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研究
2021-12-02郑阔实王秀蕾
郑阔实 王秀蕾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給社区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数字化手段对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的支撑作用愈发凸显,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本文从技术赋权和技术赋能两个视角出发,结合社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具体实践,阐释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社区治理转型的主要方向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更好地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提供现实依据和参考。
关 键 词:疫情防控常态化;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
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1)11-0042-09
收稿日期:2021-08-31
作者简介:郑阔实,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应急管理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应急管理、数字治理;王秀蕾,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法治政府。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重大疫情视角下吉林省基层社区的角色定位及应急能力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B073。
数字时代,以“数字”为核心要义的社会形态适应了社会治理的时代关切,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时代发展趋势。社区作为社会的基础细胞,推进治理数字化转型既是其行动自觉也是内在需求。一方面,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顺应社会治理发展趋势的行动自觉。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再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及公共服务水平都作出了明确要求。另一方面,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是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内在需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数字技术在疫情防控场景中的高效应用为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辅助和强大支撑。经此一“疫”,社区治理数字化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形成的模式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完善,成为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社区治理的重要发展方向,由此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也将迎来重要机遇期。在这样的背景下,特别是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实现数字化手段下沉到社区、推进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就成为积极把握发展机遇、主动应对挑战的重要举措和新的尝试。
一、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当前,社区治理正处于从信息化向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对于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学者们普遍认为,社区治理数字化不仅是实现治理手段和治理过程的数字化,更会带来治理嵌入式的赋能、增量式的赋权及重构式的创新,并围绕治理主体、理念、环境、功能等要素展开了深入研究。如从治理多主体参与和互动方式的角度出发,杜伟泉、宋煜、陈秀红等认为,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可以使社区治理事务更加透明、公开,有效保障各参与主体的知情权,激发其参与治理的意愿,并大幅度降低参与成本,最终形成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模式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1]-[3]从治理理念和发展趋势的角度出发,李齐、曹胜、吴文怡等详细论述了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对社区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升华作用,认为其能有效解决以公众需求为治理导向回应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问题,更好应对复杂性、系统性的治理危机,创新和完善整体治理、协同治理、多中心治理等重要治理理念。[4]从治理的环境要素角度出发,任佳雪、葛天任、溥雨欣等主要关注了数字技术对社区治理的要素支撑和技术支撑作用,认为数据是社区治理决策的关键依据和基础性资源,数字技术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创新工具和手段,并强调应提升数据治理、智能治理、平台治理水平,规范各治理主体行为和治理规则,为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营造良好有序的治理环境。[5][6]从实现治理功能角度出发,杨艳梅、李强、卢尧选等认为,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有利于实现决策能力提升、组织方式创新、政府职能转变及服务质量改善,全面提高社区治理效率和水平。[7][8]
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是复杂的系统科学问题,亦是科学应变、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本文认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其核心内涵应定位于以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5G、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区块链等为技术支撑和数据资源高效治理为要素支撑,以提高社区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和稳定性为导向,通过数据驱动的内在机制优化和外在手段创新实现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目标的过程化、治理内容的扩大化,有效提升社区治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服务的精准性,在充分发挥社区疫情防控中的阻击作用、有效防控风险的同时,保障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并且,发展环境的复杂性必然导致转型内容的多样性,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应包含以下内容:在治理模式方面,实现由以政府为主的单一治理主体治理模式向政府、市场、公众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模式转变;在治理方式方面,实现由传统的局部化、分散化、碎片化的治理向整体化、系统化、精细化治理转变;在组织架构方面,实现由传统的层级架构向跨层级的网络架构转变;在治理机制方面,实现由传统的行业部门独立治理向多部门协同治理转变;在治理手段方面,实现由传统的人工治理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治理转变。总之,可以将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内容概括为运用数字化手段为社区治理赋权和赋能,以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方向
(一)数字技术赋权:运用数字技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⒈运用数字技术提升居民参与治理的自主性,促进社区居民自治。疫情防控归根结底是一场需要人人参与的人民战争,居民能否积极参与,能否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治理格局是影响社区疫情防控效果的决定性因素。社区是以社会生活共同体为基础的自治单元,是以自治组织和自愿参与为主的场域,因此,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社区治理应更加注重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其治理主体的作用,更好地以社区居民自治模式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共同解决社区内存在的问题,筑牢疫情防控社区防线。然而,现阶段社区自治却存在诸多短板,主要表现为z在陌生人社会环境中,社区治理重心转移、社区信任重构、社区内生自治机制不健全导致居民自治的自主性和内生动力不足,在疫情的外部作用下尤为明显。而数字技术本身提供了构建公共领域的条件,其广泛应用可以有效改善传统信息单向传输路径所导致的居民间接参与、被动参与和独立参与的困境,运用数字技术,能够产生直接性、真实性、平等性等效应,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意识。首先,居民社区共同体精神缺失、参与意识不足,可以借助数字技术激活、提升。从整体来看,疫情期间居民对社区治理的参与度明显不足,大部分社区居民处于无参与意识或低参与意识状态,对社区治理无感、冷漠,甚至有少数居民不配合社区工作、辱骂社区工作人员,出现了社区“唱戏”、居民“看戏”的局面。从根本上说,这些矛盾和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社区动员能力薄弱导致的社区共同体精神缺失。在行政动员成本过高、社区治理资源有限的背景下,数字技术就成为激发和培育社区共同体精神的最优选择。如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及其平台强大的交互功能和舆论引导功能,通过文本、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塑造陌生人社会背景下疫情防控场景中社区范围内具备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人,强化其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激活其社区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其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并主动贡献力量,推动社区自治进程。其次,居民参与治理过程中无权感过高、参与意愿较低,可以运用数字技术赋权。在治理语境下,非政府主体得到赋权是保证其有效参与治理的前提,反之,没有赋权就没有治理,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的社区治理亦是如此。因此,不仅要激发居民的参与意识,还要给予一定的资源和能力以保证其参与治理,以此提高其参与意愿,推动社区居民自治。数字技术本身内嵌的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取向能够进行技术赋权。如可以借助数字化应用的渗透性、社交性、平台性,有效增强信息的可及性,促进信息公开透明,保障居民对社区治理的知情权;广泛快捷地汇聚民意、表达诉求,提供讨论空间,保证居民对社区治理的表达权;不断拓宽参与渠道,使多元主体共在并强化彼此间的联系,保障居民对社区治理的参与权;建立新的约束关系,畅通监督渠道,保障居民对社区治理的监督权,为社区自治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⒉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和拓展各主体参与渠道,构建应对风险的社区共同体。疫情暴发后,随着更多的居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到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中,防控模式逐渐从被动转向主动,以多元参与、自助互助、共建共治为特征的长期预防和短期响应相结合的应对风险共同体已见雏形,并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当前,尽管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已成为共识,但达成治理效果的结构过程和要素条件尚未完善,主要表现为治理主体参与途径不足、主体间协调机制不健全等,急需数字技术提供支撑。首先,各治理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渠道不足,可以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升级。参与渠道单一、匮乏,难以发挥连接主体和社区治理的桥梁作用,已成为各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障碍。而拓展社区治理参与渠道的重要原则就是参与渠道要与治理内容相匹配,但目前既有的参与渠道多以选举、听证会、居民会议等参与方式为主,疫情防控迫切需要的社区互助、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等参与方式严重不足。一方面,这会导致以动员、自组织、个体行动等为代表的传统参与途径流于形式或被虚置;另一方面,各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得不到满足、自治性得不到彰显,各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广度和深度均急需扩展。对此,数字技术可以很好地发挥创新升级的作用。如可以通过创建网站、社区论坛、社交网络等突破时空限制,构建虚拟对话平台,促进社区自组织形成并充分发挥其载体作用,实现各主体之间的平等互动和协商对话。当然,数字技术对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渠道的拓展作用不仅体现在简单地将各主体正在参与的活动转移到线上,更重要的是要形成新的参与模式,在将数字技术嵌入到具体社区事务生命周期中各个环节的同时,考慮将各主体“带入”,推动各治理主体由象征性参与转变为实质性参与。其次,治理主体间协同机制不健全、联动失调,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加以完善。当多主体同时参与一项事务时,各主体间协同治理机制的构建就会成为提高治理结构韧性、保证治理效能的关键。当前,社区治理中普遍存在的垂直方向层级冗余导致的信息传送效率低和信息失真,以及水平方向部门间的信息壁垒造成的沟通不畅和协同障碍,势必会造成各治理主体间难以形成管理合力、联动失调。因此,如何提升协同能力就成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社区治理必须要破解的难题,而数字技术可以构建立体协同的治理结构,实现重构式的创新和系统性的协同。如可以借助数字技术构建基于“一张网”理念的、无边界的社区数字治理平台,打破各主体间物理边界和信息壁垒,实现各种数据信息横向与纵向的贯通,以信息数据共享机制的构建促进协同治理机制的形成,加强各治理主体间的交流,改善当前社区治理结构松散的局面,提升全要素综合治理能力。
(二)数字技术赋能:运用数字技术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⒈运用数字技术提升资源调配能力,补齐社区资源供给短板。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社区既是“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前沿阵地,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在这一时期,既要做好常规社区治理,也要做好社区应急治理。如此交叉立体、纷繁复杂的治理需求是对社区现有公共资源储备的极大考验,如何通过数字技术提升社区资源调配能力,解决资源有限性与居民多元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在对现有公共资源实现高效配置的同时,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社区下沉,就成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的首要问题。首先,社区人力资源不足,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减压减负。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0年6月7日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显示:疫情期间全国共有65万个城乡社区中的400万名社区工作者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9]也就是说,平均每个社区仅有6名以上工作人员能够有效投入工作,在完成管理、服务、保障、安全稳定等基本社区职能工作的基础上,还要承担测量体温、监测疫情、排查人员、场所消毒、政策宣传等多项疫情防控工作,社区工作者几乎全部超负荷运转。由此可见,人员短缺已成为社区疫情防控中最突出的短板,急需运用数字技术减负增效。如可以运用人工智能体温监测系统、人脸识别系统及人体移动侦测技术,在不侵犯居民个人隐私的前提下,代替传统人工筛查的方式实现非接触式的精准人脸识别与体温检测,既可以快速识别风险人群,亦可以辅助社区工作者对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对象进行远程看护,确保其严格落实居家隔离要求,最终以机器换人的方式实现“数管”代替“人管”和“技防”代替“人防”,告别传统的高耗低效的“人海战术”,有效节约社区人力资源。还可以将监测结果直接以数据形式汇聚到社区疫情防控数据库,做到快速登记、快速上报,同时与工信、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的管理数据及居民自查自报数据有效贯通,实现对社区常住居民、流动人口、重点人群的分类管理和动态管控,把社区工作者从纷繁复杂的摸排工作中解脱出来,以数据高效安全的传输共享提高防控效率,解决人力短缺问题。其次,社区防疫物资短缺,可以借助数字技术优化资源配置。突如其来的疫情暴露出了我国社区防疫物资储备严重不足的问题,尤其在疫情暴发初期,相当一部分社区工作者只能在缺乏有效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投入到防疫工作中,既降低了防控工作效能也增加了交叉传染的风险。因此,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加强社区防疫物资储备以保障社区防疫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疫情发展的严重不确定性,防疫物资储备过多会闲置浪费,过少则会影响防疫效果。单纯“量”的储备并不是解决社区防疫物资短缺的根本之道,要在增强防疫物资科学化管理和调配能力上寻求突破,而数字技术恰好能够提供最佳方案。如在防疫物资储备方面,可以运用数字技术进行疫情溯源和监测、疫情态势研判和预测预警,根据不同社区的风险评估结果科学配置防疫物资,增强防疫物资储备和分配的靶向性和时效性,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在防疫物资调配方面,可以运用区块链技术对防疫物资进行全记录、全追踪,杜绝防疫物资流向在各主体间产生信息断裂,实现跨地域、跨机构的信任协同,增强防疫物资调配的合理性和透明度,实现防疫物资调配协同化。
⒉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服务保障能力,推动社区管理服务精细化。对社区实行封闭式管理是我国在疫情防控中的一次成功探索,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社区封闭管理也将成为常态,这会导致社区居民几乎全部的生活服务保障工作都由社区承担,动辄几千甚至几万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如何满足,是对社区管理服务能力提出的严峻考验。更为复杂的是,由于疫情防控的特殊性,社区各项管理服务保障工作均需以无接触的方式开展,要在物理空间隔离的情况下提供精细化的无缝隙服务,只能通过数字技术来实现。首先,社区精细化服务的开展可以借助数字技术提高居民实际需求与社区服务供给之间的匹配度。疫情期间,社区居民多样化、非标准化的需求会大量出现,与社区本就有限的服务供给能力形成了较大反差,并且疫情防控措施强调刚性,但服务保障工作则更重视柔性。因此,疫情期间的社区服务保障必须坚持人本导向和需求导向,提供高质量的精细化管理和服务。而运用数字技术可以有效消除社区与居民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对居民需求的相关信息进行及时、全面的感知和预测,从中发现居民需求、识别居民诉求,并将其需求进行多维度和多角度的细分,从而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服务,增强居民需求与服务供给的匹配度,使服务保障工作更加精细化、人性化和动态化。如可以运用数字技术对居民年龄、健康、收入、家庭成员等情况进行挖掘和分析,定位、识别重点服务人群,即哪些居民需要重点监测、哪些居民需要采购生活用品、哪些居民需要医疗救助、哪些居民需要心理辅导等,这样,既能避免出现服务遗漏与盲区,也能避免出现重复供给和资源浪费,还可以根据当前需求的规律性特征预测下一个需求热点,以此实现需求与服务的精准对接,对“症”施策、按需供给,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供给效率。其次,社区无接触服务模式的实现可以借助数字技术突破物理空间限制。疫情期间,人员流动、接触、聚集都要受到严格的限制,这会导致需要“面对面”进行的社区服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借助数字技术将线下活动转移到线上进行,运用数据的连通性提升社区服务的可及性,既能够降低人员聚集带来的传染风险,也能够提供“无缝隙”的服务。如可以通过创建管理系统、应用程序、微信公众号等信息交互平台开展政策宣传、预约服务、通知发布、建议收集、心理安抚、医疗指导、互帮互助等在线生活服务,亦可以对接政务服务平台或安装智能政务设备推动政务服务向社区下沉,打造“生活服务+政务服务”的社区一站式服务中心,探索“不见面服务”的新模式,形成线上线下融合服务的新局面,在满足疫情防控要求的同时,减少社区服务供给负担,提升居民获取社区服务的便利性。
三、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一)以数字化社区建设为支撑,推进社区数字化治理新发展
在疫情防控取得成效的同时,社区数字化应用能力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大部分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仍然采用上门登记摸排、电话询问沟通、人工监督值守、文字宣传教育、手抄健康记录等原始方式,对物联感知、自动获取、人脸识别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并不充分,严重影响了防控效果,因此社区数字化应用能力急需提升。首先,加快社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数字基础设施是提升社区数字化应用能力、实现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条件。但当前城乡间、新旧小区间社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异较大,有些地区的社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导致其无法高效开展数字化疫情防控。当前,应加强薄弱地区社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在社区初始建设及老旧小区改造中,要将数字基础设施作为建设重点同步纳入规划中,将包括以5G、物联网、移动通信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基础设施以及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作为建设重点。亦可以考虑对现有物理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有效节约资源和成本,为社区更好地运用数字技术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保障。其次,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数字技能。数字技术在社区治理领域的应用必然会给一线社区工作者对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带来一定的压力,若其无法有效运用数字化工具,不仅会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还会带来新的工作负担,甚至产生数字形式主义,陷入内卷化的误区。因此,要加强社区工作者的数字技能培训,以提高其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同时,可以考虑建设社区数字化管理与维护专职队伍,既可以帮助社区工作者解决在数字技术应用中遇到的难题,也可以确保数字设备和系统的稳定运行。
(二)以数据互联互通为抓手,实现社区数字化治理新价值
疫情的暴发导致全社会经历了自进入数字时代以来最大规模的数据流转和共享,但作为数据价值链条中的重要一环,社区对疫情相关动态数据的掌握并不及时也不全面。在数据流动方面,纵向来看,虽然干部、资源、管理等不断下沉到社区,为社区疫情防控注入了强大的力量,但经上级部门整合后的综合性数据却没有及时下沉到社区,由此形成了疫情数据“只上不下”的局面,导致部分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得不到有效的数据支撑;横向上看,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门并没有掌握大量有价值的疫情防控数据,而是由民航、铁路、电信等部门掌握,如疫情局部暴发的预警信息、跨区域大规模人口流动数据等,尽管这些数据对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并未与社区共享。在数据收集方面,社区耗费了大量资源、精力来采集、统计、填报与民政、社保、医疗卫生等相关的静态数据,但其中大部分数据已经被公安、医疗、出入境、民政等部门掌握,部门间数据没有实现共享,重复统计增加了社区工作者的负担。总之,社区疫情防控所需数据整体上呈现出共享应用“碎片化”状态,散落在各部门,不仅无法产生疫情防控的协同效应,还会给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不便甚至阻碍,急需通过共享来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从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看,以往普遍存在不愿、不敢、不能共享等问题已不是阻碍数据共享的主要障碍,关键在于如何实现数据在社区层面的集中。首先,可以考虑构建以社区应用为中心的数据共享平台,打破部门、区域、行业壁垒,实现疫情防控和常规治理所需数据资源的融合汇聚和信息共享,缩短数据传递时间差,增强社区数据交互的时效性和广泛性,解决多方要数、重复报数的问题,减轻社区工作负担。其次,推动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和交换标准,围绕数据、技术、管理、服务、安全等,推广数据交换共享的“普通话”,避免出现数据多头采集、难整合的问题,提升数据质量和通用性,方便社区数据资源整合互联与数据开放共享。再次,按照“一数一源”的原则,对参与社区数据共享各主体的权责边界作出科学合理、明确清晰的界定。权力方面,可以按照数据的归属方、使用方、集中管理方的划分方式赋予归属权、使用权、共享管理权或组合权;责任方面,明确相应的责任,如保证提供的数据真实可信、确保接收到的数据不超出自身权力范围、共同保障数据安全等。
(三)以个人信息保护为核心,保障社区数字化治理安全
尽管“数字防疫”是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最大亮点,但数字技术的应用也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在使用数字化手段开展社区治理的同时,也应防范数字技术的潜在安全风险。在诸多安全风险中,个人信息泄露是目前危害性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风险。如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就出现了“7000多名武汉返乡人员信息被泄露”事件,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家庭住址等重要个人信息被披露并在网上大范围传播,导致大量武汉返乡人员遭遇了不同程度的骚扰、谩骂甚至攻击。此后,全国各地也陆续出现了与疫情相关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事件。居民为了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让渡了部分隐私,社区却因信息保护不力对其造成了伤害,不仅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还会降低其對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的认可度和配合度。因此,社区在利用个人信息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应履行个人信息保护的责任和义务。首先,提高社区工作者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落实个人信息保护责任。从已经发生的信息泄露事件来看,个人信息被泄露多由于社区工作者安全意识不足、法律意识淡薄所致,对此,需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信息安全教育,以提高其对个人信息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同时,还应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社区工作者在个人信息采集、汇总、传输、披露等各个环节应承担的安全责任,通过设置追踪溯源标记等措施实现对社区工作者信息操作的可回溯、可追责,杜绝个人信息被泄露。其次,构建社区个人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增加安全防护手段。从已经发生的信息泄露事件来看,在网上流传、泄露的个人信息均未加密,也没有采取严格的访问控制手段及添加任何追踪溯源标记,由此可见,社区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能力非常薄弱。因此,应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并配备信息安全专业技术人员,以提升社区信息安全管理技术水平和防御能力。再次,对于信息生命周期的社区个人信息管理制度,应明确个人信息管理机制和处理流程。社区作为居民个人信息收集的起点,应按照我国《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之规定,严格遵守“最少够用”原则,根据社区疫情防控实际需要,制定社区个人信息收集清单,避免过度收集、超权限收集。同时,严格遵守“目的性”原则,做到因疫情防控需要收集的信息只能用于疫情防控工作,不能用于其他目的,虽然收集信息时不需征得居民同意,但若超出原定使用范围,应履行告知义务,告知居民信息使用去向,并在相关工作完成后及时删除,以降低信息泄露风险和存储成本。
(四)以跨越“數字鸿沟”为突破口,破解社区数字化治理难题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推动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还需突破数字化治理的普适性难题。当前,在城乡之间、代际之间因对数字技术拥有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异而造成的数字技术资源和数字化应用不均衡的现象广泛存在,这会导致数字化社区治理的成果无法惠及到全体居民,即部分居民无法有效地参与数字化治理,也无法公平地享受数字化服务,存在“数字鸿沟”现象。当前,社区治理中表现出的“数字鸿沟”现象主要存在于代际之间。从数据上看,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21年6月,我国60岁及以上的网民群体占12.2%。[10]即有近九成的老年人隔绝在互联网世界之外,无法融入数字化生活。现实情况亦是如此,疫情期间,多数老年人因不能很好地使用社交媒体、智能APP而导致无法及时了解疫情政策信息、进行线上购物、出入受限等现象普遍存在,成为疫情期间名副其实的“信息弱者”和“数字难民”,是社区治理和服务的“孤岛”。因此,如何破除社区代际间“数字鸿沟”所带来的社区治理参与主体的局限,让数字化社区治理的成果惠及到全体居民,就成为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必须突破的难题。首先,增强社区数字化治理和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程度,有针对性地解决信息弱势群体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开发数字化应用时,要充分考虑“信息弱者”的服务需求和适应能力,设置更多的“老年模式”“长辈模式”,降低使用数字技能的门槛,方便其获取信息和服务。同时,要适当保留传统的非线上、非数字化的服务模式,如使用纸质版的健康证明、设立无健康码通道、广播宣传防疫政策和普及防疫知识等,做到以人为本,避免出现服务“孤岛”。其次,加强信息弱势群体的数字技能培训,帮助其提升数字化应用能力和数字素养。社区可以针对疫情期间居民的信息需求开展培训活动,为其提供必要的网络和数字技术教育,同时倡导社区年轻人发挥数字反哺的作用,帮助其父母家人克服数字技术应用障碍;还可以将辅助信息弱势群体使用数字化工具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内容,帮助其顺利参与社区数字化治理。
【参考文献】
[1]杜伟泉.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研究——基于我国东部M市实践经验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20,(2).
[2]宋煜.基于治理的社区数据能力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复旦公共行政评论,2017,(1).
[3]陈秀红.后疫情时期社区治理会出现哪些趋势[N].学习时报,2020-04-29(007).
[4]李齐,曹胜,吴文怡.中国治理数字化转型的系统论阐释:样态和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20,(10).
[5]任佳雪.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基层治理现代化发展[J].中国市场,2020,(29).
[6]葛天任,溥雨欣.新兴技术能否破解“共同体困境”——数字政府、智慧社区与敏捷治理[J].社会治理,2020,(2).
[7]杨艳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视角下的社区治理效能研究——以北京社区疫情防控为例[J].中国应急救援,2020,(3).
[8]李强.疫情防控与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J].江苏社会科学,2020,(4).
[9]新华社.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6/07/c_1126083364.htm.
[10]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网信网,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8/t20210827_71543.htm.
(责任编辑:高 静)
Research 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under
the Normalization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Zheng Kuoshi,Wang Xiulei
Abstract:The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rings new challenges to community governance.With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supporting role of digital means in community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the normalization stage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has become inevitable.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is the key technology for the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from the two perspectives of technology empowerment and technology empowerment,combines the specific practice of community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ew crown pneumonia,explains the main direc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the normal stage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so as to provide realistic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better using digital mean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Key words:normalization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community governance;digital transformation;digital techniq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