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科技支撑 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
——天长市“十三五”科技发展综述及“十四五”展望

2021-12-03天长市科学技术局

安徽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天长市天长十三五

文/刘 标 宋 琦(天长市科学技术局)

“十三五”以来,天长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科教兴市、人才强市三大战略,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同时不断拓展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天长模式”,大力引入创新资源,实现产学研由单一项目合作向研发转化、科技孵化、成果产业化全链条合作转变,加快天长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全市高质量发展。经过“十三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天长市的科技创新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大大增强,县域创新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为“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天长市连续7 年位列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市、省首批创新型县(市)等。2020 年,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创新研发平台68 家;高新技术企业163家,占全市规上企业三分之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95 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51.8%;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23%;企业吸纳技术合同额超10 亿元,年登记省级科技成果450 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6 件。

一、“十三五”科技创新结硕果

1.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充分激发创新活力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天长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营造创新氛围为先导、以增强创新主体为支撑、以深化校地合作为突破、以加大创新投入为保障、以引育高端人才为引领,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上级科技部门的直接指导下,天长市制定了《天长市实施四大工程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天长市科技创新奖励补助办法》两个文件,形成一个宏观引领、一个微观操作科技创新“1+1”政策体系。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天长市连续举办30 届人才科技节,每年邀请高校院所开展校企对接、院长论坛、科技金融论坛、创新论坛等活动。2019 年5 月,22 家高校院所102 名专家参加天长“百名专家天长行、千家企业谋创新”活动,现场解决企业技术难题50 余项。2020 年,天长市举行“2020 智能创新高峰论坛”及“科创中国天长行”活动,全国智能制造数十名专家参加,现场解决智能仪表等问题10 多项。

2.探索产学研合作“天长模式”,集聚创新资源

天长市围绕“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题”的思路,推进产学研合作由自发式、碎片化向有组织、系统化转变,形成创新链、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政产学研合作“天长模式”,构建公共研发服务平台,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深化合作领域,加速科技创新。2016年,天长市成立公共研发服务平台——智能装备及仪表研究院,吸引南京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江南大学等12 个高校院所设立技术转移中心等分支机构,并派博士专家长期驻天长工作。几年来,分支机构调研指导天长300 余家科技型企业,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市场需求、发展储备等,帮助企业提出产品、技术、工艺、材料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平均每年凝练重点技术难题50 余项,并发布300 余项先进成果等。近几年,研究院共实施70 多个产学研合作项目,为企业解决100 多个技术需求,近10 个项目被立为省级科研项目,提升天长市智能制造、光电缆仪表等主导产业水平。围绕光电缆、仪器仪表、机械制造等天长主导产业,目前已推进50 家高校院所与天长开展全方面合作,如合肥工业大学与天长市共建天长产业技术研究院;南京大学与天长市共建“南京大学天长新材料与能源技术研发中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设立国家大学科技园天长分园,建设2000 平方米的科技孵化器;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成立天长市重科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并筹建西南高科天长创业园区。“天长模式”有效促进创新资源集聚,激发创新活力,受到时任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同志的高度肯定,并提倡在全省推广。

3.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企业研发能力

(1)加强政府资金的投入。天长市每年设立1000 万元的智能装备及仪表研究院发展资金、1 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3 亿元的天长创新产业投资基金、2000 万元的合工大天长产业创新引导资金,带动企业开展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新工艺改进等研发活动。(2)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围绕天长市优势产业,建立各类研发机构和创新创业平台,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目前,天长市企业拥有省级以上创新研发平台68 家,其中院士工作站3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9 家。2020 年度全市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15 亿元,相比“十三五”初期的8.73 亿元,增加71.8%。(3)深入开展科技金融工作。天长市成立全省首家县级科技担保公司,两家政策性担保公司在保余额超13 亿元;为289 家企业过桥续贷19亿元;并成立了农商行科技支行,重点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新路子。

4.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发挥人才效用

(1)开展招才引智工作。根据全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主动到掌握相关高端技术、前沿技术的高校院所进行走访,就设立分支机构、引进高层次人才、开展校企合作等进行精准对接、深度交流。近年来,共引进近30 名高端科技人才,成立20 余家高科技公司;实施“凤还巢”工程,扶持20 多名在外高层次人才回乡创新创业,北京大学博士熊明磊创办未名水下机器人公司,中山创业精英肖伟军创办蓝瑟智能自动化制造公司,留学归国高工李永军创办尚特杰能源科技公司等。李永军团队成立公司4 年来,共获得各级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资金1200 万元,承担省级重大专项获得资金支持200万元,公司年销售收入达2 亿元,税收1200 万元,目前正在准备IPO 上市。(2)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实施“百名企业家培训工程”“百名企业管理者提升工程”及“百名企业专技人才培训工程”,通过政府购买培训服务的方式,以企业高端经营管理人才及技术人才为重点,参加浙江大学、深圳大学、南京大学EMBA 等管理、财务、技术等方面的培训班以及学历教育班,积极培养优秀企业家和创新人才,全面提升全市骨干企业、科技型及成长型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探索出一条基层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新路。每年选送约100 名企业家、管理者、技术员等赴高校集中培训。培养了上千名企业中高层创新人才,1 名企业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8 名企业家获批省特支计划。(3)营造人才引领创新氛围。坚持市领导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关心关爱优秀人才,解决子女入学、住房医疗等方面困难,通过政策引导、宣传活动、表彰奖励等方式,逐渐形成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的良好创新环境,充分发挥人才引领作用,有力激发全市上下的创新活力与创业动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5.实施三大工程,打造现代科技服务体系

(1)实施科创平台建设工程。建设作为滁州市十大创新平台之一的天长人才科创城,投资10 亿元,总面积为12 万平方米;已入驻2 家专业孵化器、8 家科技服务机构、12 家高校院所分支机构、2 家省级质量检测中心、10 余家高层次人才团队、近10 家电子信息制造企业等;建成滁州首个“5G+智慧园区管理平台”,引领电子信息等产业高质量发展。(2)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引导初创型企业上规模、成长型企业上项目、成熟型企业上研发机构,开展全程保姆式服务,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并对其中的优秀者进行表彰奖励,树立创新典型,发挥示范作用。仅2020 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1 家、净增48 家,目前总数163 家。(3)实施成果转化服务工程。建成全省首家科技大市场,线上平台集聚百所高校院所、3000 余名专家、3 万余条科技成果资源。1400平方米线下平台分为咨询服务区、成果展示区、活动开展区等三个共享区域,并建立了500 多名企业科技联系员队伍。大市场上线试运行2 年来,已服务2000 多家企业,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8 亿元。大市场的运行加速全国优秀科技成果在天长落地转化,整体提升了天长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二、“十四五”扬帆启航再出发

“十四五”时期是天长市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创新型县(市)建设的关键时期。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努力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体系,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把天长市建设成为企业创新潜力大、人才集聚优势明显、支柱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强、人文社会发展环境好的创新型城市。

1.落实创新创业政策

(1)分类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等不同类型科技企业。(2)完善研发后补助、融资风险补偿等扶持政策,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政策,推进股权融资、上市(挂牌)辅导等专业服务,促进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3)建立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联络员队伍建设等工作推进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建设。(4)加强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服务体系建设,为企业提供技术成果转让、技术需求收集分析、技术评估等技术交易网络化解决方案,为企业开展科技项目申报、后补助申报、项目融资、天使投资等服务。

2.推进创新人才战略

(1)强化高层次人才招引。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每年吸引具有国际先进或国内一流水平科技成果的高层次创业人才(团队)来天长创办或共办公司。(2)加强创新型人才培育。实施创新型企业家培养计划,加大优秀民营企业带头人、高层管理人员培养力度,扶持、鼓励企业采取咨询、兼职、短期聘用、技术承包、租赁等多种方式,引进高级科技人才。(3)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继续选聘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到天长担任科技顾问和科技副镇长;引进高校、相关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来天长市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等活动;通过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进方式,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加速全国高校院所先进科技成果在天长成功转移转化。

3.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1)优化科技服务平台系统。培育技术交易、转移和服务平台,提升电子商务产业服务平台功能,加强公共研发平台建设,跨过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跃出“最后一千米”。组织公共技术交易平台,汇合技术供给、需求、交易、转移、咨询等信息,为技术供给双方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加快天长市科技大市场建设,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2)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强化科技担保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功能,制定科学有效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准入机制,全面推进科技担保业务的开展,充分发挥融资担保高质量全力服务和推进天长市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探索设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基金,为科技担保充分开展业务注入“新鲜血液”和不竭动力。(3)发挥“天长模式”的优势。吸引技术成果转化链条上的科技服务平台入驻天长市,形成良性的科技服务生态系统。以平台为依托,发挥南京市一小时都市圈区位优势,吸引南京都市圈高校优秀资源。

4.加强双创平台建设

(1)完善和扩大各级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建设,形成完整的“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的创新产业链。(2)引进国内知名孵化机构来投资运行专业孵化器、实力金融机构投资,政府择优选择项目落地,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3)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布局一批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公共服务、项目孵化和人才集聚为一体的重大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4)继续加强人才科创城、科技大市场、智能装备及仪表研究院建设,引进更多优秀科教资源,实现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三发”一体化发展,加快科技成果研发转移转化、形成产业化。

5.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

(1)根据全市主导行业、技术需求及发展形势和长三角一体化政策、措施,明确天长产业发展方向、思路、目标,加强与沪苏浙及省内的高校和大型企业深层次对接,重点与东部的南京和西部的合肥两个创新高地合作。(2)以与南京大学合作共建的“南京大学天长新材料与能源技术研发中心”为契机,增强人才科创城的影响力,引领天长市光电缆等传统主导产业发展为优势特色产业。(3)对接长三角高校院所,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区域技术转移合作、开展科研联合攻关、加强人才交流与引育、争取区域科技资源共享,策划、储备、建设一批高、新、精、尖项目,积极融入长三角创新体系,成为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打造省内县级最具活力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承接转移产业集中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加快全市创新型城市建设。

猜你喜欢

天长市天长十三五
不待扬鞭自奋蹄
安徽天长 建试种基地育优良品种
安徽省书画教师优秀作品选登
天长 深层次改革的强大合力
天长:医共体撑起县域医疗
关于天长市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影响因素初探
当代愚公张荣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