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2周年的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
2021-12-02许必文
许必文
72年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是短短的一瞬间。但新中国成立后的72年在发展经济方面却取得了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伟大成就。新中国成立后的72年,依据这期间各个阶段经济变革的社会经济性质的特点,可将其分为四个时期:即:1.1949—1952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2.1953—1957年的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3.1958—1978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4.1979—2021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时期。在这4个时期中,除第3个时期经济受到严重挫折以外,其余3个时期(特别是第4个时期)经济获得了惊人的飞速的发展。本文从基本经济制度变革、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优化三个方面做简单介绍。
一、成功地实现了基本经济制度的变革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其基本经济制度,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居于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范围内的胜利以后,在1949年10月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在经济变革方面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通过清除帝国主义势力,没收官僚资本和实行土地改革,从根本上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统治地位,建立由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即由居于领导地位的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五种经济成分组成的经济。到1952年,在589亿元的国民收入总额中,国营经济占19.1%,合作社经济占1.55%,个体经济占71.8%,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占6.9%,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占0.7%。
在1952年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苏联在这方面的实践,以及他在1952年提出的“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在1953年6月就明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条总路线指引下,我国在“一五”时期(1953—1957年)就基本完成了对个体的农业和手工业以及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本实现了全社会覆盖。据统计,1952—1957年,国民收入总额由589亿元增长到908亿元。其中,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占比由19.1%上升到33.2%,合作社经济由1.5%上升到56.4%,公私合营经济由0.7%上升到7.6%,资本主义经济由6.9%下降到零,个体经济由71.8%下降到2.8%。在接下来的1958—1978年期间,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都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在其中的“大跃进”时期(1958—1960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留下的少量的私有经济又被扫荡无遗,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统天下。更准确地说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经济的一统天下,因为这时的集体所有制已经成了准全民所有制。但从1978年以来,经过改革,从零起步的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并基于对此前长期存在的“左”的错误的科学总结,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果断地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口号,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了改革开放方针。这就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发展进程。在改革开放40年不断推进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中,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无疑是一项重大成就。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关系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成功实现了经济总量持续稳定高速增长
依据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按国际元计算,1820—195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只0.22%,仅为同期世界平均增长率1.64%的13.4%。新中国成立后的72年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经济的长期停滞状况。尽管建国以后30年经济增长也发生过曲折,但从总的发展趋势看,新中国72年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高速增长。这一点,在改革开放以后的40多年时间里有了完整的表现。
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贫穷落后状态相比,新中国建立后的30年,经济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其集中表现就是在短短的30年时间内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但这期间既没有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也没有实现经济稳定增长。1953—1978年间,曾经出现了6年经济负增长。其中3年是由“大跃进”造成的,3年是由“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但改革以后,这些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按不变价计算,2018年比1952年增长了175倍,年均增长8.1%,在1979—2018年间,经济都是逐年增长的,没有出现经济负增长年份,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这期间经济年均增速达到了9.4%,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增幅,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18%左右。在对比基数大大增长的情况下,其增速仍然比1953—1978年期间年均增速高出3.4个百分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突破10万亿元,2010年达到41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2020年突破百万亿大关,稳居世界第二全国财政收入1951—2018年年均增长12.5%,为促进发展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成功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
这里说的经济结构主要介绍的是产业结构,1953—1978年期间,由于长期片面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致使这期间工业每年平均增速分别为第一产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5.5倍、1.6倍和2.1倍。这样长达26年的巨大增速差距,必然导致工业(主要是重工業)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失衡,以致在1952—1978年期间,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由17.6%猛增到44.1%,第一产业的占比由51.0%大幅下降到27.7%,第三产业的占比极由28.2%下降到24.6%。这些数据表明:改革前产业失衡情况已经达到了无以为继的严重地步。
改革以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倡导的实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从根本上摈弃了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使得改革前经济严重失衡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变。在1979—2017年间,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年均增速分别由1952—1978年的2.1%大幅上升到4.4%,由7.2%显著上升到10.4%,由5.4%大幅上升到10.4%。而工业由11.5%下降到10.9%。这样,第一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由1978年的27.7%正常地下降到2017年的7.9%,建筑业由3.8%大幅上升到6.7%,第三产业由24.6%成倍地上升到51.6%。2018年上半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经济总量的占比分别正常地演变成5.2%、40.5%和54.3%。但这些数据不只表明经济比例大体趋于协调,同时还表明了经济结构的升级。其突出表现就是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的上升。世界现代经济史表明: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上升到绝对意义的主要地位(即其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超
过50%),是经济现代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志。而2017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已经达到了51.6%。这是我国经济结构由工业化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从过去的农业国,到工业大国,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是目前世界上产业体系最完善、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中国工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2016年已经达到22.6%。有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制造业产值自2010年起稳居世界首位,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中心。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7.2%、40.7%和52.2%。中国经济发展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从一个农业增加值比重高的国家转变为一个首先是工业、后来是服务业占绝对比重的国家,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