畜牧业绿色发展。
4.4 培育现代农机经营服务组织,提高服务水平
提高农机合作社发展水平。从政策、制度、人才、技术等方面向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倾斜,增强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对农业改革发展的适应性。其次,加强农机金融领域创新。引导农机企业和大型合作社开展农机租赁、作业咨询、农机保险、金融等服务,使其成为综合农事服务供给的中坚力量。此外,加强现代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建设。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产业资本和社会力量,引入企业化的管理团队和制度,提高农机经营水平。最后,建立农机作业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开发信息化平台,为农机作业服务供需信息对接创造条件。
4.5 提升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素质,提高队伍水平
实施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针对农机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开展农业生产技能、经营管理、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培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其次,创新培育机制。以农业园区、农机企业、涉农院校为基础,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和培训中心,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知识学习、理论实践的场所。最后,培育农机科技人才队伍。鼓励社会青年精英从事农机生产经营,加大农机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支持力度,壮大农机科技力量。
4.6 加强农机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
提高农机化公共服务管理水平。要改革农机补贴、贴息贷款、作业补贴等政策,探索建立大型农机装备及设施投入综合效益评价制度,确保新投入的农机装备运行经济有效、生态可靠;要探索生态农业和蔬菜关键环节农机作业补贴,提高补贴政策的导向性。其次,改革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要健全一主多元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强化农机推广机构公益性属性;加大农机鉴定基础条件建设,改革农机新产品、新技术鉴定办法,实现农机鉴定、购机补贴、技术推广之间的有机衔接,加快产业急需的新产品、新技术应用;积极对接国家、高校等农机化科研机构和团队在京建立科研基地,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