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结构改革及其教学策略
2021-12-02王传莲
王传莲
摘要:声乐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素质不可或缺的路径。只有从学生学习基础和社会学前教育职业岗位人才标准出发,深化声乐课程结构改革,使声乐课程结构与学生的求职就业需要相吻合,并落实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才能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声乐知识和演唱技能技巧,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结构改革;教学策略
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属性,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时代特色与实用倾向。传统的中职声乐课程体系是基于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课程结构与着重就业和学前儿童音乐素质培养的实用技能要求存在一定的异构,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就业岗位急需的学前教育技能人才的职业素质提升。因此,从学生学习基础和社会学前教育职业岗位人才标准出发,改革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结构,使声乐课程结构与学生的求职就业需要相吻合,并落实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就成为值得每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师潜心研究和探索的课题。通过声乐课程结构改革和针对性教学策略实施,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声乐知识,在尊重科学发声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声音的训练,对于促进学生形成满足社会就业岗位要求的音乐核心素养至关重要。
1、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结构改革
長期以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基本上是照搬了艺术类专业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由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与音乐教育专业开设声乐课程的最终目的、学生的学习基础、整个专业教学中声乐课程的课时分配不尽相同,特别是新时期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认知习惯的变化,要求我们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具体的实践路径为:除了声乐课和必开的理论基础课外,还应该结合学生就业需要和国家制定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大纲,有选择地开设诸如①具有职业特色的视唱练耳课。增强学生感受学前教育职业岗位音乐基本素养的能力;②语言正音课。根据学生存在咬字吐字不清的问题,让学生掌握标准的发音与语言知识,纠正不良语言习惯,掌握正确咬字吐字能力;③音乐方言与唱腔课。学习、听辨、掌握地方方言,明确各种地方音乐风格。④形体与表演课。完善与课堂理论教学、技能训练相并行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舞台感觉、舞台形象、台风和气质。⑤音乐史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音乐传统文化、传统音乐理论和音乐美学理念,了解世界各国各民族多元音乐文化的概况,明确我国民族声乐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坐标和位置。⑥现代声乐演唱名家经典声乐作品欣赏课。让学生从王昆、郭兰英、彭丽媛、宋祖英、李双江、郭松等名家的演唱中学习处理表现歌曲的手法,领悟抒情达意的“诀窍”,扩展自己的艺术视野,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段。
2、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针对性教学路径
2.1强化基本功训练,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声乐演唱技巧
演唱是声乐的主要表现形式,而要使歌曲演唱的声音明亮、圆润、甜美动听,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歌唱技巧。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能从日常习惯性生理动作之中体会歌唱呼吸,做到“气沉丹田”,吸气量足,部为较深,并使之成为下意识的习惯性动作,对于歌唱力度和气息的变化有比较恰当的控制。其次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使发声器官、各部分机体的功能处于合乎自然生理规律的状态,以头控共鸣为主,适当地运用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实现真假声的混合,增大音量。歌唱中,三个共鸣腔配合使用,保证音调准确,缩短变声期,在变声后保持良好的歌喉。再次要使学生掌握以声(五音)、韵(四声)为特点的汉语发音规则,教会学生经过唇、舌、齿、乐、喉等器官咬字,按照“平、齐、撮、合”的方式吐字,做到咬字准确、吐字清晰。要让学生明确由于歌曲的情绪,风格不同,在歌唱时的咬字,吐字的方法也应不同。如歌曲《采蘑菇的小姑娘》,轻盈、欢快、活波。咬字的字头、字腹、字尾的过渡要快,不拖泥带水,给人以舒畅明快之感;而《摇篮曲》,深情、优美、柔和,咬字的字头、字腹、字尾的过渡就要慢些,以增强柔和亲切之感。
2.2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基础音,建立自己的声音形象。
歌唱者在唱音阶时,一般都会感觉到自己在演唱某一个音时感觉最舒服、最自然,这个音就叫做基础音。每个学生的基础音都不尽相同,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先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基础音,从这个音开始半个音半个音往上往下进行训练,而不是一味的从中央C唱起。在学生找到基础音后,视唱训练时从简单的三度唱起,为清晰的咬字吐字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做,还可以使字、气、声同时加以联系,避免日后逐渐增加难度时顾此失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音色和音质,教师在帮助学生找到基础音后,还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声音形象。通过调节咽腔、上颚和舌头,变化声音的明、暗、高、低、强、弱、柔、硬等,准确地运用丹田气息,倚靠气息的控制,使声音优美动听,给人以美的享受。初步建立个性的演唱风格,达到歌唱者所想塑造的具有个性的声音效果。
2.3启发理解声乐作品意境,引导学生用创作的心态对待每一部作品
每一部声乐都有它的创作背景,都是在通过旋律来抒发感情。演唱者在具备了一定的演唱功底后,对作品背景的认识程度将直接决定他的演绎水平。只有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了解作品所反映的年代、背景及作者创作的意图,理解其中表现的情感和形象特点,清楚作品艺术表现的系统构成和其中的主导要素生成过程,进而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分析作品,依据作品的主题思想,调动形象思维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才能使学生的歌声既表现出作者创作的感情,又表达出对作品创造性的理解和个人的真实情感。例如对独唱歌曲《嘉陵江》,我们必须了解主人公的年龄、经历、家乡的过去和流落在内地的景况等,通过对主人公历史、生活环境的设想,加上对歌词、音乐的分析,实现较深入地理解所唱作品的意境,较好地融入演唱角色。
2.4指导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曲式结构,表现作品的风格特点
要更好地表现声乐,就必须对作品的曲式结构特点分析透彻,对作品的创作手法,结构特点及作品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束等有准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创造出完整的艺术形象。比如《我的祖国》是一首领唱加副唱的分节歌,第一乐段(领唱部分)是抒情性的,包含四个乐句,是一个带“起承转合”特点的乐段。该乐段每一句的句尾落音与下一乐句的句首起音相同,构成“咬尾式”的句法结构,旋律平稳,优美而亲切,抒发了对祖国的一片热爱之情。第二乐段(合唱部分)换用体裁,改变演唱形式,加快速度,增强力度,这样整个后段都表现了雄壮,豪迈的情绪,显示出中华儿女的英雄气质。每一首优秀的歌曲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在速度、力度、调式、调性、节奏、旋律等方面别具一格。如《红梅赞》采用民族七声调式,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多处借鉴戏曲中的拖腔手法,使旋律更加优美抒情,装饰音及附点十六分音符多次运用,细致地表达了歌词的感情,八度跳跃的反复出现则加强了歌曲挺拔的形象。
参考文献:
[1]聂贞萍 影响中职声乐教学的主要因素《艺术教育》2020年07期
[2]卢启迪 浅谈中职声乐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大众文艺》2020年21期
[3]何思维 论中职声乐教学的职业内涵《北方艺术论坛》2021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