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绘本教学
2021-12-02贾武
贾武
摘要:绘本在多个学科教学中都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尤其针对小学生开展英语教学过程中,使用绘本解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运用能力。因此为了进一步发挥绘本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本文从主题意义的角度入手,简要阐述小学英语的绘本教学。
关键词:主题意义;小学英语;绘本教学
绘本最早的作用是帮助儿童感知世界,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绘本的教学意义越明显,尤其在低年级小学教学中,从主题意义的角度应用绘本可以迅速将学生融入教学情境,从而令知识学习更加轻松,而且对各项能力发展也将产生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此进行分析。
一、小学英语绘本教学现状
从整体上看,当前绘本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具体表现在观念意识落后、方法传统和缺少主题引导等方面[1]。很多小学英语教师都认为小学英语教学都是一些基础性内容,因此不需要在绘本教学上投入过多精力,即使有些教师能够应用绘本,也没有将绘本和教学内容充分关联,令绘本教学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个体,导致学生通过绘本的提升非常有限,而且没有从绘本主题的角度入手,以至于绘本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因此若想利用绘本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正确看待和使用绘本,同时要深度挖掘绘本的主题意义。
二、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绘本教学策略
(一)确定绘本主题
绘本由图片和简单文字构成,其内涵十分丰富,而且每一篇绘本的主题都不同,因此在使用绘本之前应先确定主题,然后从主题入手展开绘本故事,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营造课堂氛围[2]。以绘本Where are the animals(动物在哪里)为例,可以先让学生看看绘本封面,然后引导学生说出Where are the animals,随后翻开绘本向学生提问,Where is the mouse,然后学生会回答The mouse is in the cage,随后翻开下一张图片继续提问和回答。提问和回答过程中可以加重Where is the,以及the is in the的语气,从而确定提问和回答的主题。主题确定以后也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比如在提問和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展开故事,想象着一个人在寻找各种动物,然后另一个人帮助他寻找的故事,这样绘本的呈现会更加连贯,有助于学生深刻感知学习内容。
(二)通过阅读活动深化主题
在主题意义探究基础上开展英语绘本教学,应对探求进行重点强调,不能让绘本教学停留在表面。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阅读活动的方式深化绘本主题,并在深化主题过程中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英语知识[3]。对此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掌握整个绘本的文本框架,理清文本的结构,并找准活动的切入点。仍然以Where are the animals(动物在哪里)为例,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分别将绘本中的图片展示在多媒体屏幕上,然后和学生一起将各个图片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接下来和学生一起补全故事情节,过程中可以充分参考学生的建议,故事情节补全以后开展下一阶段的活动。其次让学生分别扮演绘本中的角色,比如扮演正在找动物的人以及不同动物,接下来其中一个人根据绘本中的图片进行提问,比如where is the panda,扮演熊猫的学生听到后开始回答,I'm the panda,I'm in the park。最后引导学生对绘本展开思考,并重新复述故事。这样即可让学生掌握课程中的知识,同时其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等也得到了良好锻炼。
(三)结合现实生活延伸主题
结合现实生活延伸主题,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绘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让学生了解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英语知识。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绘本主题设计生活场景,比如可以设计一个逛动物园的场景,然后引导学生结合绘本主题互相演练[4]。过程中首先由教师利用几句话导入生活场景,可以这样说,“”Today I went to the zoo ,and saw many animals they were in the(今天逛动物园,看到了许多动物,它们分别在),接下来让学生结合动物园中都有哪些动物、分别都在哪儿等进行提问和回答,从而便完成了对主题的延伸。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改变传统观念和方法,通过明确主题、深化主题以及延伸主题的方式开展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以此才能获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洁,杭燕楠.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2020,13(6):50-51.
[2]沈国锋.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9,42(24):85-86.
[3]钱晶晶.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教学设计,2020,09(21):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