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双向融合发展
2021-12-02v
v
摘要: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理论源泉和实践支撑,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提供历史积淀和文化土壤。本文系统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向融合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双向融合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向融合之处
马克思主义在其演进过程中去除固步之封、因循守旧、闭门造车等封建落后的传统文化思想,吸收、借鉴、继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意义和现实价值。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双向融合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思批判性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我国当时特殊国情和革命实践经验,借鉴其他各国经验教训,形成完善的思想体系。一是“实事求是”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赋予新义,要求一切工作从客观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二是“群众路线”是古代“民本”思想的批判性继承。荀子《荀子·哀公》和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先后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都是对群众力量的深刻认知,强调执政者要重视民众、关心民生疾苦。毛泽东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形成了一整套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及密切联系群众的方式方法。三是毛泽东提出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内解决矛盾的重要法宝,源于儒家“修身自省”,“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 [1]
(二)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是《礼记·礼运》中“小康”是儒家“大同”理想社会低级的社会。邓小平理论中“小康社会”具有经济学含义,“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2]这是首次用“小康”描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二是北宋王安石变法,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等体现中国传统思想“革故鼎新”。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3]三是邓小平理论中“一国两制”思想是对“和而不同”创造性发展。该思想成为解决民族与地区间矛盾和国内外问题的理论基础。
(三)“三个代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全面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是扬弃儒法传统治国理念,对“德法兼治”创新性发展。二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老子“以百姓心为心”、孔子“裕民”和孟子“民贵君轻”等“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共产党人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维护人民切身利益。
(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是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是对传统“民惟邦本”思想的创新性发展。“五位一体”重点围绕我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等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实践。二是“和谐社会”体现“和合”、“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强调中国社会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一,全面深化改革是对《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改革创新。其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的生动实践。其三,全面从严治党是《官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的借鉴吸收。其四,“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将“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以和为贵”赋予中国外交新时代内涵,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平和共处的历史基因。其五,脱贫攻坚将“大同”理想变成现实,锻造形成“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向发展之路
中国共产党人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开拓前进。
(一)辩证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生生不息,为我们今天制定方针政策,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诸多方面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否定观”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批判与继承辩证统一,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批判。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理性的态度和方法,具体体现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手法去除“糟粕”,实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我们要兼收并蓄、扬弃继承的方式发扬“精华”,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二)创造转化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决不能简单的生拉硬套、照抄照搬,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推陈出新”地创造性转化。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就是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服务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就是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华”部分,赋予新的内生动力和时代价值,转化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第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就是运用人们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推广开来,引领时代主旋律,演化为最新的“当代阐释”。
(三)创新发展
一是马克思主义这一“舶来品”要同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深入融合,推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二是创新性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契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三是立足本国,放眼世界,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文化,把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出去,把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总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大关联性,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为实现两者的双向融合发展,有必要精准把握两者的双向融合之处和双向发展之路两个方面,树立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1096.
[2] [3]邓小平文选( 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150.
作者简介:刘丹(1982年5月-),女,辽宁省沈阳市,硕士研究生,中级,研究方向:党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