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组家庭学生对抗情绪疏导策略案例分析及启示

2021-12-02张芹月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5期
关键词:小明辅导员心理健康

张芹月

重组家庭是指子女的父母有一方并非是亲生的父母,并且可能有其他子女在一起生活的一种家庭模式。重组家庭最主要的特点是:家庭成员关系复杂,而且相对来说更加敏感。

一、案例简介

学生小明(化名),经常违反校规校纪,因打架、夜不归宿、旷课等违纪行为多次受到学校处分。在一次老师查宿舍时,小明见到老师视若无睹,对老师的问题不理不睬,躺在床上玩手机,老师对其批评教育时,表现出拒绝交流、对抗的态度。辅导员经过与其父母沟通发现,小明父母很早之前就已经离异,父母分别再婚,各自已经再有了其他孩子,小明平时住校,周末轮流去爸爸家或妈妈家。据班里同学反映,小明性格孤僻,容易激动,无故愤怒、烦躁,对家人及周围的一切采取猜忌、蔑视和非难的态度,甚至寻衅滋事,出现针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只有一个比较亲近的朋友,几乎不和班级其他同学交流,情绪很不稳定。

二、问题及分析

案例中小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老师的管教存在抵触情绪甚至对抗行为,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甚至出现极端暴力行为,这是由于原生家庭以及人际交往不畅导致的问题。他之所以出现频繁违纪、抵触老师管教、拒绝交流等行为,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根据辅导员所了解到的情况及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混乱的成长环境。父母在离婚之前双方可能会产生很多矛盾冲突,而有时父母会把这些矛盾冲突引起的不快转移到孩子身上,令孩子的身心遭受到伤害。很多父母再进行重组家庭的时候,由于对方不接受她(他)的孩子,导致孩子成为父母再婚的障碍,父母就会把这种不满情绪放在孩子身上,或者干脆舍弃孩子。父母离婚后,小明平時住在学校,周末轮流去奶奶、父亲或母亲家中。父母再婚后各自又有了孩子,父母的重心都放在了新组建的家庭上,意味着小明丧失了父母、丧失了家、丧失了自己的位置,在两个家庭之间摆荡,没有归属感联结感。

2.认知上的错误。由于家庭重组,父母又各自有了新的孩子,小明认为父母将对自己的爱转移到了弟弟妹妹身上,自己是被命运、被父母抛弃的人,自己的出生就是错误的,没有人在乎自己、关心自己、需要自己,丧失了原生家庭给予的安全感。

3.人际关系。小明大多时候表现出自卑,忧郁,性格孤僻,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促进了其人格障碍的产生。由于其不爱交流,也把自己排挤出群体,使自己越来越孤立。他的联结困难还表现在无法建立亲密关系,他说话小心,敏感,对老师、学校的做法提出质疑,这些说明他的安全感信任度不足,缺乏相互依存度。

三、辅导思路和方法

1、分析其原因,判别是否为心理障碍。根据谈话谈心结果,对小明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并对小明积极关注,定期找小明交流学习和生活情况,与小明建立信任关系,以心换心,按照情况程度建立信息机制。

2、给予小明信心,引导小明树立正确的观念。信心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激发其对校内外的各项活动产生兴趣,并给予信心,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与价值导向。鉴于离异家庭情况的特殊,要不断给予其鼓励关心,引领其从一时的困难挫折中走出去,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3、调节小明认知方面的错误导向,多管齐下与其父母进行交流沟通。让小明明白父母离婚不是孩子的责任,确信自己能从父母家人那里继续得到爱,相信生活中依旧有关心他的人。此外,通过联系小明的父母双方,得到他们的认同,加强沟通,与家长共同努力,让其真正适应现在的生活,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4、定期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学到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学习和掌握一些基础的心理学知识,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心理或行为,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治。让家长认识到应该让孩子了解家庭变故的真相,本着对孩子成长负责的态度,依照宽严适度的原则来对待孩子,切不可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情感沟通。

5、对小明的后续情况做进一步跟踪处理。辅导员经常通过微信、QQ等方式与小明聊天,谈谈小明在家、在学校的日常生活及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不解,给学生推荐优秀的音乐和影视作品。也经常联系小明的舍友,拜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去关照小明。此外,为该生建立心理档案,定期记录该生整理该生的心理跟踪档案,以防突发事变,能够及时调整应对方案。

四、辅导效果

经过多次与小明及其父母谈心谈话,小明已经与辅导员建立较深的信任感,愿意对辅导员敞开心扉,不再对老师的管教有抵触感,而是主动向辅导员倾诉家庭中的委屈与生活学习中的迷茫。最近的两个月没有再出现旷课、打架等违纪现象。生活中小明逐渐变得开朗,与同学舍友间能够和谐相处。

五、经验与启示

在重组家庭中非血缘的亲子教育问题尤为敏感和突出,继父母与继子女的关系微妙而脆弱,易造成重组家庭学生的性格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催生各种心理问题。对重组家庭学生的心理分析和解锁,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案例中小明由于原生家庭关系紧张、适应能力不强、自我管理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引起心理健康问题。这类心理健康问题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妥善处理,不仅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危机事件,还可能会在校园内形成不良的“示范效应”。存在这类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需要的是关爱,要用爱心与学生相处。有心理或精神疾患的学生,问题的根源在于缺少关爱,这让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与人交往,害怕与人沟通,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支持系统缺失。因此,要多给予他们关爱,多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的成长更需要引导,因此要细心关怀学生,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问题学生背后往往存在着问题家庭,他们往往缺少家庭教育。很多普通学生都能掌握礼貌、礼节、人际交往常识等内容,但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往往缺少这些常识,为此,要引导他们,教会他们如何与同学交往,如何有礼貌地跟陌生人打交道,如何加强警惕、防骗防盗,如何文明恋爱等,从而让他们获得正常的交际能力与生活能力。

此外,高校学生工作从业者要做好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家长做好配合工作,及时了解每个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家庭的情况,特别是对于心理普查结果显示的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要积极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加强心理委员、班主任、辅导员与学生的联系,适当予以帮助。除了向在校青年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还要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做到早宣传、早预防,在心理困难学生有异常举动时,能够及时阻控,避免学生出现自杀等极端危机事件。此做法既可以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也可以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成长中,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变化,促进家庭关系的良性发展,最终帮助青年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小明辅导员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高校辅导员所需素质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小明系列漫画小明篇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做不到
做不到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