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政育人功能探索
2021-12-03何尾莲郑鹭亮
陈 莉,何尾莲,郑鹭亮
(福建医科大学文理艺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22)
2018年教育部与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卓越医生教育培训计划2.0》,强调建设发展新医科[1]。“新医科”是指传统医学与新兴前沿学科的有效融合,推进“医工、医理、医文”的相互结合,其目标是为了培养满足“健康中国”需求的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2]。新医科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单一固化的形式,使得医学院校更加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以预防疾病、维护全民大健康为从医职责,以“大医精诚,大爱无疆”为精神目标的医学生,这给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政育人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医学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创新创业是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教育为新医科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内涵。因此,笔者以福建医科大学为例,分析新医科背景下思政教育和医德教育有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推动培养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
一、新医科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
思政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对医学院校的医学生而言,思政教育主要以“立德树人,医者仁心”为核心,侧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操和道德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因此,培养具有高标准的“医德仁心,大爱无疆”道德观,是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随着新医科教育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即“三创能力”的教育,特别是促进学生能熟练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借助学科交叉融合,善于用创新性思维解决医学前沿问题,以不畏艰难的毅力激励创造,用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创业活动,从而提升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创造能力。新医科教育以培养高素质、高专业的医学人才为基本出发点。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侧重点虽有不同,但都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前提,即二者在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教育内容上具有共性。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模式上可互相促进。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思政教育的理论指导和价值引领,思政教育需要创新创业教育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统一。
(二)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战略意义[3]。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4]。因此,医学院校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是新医科背景下国家对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赋予的使命和责任。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对提高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推动医学生人格的全面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强化立德树人,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医学生秉承“医者仁心”的道德品质,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大医精诚”的精神,学会建立和处理医患间的信任关系,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医学生的医德素养,树立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新医科的发展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激发医学生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热情,提升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造力。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能使医学生在繁杂医疗环境中保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励医学生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团结合作,建立以“健康中国”为目标的理想信念。三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也体现了思政教育的积极落实,为医学院校培育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且医德高尚的医学人才提供了可行的实践路径。
二、新医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需强化
目前,福建医科大学课堂思政在医学专业课、通识教育课中已广泛应用与推广[5-6]。为响应和落实国家对新医科教育发展的要求,学校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7],打破传统医学学科在教育发展过程中自身学科界定,促进“医工、医理、医文”相互融合。但从该校超星平台汇总的9门创新创业课程来看,仅创新创业实战课程涉及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医学中的应用,其他并无具体相关的创新创业案例教学,无法让学生感受到新医科背景下多学科融合所带来的知识层面的扩展。同时,创新创业课程缺少思政教育模块,无法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在新医科背景下,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创新应用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医学学科在新医科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打破自身学科界定,拓展新的知识领域,培育如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新医科专业。医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如果过于注重传统医学学科的属性,则难以突破学科的界线,无法体会到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解决医学前沿问题上所带来的优势,难以正确认识新医科背景下创新创业应以全民大健康需求为价值导向、以建立医患间良好的信任关系为纽带、以“医德仁心,仁心仁术”为精神目标的思想理念,制约了医学生高尚医德素养的培养。
(二)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待优化
福建医科大学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以“创新创业”“创新创业大赛赛前特训”“创新创业实战”“创业创新领导力”“创业创新执行力”“大学生创新创业降龙十八讲”“劳动与创新创业基础”“人力资源管理:基于创新创业视角”“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训”等9门通识选修课为主,课程内容和形式较为固化单一,学分少,学时短,较少融入思政教育模块,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为背景的创新创业课程更是少之又少。医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主要为选修创新创业课程、参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和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导致学生为学分而选修课程,为综合测评而参加社会活动,难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开展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应采用课堂思政形式,还应面向新医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思政教育,丰富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让医学生在课堂和实践活动中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实现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
(三)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不充足
从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教师汇总结果可以发现,福建医科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仅41人,有学者调查显示,福建医科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15人(65.2%)、医学专业授课教师1人(4.3%)、行政人员7人(30.4%),这说明学校思政教育和医学专业授课的教师比例不均衡[6]。
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教师同时具备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双重能力,主要有创新创业教师和思政教育工作者两种类型。前者具有专业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多数为医学专业的兼职教师,其思政教育综合素养有待加强。后者具有完备的思政教育知识与理论,主要以辅导员为主,但缺少实践技能和经验。新医科教育的发展对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知识内涵有着较高的要求,医学专业授课教师仅仅熟悉医学专业知识是不够的,难以让医学生学习到除医学专业知识外的其他交叉学科的前沿知识,也需要增加其思政教育知识的储备。另外,思政教育工作者缺少交叉学科知识背景,难以将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也难以达到以实际价值需求为导向的目的。
丰富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结构,吸纳具有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经验的专业教师,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思政教育知识储备,可促进新医科背景下多学科融合发展,让学生接受更前沿的科学技术,激发创新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保持崇高的思想品质。
三、新医科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政教育理念
思政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指导和价值引领,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只有融入思政教育,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学校在医学专业课、通识教育课中开展思政理论教育,缺少实践环节,难以让医学生体会到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一致。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思政教育理念,可通过适当增加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学分比重和实践活动的奖励政策,让医学生意识到思政教育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性,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医学生挖掘自身专业优势,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环境应变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为推动新医科背景下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思政教育理念,可鼓励教师开设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背景的创新创业课程,或增加创新创业类的思政教育改革项目在本科教学工程、教学改革项目中的比重,让教师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挖掘创新创业中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
(二)丰富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形式
当前,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创新创业课程形式开展,以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实践目标,形式单一且实践少,课程思政的推广也仅限于医学专业类课程,没有将思政理论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方式,打造创新创业“金课”“专创融合”等特色示范课程。借助“超星”“雨课堂”等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资源,将优质课程资源纳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并收集校内现有多个学科的课程资源,筹建思政案例库,建设具有医学特色和思政元素的创新创业课程。
医学生参与的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多数以医学为背景,教师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过程中要积极开展思政教育,根据大创项目的医学背景适当引入思政微课,让医学生感受到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领域的重要作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医学生的医德素养;在指导创新创业类竞赛项目中通过优秀的获奖作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激发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在“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围绕医院、社区和养老中心开展思政教育,以医学案例库和医德素养主题为导向让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采集和整理思政素材,并通过实践活动汇报,展示“大医精诚,仁心仁术”高尚品质的重要性;通过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形式来加强思政教育,提升医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认知和信心,激发创新意识,加深对创新、创业、创造的理解和认同,促进思政理论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
(三)构建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之需,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之本。构建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医学生创造更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提升创新意识,培养良好的医德素养,可以从合作机构、合作项目和活动平台等方面入手。一是加强与附属医院、校外大数据智能医疗机构、国有企业和人工智能实验室的长期合作关系,为医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医学创新实践平台和机会,培养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二是设立和开辟新医科背景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挖掘和扩充医理、医工和医文类跨学科创新创业资源,加强医学生对以大健康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的认识,从实际医学问题出发,探索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生所特有的创新精神,实现教育理念从“标准化”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到“个性化”多学科融合的医学人才的转变。三是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竞赛等实践活动,打破学科限定,发挥医学学科自身的优势,加强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通过构建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激发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医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以社会实际需求为目标,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育人工作的先行者,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掌舵人。在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大对师资队伍结构、师资水平和教师激励政策等方面的优化力度,可进一步促进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为保障新医科教育的创新发展,首先,医学院校应调整和扩大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学科结构,通过聘用医工理文等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增加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背景的专业教师以促进医教产学研协同发展。其次,通过开展创新创业专题师资培训、思想政治课程培训和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设培训等方式,提升创新创业教师的思政水平,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元素,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做到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最后,通过“帮扶带”的团队方式,培养青年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以保障激励政策鼓励更多教师主动参与并挖掘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思政亮点,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
新医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强化创业精神。在思政教育的引领下,着重将培养高道德品质的根本任务融于育人过程,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在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医学生道德品质、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培养,提升医学生对“仁心仁术”“大医精诚”的认知,增强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提升医学生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医学前沿问题的实际能力,促进医学与工学、理学、文学等多学科的融合创新,为医学院校的思政教育开辟全新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