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最美的坟墓》心得感悟
2021-12-02李华琼
李华琼
在我们的认知中,坟墓是一方隆起的土堆。也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常见到,所以我在课文的导入环节中展示了网上搜索来的托尔斯泰的墓的图片,让学生们首先描绘出自己对这座不起眼的墓地的感受。不出我所料,学生们能够初步地感知到墓地的整体氛围,这为我们后续教学环节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在作者的描绘中,这是一方远离尘嚣的、无人守护的方丘。这块墓地如此肃静,从夏天到冬天,这方朴素的土地永远是静默着的,而这份静默也引得无数游客因此小心翼翼,即便他们不知道这其中包容着伟大的人物。
我问学生们:如果想知道墓的主人,需要依靠什么来辨别?答案是墓碑,墓志铭上的文字是判断墓主人最直接的依据。可在散文中,这座坟墓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没有鲜花,它只是静静地躺在那里。这不禁就让人生疑了:一位卓越的文学大家的身后之所为何会如此冷清?他的家人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形式让他安睡?我在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之后,让他们提出假设,并且在文中自行寻找相关语句来佐证这个假设。返回原文去寻找论证的过程也是一个快速阅读、锁定观点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目的去走进文本,产生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很快,学生们发现了这块墓地是托尔斯泰自己指定的,并且这寄含了他本人童年时期美妙又幸福的祈盼。可以看到,托尔斯泰在年老时依旧有这样坦率、闲逸的心态是十分难得的,就这样,我们就能够顺理成章地得出一副托尔斯泰的人物画像:一位年迈、慈祥、淡泊朴素却又有着童趣之心地老人。
散文题目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在以上的探讨过程中,我引导同学们采用自主阅读的方法初步地体会了文章描写墓地的静穆之感,这就解决了文章外景美的问题,也初步地领会到了托尔斯泰的人物形象,这是人物美的第一部探讨,这远远不够。本文作为一篇游记散文,显然也是抒情散文。下一步就是引导学生探索文章中蕴含着的深刻情感及其表现手法,深入探讨“美在何处”了。
我再次采用了诵读法,这是第二次诵读法。而在第一次粗略的朗读中,我带领学生解决了字音、重音、分层等小问题,使得学生们能够初步地感受文章的写作结构,理清文章脉络,明白了文章倒叙的写作手法,以及托尔斯泰墓地的来源。在第二次诵读中,我事先向学生强调了要找出他们以为的重点语句以及喜欢的句子,并给出恰当的理由。我给了学生五分钟的时间来再次浏览课文和组织语言。在学生们读课文的过程中,我看到有学生在交头接耳,本想在他们身边小声做出提醒,当我走到他们身边时,听到的却是讨论课文的声音,于是我默许了这种行为。阅读是个人思想的一场自由翱翔,讨论可以打开自己的思路,也能在讨论中获得不一样的观点。五分钟过去后,陆续有学生举起了手,我很满意这种踊跃的课堂状况,并且依照举手的先后顺序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答案。
在这场思维的交锋中,我总结了几种答案,但也都大差不差,基本正确。作者利用白描、烘托的手法写出了墓地的平凡以及不平凡,又在叙述中缓缓地写出墓地四季的变换,给人一种静谧、美好又肃穆的感官体验,让人不禁设想托尔斯泰是否也能有这样平和的心境了。但有一位同学的问题出乎我的意料:文中给我们塑造出一种朴素、肃穆的氛围,可标题又是《世间最美的坟墓》,那么美就是朴素吗?这本来不是這个环节应该讨论的问题,但有人提出来了,我就不能搪塞敷衍。我让她先把问题放下,引导学生们一起思考:朴素美是托尔斯泰墓的一大特点,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这种美的?
经过一番寻找,我们可以知道,托尔斯泰墓地朴素不仅在其外形普通,平平无奇;更在于它和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等几座著名的墓相对比之后 体现出来的那种至高无上的、独一无二的震撼之感。它普通,因为作者只用简简单单的白描就能写尽它周围的景色;它不平凡,是因为它安置了一位伟大的人物,并且还能从中由衷地得到幸福和安慰。这让我们明白文章的主旨了:事物的外在不能看作是事物的本质,伟大的事物往往要看其内在精神,精神的伟大才是最永恒、最坚韧的力量。正如托尔斯泰的墓一样,收敛锋芒的外形使托尔斯泰获得了幸福,而托尔斯泰强大、永恒的精神力量才是这座坟墓最美丽、最动人的地方,在这一层面,我读出了“托体同山阿”的感觉。
有了这样的认知,对于那个出人意料地问题就有了答案。很多时候,美的形态是千变万化的,美并不等于朴素,可是在某些方面,朴素却透露着一股平凡的美。作者茨威格以托尔斯泰不平凡的精神力量为这座平凡的墓做了最好的注脚。
到这里,对于课文主要线索的探讨已经完美地结束了,学生们通过自读、讨论和交流等多种形式对课文的主旨进行了深入探讨,也掌握了散文的主要特点:文章虽然写了很多方面,但唯一不变的就是作者对于托尔斯泰其人的深刻情感,这就是“形散而神不散”了。在这一过程中,我主要起着“支架”的作用,起先以为学生们可能不会完成得很好,但结果确实出乎我的意料,让我也明白了学习要交给学生来完成,也让我对于“学生主体性”这一司空见惯的名词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