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杂传五种叙录*

2021-12-02

关键词:汝南史部人事部

熊 明

(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杂传之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唐初修《隋书》,其《经籍志》的史部分类中首设“杂传”类,用以指正史列传以外的与列传相类作品,其后,《旧唐书·经籍志》沿袭此称,《新唐书·艺文志》改称“杂传记”,《崇文总目》《宋史·艺文志》又改称“传记”,后之史志书目多称传记。今亦通称传记。由于《隋书·经籍志》首录且将它们称为“杂传”,故本文沿用《隋书·经籍志》的“杂传”之称。司马迁《史记》的成书,是传记体在经过漫长的孕育、成长之后而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传记文体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史记》之后,刘向作《列仙传》《列士传》《列女传》《孝子传》诸传,将纪传体史书中的传记体运用最为完备的“列传”部分取出,离纪传体而单行,即单独运用传记体传写人物,这些人物传记,已“不在正史”,杂传从正史中分立出来,标志着杂传文体的最终形成。自此以降的汉魏六朝时期,杂传创作逐渐走向繁荣。从文本的存在形式来看,杂传可分为两类:一为散传,二为类传。散传是指正史以外的单篇个人传记,类传是指正史之外,以类相从的传记集。此类相当于《四库全书总目》所称的“合众人之事为一书”的“总录”。散传和类传的区别在于其文本的存在形式是单篇还是丛集。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挟汉献帝迁都于许,实际是拉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即三国竞雄时期。三国时期,从建安元年(196年)开始,至魏咸熙二年或晋泰始元年(265年)司马炎代魏,几近七十年的时间。

经过两汉时期的积蕴,三国时期的杂传创作逐渐走向兴盛。侯康《补三国艺文志》史部杂传类补录有杂传52种,姚振宗《三国艺文志》史部杂传记类补录有54种,他们的著录均不包括建安年间作品,建安年间作品,姚氏、侯氏及其他学者将其归入后汉,这些作品约有八种(包括:赵岐《三辅决录》《郑玄别传》《赵岐别传》《孔融别传》《祢衡别传》《司马徽别传》《荀采别传》《蔡琰别传》)。另外,诸家所录又往往有遗漏或误将杂传收入其他类别之中的情况,如姚振宗就把《曹瞒传》《魏武自为家传》收入杂史类,把《汉献帝传》收入编年类;在侯氏的《补三国艺文志》、姚氏的《三国艺文志》中,其他如《英雄记》等也是杂传而多被归入杂史类中;在诸书征引中又有如《魏武别传》《曹操别传》《孙权传》《魏文帝别传》《嵇康别传》、嵇喜《嵇康传》等又被遗漏而未录。将这些误入其他类别和被遗漏者计入,则三国时期近七十年间的杂传作品约有七十余种。其中属于类传者不多,而今尚有佚文存世者,则有《三辅决录》《汝南先贤传》《海内士品》《海内先贤传》《会稽先贤传》等数部而已,今略加考释叙录。

一、《三辅决录》

辑存。原七卷,或十卷。赵岐撰。

赵岐,《后汉书》卷六四有传,其云:“赵岐字邠卿,京兆长陵人也。初名嘉,生于御史台,因字台卿,后避难,故自改名字,示不忘本土也。”赵岐少明经,有才艺,娶扶风马融兄女。年三十余,有重疾,卧蓐七年,自虑奄忽,乃为遗令,其后疾瘳。永兴二年,辟司空掾,议二千石得去官为亲行服,朝廷从之。其后为大将军梁冀所辟,为陈损益求贤之策,冀不纳。举理剧,为皮氏长。会河东太守刘佑去郡,而中常侍左悺兄胜代之,岐耻疾宦官,即日西归。京兆尹延笃复以为功曹。后因得罪中常侍唐衡兄玹,乃与从子戬逃避之。后诸唐死灭,因赦乃出。九年,乃应司徒胡广之命。会南匈奴、乌桓、鲜卑反叛,公卿举岐,擢拜并州刺史。岐欲奏守边之策,未及上,会坐党事免。中平元年,征岐拜议郎。车骑将军张温西征关中,请补长史,别屯安定。大将军何进举为敦煌太守。及献帝西都,复拜议郎,稍迁太仆。曹操时为司空,举以自代。光禄勋桓典、少府孔融上书荐之,于是就拜岐为太常。年九十余,建安六年卒。

赵岐《三辅决录》,《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旧唐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新唐书·艺文志》史部杂传记类均有著录,唯卷数略异,《隋志》《旧唐志》著录作七卷,《新唐志》著录作十卷。《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杂传家亦著录作七卷,则其实恐七卷,后析为十卷。此书后散佚,涵本《说郛》卷三摘录一节,宛本《说郛》卷五十九辑得十五节,傅增湘曾对其加以校勘。《五朝小说》及《五朝小说大观》《古今说部丛书》各钞录宛本《说郛》数节。今有张澍、茆泮林、黄奭、王仁俊等多家辑本,张澍所辑录于《二酉堂丛书》《知服斋丛书》第二集、《关中丛书》第一集中,茆泮林所辑录于《十种古逸书》中,黄奭所辑录于《汉学堂丛书》《黄氏逸书考》中,王仁俊所辑录于《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之史编总类中。诸家辑本中,以茆泮林所辑最善,黄奭所辑与茆本同,唯编次略异,茆氏从诸书中共采得九十四事,王仁俊据《姓解》采得题《三辅决录》之文八节,据《蒙求》自注采得题《三辅录》之文三节,为诸本所无,可补所缺。

赵岐《三辅决录》又有晋挚虞注,后也随《三辅决录》一并散佚,各家在辑录《三辅决录》佚文时,也附辑此注,茆泮林辑有挚虞注三十六事,王仁俊据《稽瑞》采得注文一节。赵岐作《三辅决录》当不在一时,《三国志·荀彧传》裴注云:“(严)象同郡赵岐作《三辅决录》,恐时人不尽其意,故隐其书,唯以示象。”严象为扬州刺史,建安五年为孙策庐江太守李术所杀,赵岐曾以其书示象,则在严象死前已有成书,而挚虞《三辅决录注》有严象事,则,严象也被收录入《决录》中,赵岐建安六年卒,此表明直至他死前,仍在对其书作补充,故本书将此书系于三国时期。

赵岐《三辅决录》经挚虞作注后,便以此本流行于世,侯康以《后汉书·隗嚣传》注引《决录》中有“平陵之王,惠孟锵锵,激昂嚣述,困于东平”之语而认为“其书似有韵语作赞”,姚振宗在《后汉艺文志》及《隋书经籍志考证》、曾朴在《补后汉书艺文志幷考》中均引侯康此语,可见,他们也有相似的看法,曾朴又举出有韵语之处:“案《太平御览》二百十八引杜陵韦伯考,鬻书力养亲,既登常伯,貂珰煌煌,承事尤谨。又九百三引五门子孙凡民之伍,皆韵语。”则后行世的《三辅决录》当有传、有赞、有注,但由于其文散佚,现在已难于区分,张澍在辑录时对此特加留意,注意区别。

赵岐缘何作此书,《三辅决录·序》云:

三辅者,本雍州之地,世世徙公卿吏二千石及高赀,皆以陪诸陵。五方之俗杂会,非一国之风,不但系于《诗》《秦》《豳》也。其为士好高尚义,贵于名行。其俗失则趣执进权,唯利是视。余以不才,生于西土,耳能听而闻故老之言,目能视而见衣冠之畴,心能识而观其贤愚。常以玄冬,梦黄发之士,姓玄名明,字子真,与余寤言,言必有中,善否之间,无所依违,命操笔者书之。近从建武以来,暨于斯今,其人既亡,行乃可书,玉石朱紫,由此定矣,故谓之《决录》矣。[1](P2124-2125)

此序文言明《三辅决录》撰作之缘由、起讫与所录人物之去取标准。其中所言《三辅决录》之成,是“黄发之士,姓玄名明,字子真”者命“操笔者书之”,出于玄虚,目的是以此说明其书对人物的评判出于神定而非自己之见。刘知几把此书视为谱牒之书,他在《史通》中说:“谱牒之作,盛于中古,汉有赵岐《三辅决录》,晋有挚虞《族姓记》……”[2](P74)张澍不同意刘知几的谱牒之说,他在《三辅决录·序》中说:“据其自序并昔人征引逸篇,其书不类谱牒,至挚虞之注,与陈寿等三书亦不相侔,刘氏所考未为精确,大抵简者为录,详者为注。”[3](P1)窃以为张澍所言为是。

茆泮林所辑《三辅决录》,录于《古逸丛书》中,得一〇二人,计有:窦建、何比干、接子、郑朴、严尊、韦元成、刘龚、弥强、范仲公、张仲蔚、蒋诩、王邑、金敞、第五巡、韦端、卓茂、杜恕、马后、马援、茂林马氏、王元、耿援、史苞、鲍恢、郭伋、第五颉、辛缮、孙晨、井丹、梁松、窦攸、玉氏、韦孟达、公孙伯达、魏达、晋文经、晋冯、周季贞、张宇、何敞、冯豹、梁鸿、贾逵、丁邯、王调、曹成、乐己、耿宝、赵牧、曹众、挚恂、苏章、崔瑗、士孙奋、王谌、马融、法真、赵袭、赵无忌、陈重、弭生、贾彪、鲁宽、韦约、宋酆、孟他、田凤、郑逵、严象、士孙瑞、士孙萌、马日磾、周奂、游殷、张既、游楚、韦康、韦诞、马氏五人、金旋、金祎、射咸、射援、项仲山、郭详、邱欣、吉闳、张氏、何氏、窦元、王豹、挚茂、庞勃、韦伯考、毕云、韦权、韦瓒、韦矩、希海、涡尚、侵恭、段氏。

另有地名宫室者十条,计有:窦氏青山、辟雍、未央宫、甘泉宫、长安门、昆明池、酆镐、京兆、扶风、冯翊。又补遗三条,即:鯯鱼、便桥、何比干。

张澍所辑《三辅决录》,录于《二酉堂丛书》等中,得一〇五人,析为二卷,计有:

卷一:赵岐、赵袭、赵盘、赵无忌、矫慎(附马瑶)、挚峻、挚恂、挚茂、安丘望之、梁鸿、高恢、郑朴、张仲蔚、蒋诩、求仲、羊仲、韩康、项仲山、王邑、法真、姜岐、丁邯、窦攸、丘欣、曹众、孙晨、辛缮、韦豹、公孙晨、韦彪、曹成、周季贞、长安刘氏、范仲公、井丹、赵牧、乐恢、韦权、韦瓒、韦矩、韦彪、第五颉、郭汲、金日磾、张宇、庞勃。

卷二:窦玄(字叔高)、王谌、金敞、第五巡、韦端、贾彪、郭祥、乐恢、乐己、贾逵、苏章、杜恕、冯豹、马融、王调、韦伯考、何比干、张氏、何氏、何敞、马援、段氏、鲁宽、田凤、韦元成、马日磾、马后、马氏兄弟五人、王惠孟、陈钦、弭生、弭强、射援、金旋、士孙奋、士孙瑞、士孙萌、张既、游殷、游楚、孟佗、韦诞、韦康、严象、金祎、耿援、史苞、耿宝、玉况、侵恭、涡尚、接昕、希海、弭升、周奂、王豹、刘龚、窦建、宋酆。

另有地名宫室十二条:甘泉宫、未央宫、镐、大丘城、辟雍、成帝后宫八区、长安城西门便桥、长安、扶风、冯翊、雒阳、京兆。又有“鯯鱼”一条,张澍案云:“此文系《三秦记》,今入三秦记中。”

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史编总类辑《三辅决录》,计十人:侵恭、接昕、涡尚、弭伴、弭强、弥牟、弥叔、希海、求仲、射咸。又辑《三辅决录注》一条,言鹓雏事。又辑《三辅录》三条,即扶风张氏、蒋诩、孙晨。

就今存佚文观之,赵岐《三辅决录》载录简略,往往粗具姓氏、字号、爵里,兼录一二典型事而已,故刘知几目之为谱牒。然其载事,实颇得法,叙述既细,间以谚谣、童歌、谶言,人物之品性与一时之风尚,多得见之。

二、《汝南先贤传》

辑存。原五卷,或三卷。周斐撰。

周斐,生平不详,《隋书·经籍志》著录时题“魏周斐”,而宛本《说郛》辑存《汝南先贤传》佚文题“晋周斐”,《隋书·经籍志》著录所题,当较为可信,周斐当主要活动于魏代。

周斐《汝南先贤传》,《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著录《汝南先贤传》五卷,题魏周斐撰;《旧唐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著录《汝南先贤传》三卷,题周裴撰;《新唐书·艺文志》史部杂传记类著录周斐《汝南先贤传》五卷。《旧唐书·经籍志》著录题“周裴”,“裴”当误。《史通·杂述》云:“若圈称《陈留耆旧》、周斐《汝南先贤》……此之谓郡书者也。”[2](P274)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一三在考证此书时云:“《史通》外篇注作《汝南先贤行状》,《世说》注、诸书所引皆称传,惟《太平御览》人事部引胡定在丧,雪覆其屋事作行状。”认为其书名或作《汝南先贤行状》。

《汝南先贤传》久佚,其佚文今散见诸书征引,《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录周斐《汝南先贤传》。涵本《说郛》卷七摘引二节,当出周斐原书,此外,宛本《说郛》卷五八辑录有《汝南先贤传》文,题“晋周斐”撰,共十九节,计有:郑敬、周燮、戴良、蔡顺、袁安、周举、薛苞、周燕、范仲翁、李宣、葛玄、郭宪、黄宪、范滂、周防。其中郑敬、葛玄各二节,另有“寒食”一节,又有“薛直”事一节,“薛直”当作“薛苞”。《五朝小说》及《五朝小说大观》录五节,不出宛本《说郛》之外。今有黄奭、王仁俊二家辑本,黄奭据诸书征引所辑,录于其《汉学堂知足斋丛书》之《子史钩沈》中,虽较为完备,惜取录仍有遗漏,且未作精心校勘。王仁俊据《稽瑞》采得二节,录于其《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中,叙蔡从、应从(即蔡顺、应项)事,此二节为宛本《说郛》所无,可补宛本《说郛》和黄奭辑本。《汉魏六朝杂传集》新辑其文,得三十九人,计有:许劭、黄宪、黄浮、黄穆、陈晔、薛勤、薛苞、周乘、周燕、周燮、周防、周举、周盘、郑敬、袁安、袁闳、袁阆、应顺、应项、郭宪、范滂、陈蕃、李宣、李笃、李鸿、阚敞、王威、王纳、王恢、赵规、谢甄、许嘉、许慎、戴良、蔡顺、屈霸、郭亮、殷燀、缪肜。今条列其见于诸书所引佚文如下:

一、许劭。存文一节,见于《三国志》卷二三《魏书·和洽传》“洽同郡许混者许劭子也清醇有鉴识明帝时为尚书”裴注、《文选》卷四六《序下·王文宪集序》“岂非希世之儁民瑚琏之宏器”李注、《北堂书钞》卷三六《政术部十·疾恶二十七》“饕餮流放洁士印朝”引。

二、黄宪。存文三节。见于《北堂书钞》卷三二《政术部六·去官十七》“乃以疾归”、卷七九《设官部三十一·孝廉一百七十七》“黄宪为高”、《初学记》卷一七《人部上·贤第二》“天授神辅”、《太平御览》卷三八五《人事部二十六·幼智下》、卷四〇二《人事部四三·叙贤》、卷四〇三《人事部四十四·道德》引。

三、黄浮。存文一节,见于《北堂书钞》卷三六《政术部十·明察二十五》“为政清明”、卷三七《政术部十一·公正三十一》“虽同岁子所不能赦”、卷六〇《设官部十二·尚书令史八十》“黄浮奉公忧职”、《太平御览》卷二六八《职官部六十六·良令长下》、《职官分纪》卷八《令史书令史》“奉公忧职”、卷四二《县令》“政治清明号神君”引。

四、黄穆。存文一节,见于《初学记》卷二〇《政理部·荐举第四》“赍函投板”等引。

五、陈晔。存文一节,见于《太平御览》卷二六八《职官部六十六·良令长下》引。

六、薛勤。存文三节,见于《北堂书钞》卷三四《政术部八·任贤十九》“拔贤举善”、《太平御览》卷四一〇《人事部五十一·父子交》、卷四四四《人事部八十五·知人下》、卷四五七《人事部九十八·谏诤七》《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四《人伦部·父子》“见子不见父”、《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前集》卷二四《亲属门父子》“子过于父从仲举游”等引。

七、薛苞。存文二节。见于《艺文类聚》卷二〇《人部四·孝》、《太平御览》卷四一四《人事部五十五·孝下》、卷五二六《礼仪部五·祭礼下》、卷九七五《果部十二·芋》等引。

八、周乘。存文二节,见于《世说新语·赏誉》第一条刘注、《北堂书钞》卷三六《政术部十·威严二十六》“属县解印四十余城”引。

九、周燕。存文一节,见于《初学记》卷一四《礼部下·葬第九》“树碑开隧”引。

一〇、周燮。存文二节,见于《初学记》卷一九《人部下·丑人第三》“钦颐推颡”、《艺文类聚》卷九七《鳞介部下·蚌》、《太平御览》卷三六八《人事部九·颐颔》、卷三八二《人事部二十三·丑丈夫》、卷四二六《人事部六十七·清亷下》、卷九四二《鳞介部十四·蛤》、《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一八《肖貌部·形貌》“敛頥折頞”等引。涵本《说郛》卷七《诸传摘玄》录一条。事与《艺文类聚》卷九七等引同,而文字略异。

一一、周防。存文一节,见于《太平御览》卷二五三《职官部五十一·郡丞》、《职官分纪》卷四一《郡丞》“能诵读”等引。

一二、周举。存文二节,见于《北堂书钞》卷一四三《酒食部二·总篇一》“周举使炊食”、《初学记》卷四《岁时部下·寒食第五》“一月寒食三日断火”、《太平御览》卷二六《时序部十一·冬上》、卷三〇《时序部十五·寒食》、卷三七八《人事部十九·短中国人》、卷八四九《饮食部七·食下》等引。

一三、周盘。存文一节,见于《太平御览》卷四一四《人事部五十五·孝下》引。

一四、郑敬。存文二节,见于《水经注》卷二一《汝水》“汝水又东南径新蔡县故城南”、《北堂书钞》卷三七《政术部十一·公正三十一》“掾属言甘露郑敬独曰树汁”、卷一三三《服饰部二·席十九》“郑钦以茅”、《艺文类聚》卷九《水部下·陂》、卷六九《服饰部·荐席》、《初学记》卷二五《器物部·席第六》“茅葭蓍艾”、《太平御览》卷一二《天部十二·露》、卷七二《地部三十七·陂》、卷二六四《职官部六二·功曹参军》、卷七〇九《服用部十一·荐席》、卷九五四《木部三·槐》等引。又,涵本《说郛》卷七《诸传摘玄》引一条,作《汝南先贤传》,其云:“郑居居于蚁陂之阳,以渔钓自娱,弹琴咏诗,常方坐于陂厕,以蒹葭为席,常随杞柳之阴。”“郑居”误,当作“郑敬”。

一五、袁安。存文三节,见于《后汉书》卷四五《袁安传》“后举孝亷”李注、《北堂书钞》卷三九《政术部十三·方略三十六》“听民输芋”、《北堂书钞》卷一五六《岁时部四·凶荒篇二十八》“使民输芋”、《艺文类聚》卷一〇〇《灾异部·旱》、《太平广记》卷一七一《精察一·袁安》、《太平御览》卷三五《时序部二〇·丰稔》、卷九七五《果部十二·芋》、《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五《天道部·雨》“决狱而雨”等引。

一六、袁闳。存文一节,见于《后汉书》卷四五《袁安传》“乡人就闳避难皆得全免年五十七卒于土室”李注、《太平御览》卷五五六《礼仪部三十五·葬送四》引。

一七、袁阆。存文二节,见于《世说新语·德行》第三条刘注、《太平御览》卷二六四《职官部六十二·功曹参军》引。《世说新语·德行》第三条刘注引“袁阆”原作“袁宏”,当作“袁阆”,余嘉锡考证甚详,可参看。见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岀版社一九九六年版,第五页。

一八、应顺。存文一节,见于《北堂书钞》卷五四《设官部六·大匠二十七》“除藻饰割浮费”、卷六一《设官部十三·五校尉八十二》“仲华鹰扬虎视”、《艺文类聚》卷四九《职官部五·将作》、《太平御览》卷二三六《职官部三十四·将作监》、《职官分纪》卷二二《将作监》“省息十亿余万”、卷三八《河南尹》“省息七亿余万”、卷三七《射声校尉》“鹰扬虎视”引。

一九、应项。存文一节,见于《北堂书钞》卷七五《设官部二十七·太守中一百六十六》“惠泽洽著”引。应项或当作应顺,形近而讹。又,《稽瑞》“瓠子同蒂桂树有繁”引一条,作《汝南先贤传》叙应从仲事,应从仲或亦当作应顺。其云:“应从仲为东平太守,事亲笃孝,惠泽洽著。忽有桂于庭粲然繁茂,百姓瞻仰,归养者什三四。”

二〇、郭宪。存文六节。郭宪劝其师王仲子事,见于《太平御览》卷四五七《人事部九十八·谏诤七》引。郭宪游志太学事,见于《北堂书钞》卷六七《设官部十九·学士一百三十三》“郭宪游志太学”引。郭宪噀酒灭齐国火事,见于《北堂书钞》卷一四八《酒食部七·酒六十》“齐国失火噀酒厌之”、《艺文类聚》卷八〇《火部·火》、《太平御览》卷八六八《火部一·火上》、《事类赋》卷八《地部·火赋》“郭宪尝闻于噀齐”、《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外集》卷五五《灯火门·火》“含酒厌火”、《古今事文类聚续集》卷一八《灯火部·火》“噀酒救火”引。郭宪谏车驾西征隗嚣事,见于《艺文类聚》卷二四《人部八·谏》、《初学记》卷一八《人部中·讽谏第三》“断鞅揽辔”、《太平御览》卷四五七《人事部九十八·谏诤七》等引。郭宪谏上欲巡三辅事,见于《北堂书钞》卷五六《设官部八·左右光禄大夫四十二》“子横当车断鞅”、《太平御览》卷二四三《职官部四十一·光禄大夫》、《职官分纪》卷四八《光禄大夫》“抜佩刀以断车鞅”引。奴数犯塞,郭宪谏不冝动众事,见于《太平御览》卷四五七《人事部九十八·谏诤七》引。

二一、范滂。存文四节,见于《北堂书钞》卷六八《设官部二十·掾一百三十七》“范滂有澄清之志”、卷七七《设官部二十九·功曹一百七十二》“清浊异流”、卷七七《设官部二十九·督邮一百七十》“孟博赃直六十”、《太平御览》卷七〇〇《服用部二·帘》、卷七〇四《服用部六·囊》等引。

二二、陈蕃。存文三节,见于《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条刘注、《初学记》卷一一《职官部上·太尉司徒司空第二》“主九伐齐七政”、《太平御览》卷二〇七《职官部五·太尉》、卷二一五《职官部十三·总叙尚书郎》、《职官分纪》卷二《太尉》“齐七政训五兵”、卷八《尚书郎》“比一把叶”、《锦绣万花谷续集》卷三《武臣太尉》“七政五兵”引。

二三、李宣。存文二节,其一,李宣为太尉黄琼所辟,直言寒暑不和,责在三公,见于《北堂书钞》卷六八《设官部二十·掾一百三十七》“寒暑不知黄琼见李宣”、《太平御览》卷二〇九《职官部七·三公府掾属·太尉掾》、卷四二八《人事部六十九·正直下》、《职官分纪》卷五《掾属》“小掾何所与于此”、《翰苑新书前集》卷三六《开府仪同三司》“被日月之衣居上司之位”引。其二,子李表为寇端所收,李宣泰然,见于《太平御览》卷二六九《职官部六七·主簿》等引。

二四、李笃。存文一节,见于《太平御览》卷四一四《人事部五十五·孝下》引。

二五、李鸿。存文一节,见于《太平御览》卷四一四《人事部五十五·孝下》引。

二六、阚敞。存文一节,见于《北堂书钞》卷七七《设官部二十九·五官一百七十一》“阙敞还钱”、《艺文类聚》卷六六《产业部·钱》、《太平御览》卷四二一《人事部六十二·义中》、《太平御览》卷八三六《资产部十六·钱下》、《事类赋》卷一〇《寳货部·钱赋》“蒙阎敞之见还”、《古今事文类聚续集》卷二六《珍寳部·钱》“身后还钱”、《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外集》卷六五《财用门·铜钱》“见之尽还”等引。

二七、王威。存文一节,见于《北堂书钞》卷七七《设官部二十九·功曹一百七十二》“尚仁义”引。

二八、王纳。存文一节,见于《北堂书钞》卷一二一《武功部九·金钲二十五》“鸣以讨贼”引。

二九、王恢。存文一节,见于《太平御览》卷四二一《人事部六十二·义中》引。

三〇、赵规。存文一节,见于《北堂书钞》卷七八《设官部三十·县令一百七十六》“争水割指”、《太平御览》卷三七五《人事部一十六·血》等引。

三一、谢甄。存文一节,见于《世说新语·赏誉》第三条刘注、《文选》卷四六《序下·王文宪集序》“岂非希世之儁民瑚琏之宏器”李注、《北堂书钞》卷九八《艺文部四·谈讲十三》“谢真边让并善谈论”、《太平御览》卷四四四《人事部八十五·知人下》引。

三二、许嘉。存文三节,见于《北堂书钞》卷六八《设官部二十·掾一百三十七》“投剑潜归”、《北堂书钞》卷一二二《武功部十·剑三十四》“以剑带树”、《太平御览》卷六四九《刑法部十五·鞭》、《太平御览》卷八七〇《火部三·炬》、《职官分纪》卷四二《吏》“感激读书”引。

三三、许慎。存文一节,见于《太平御览》卷二六四《职官部六十二·功曹参军》引。

三四、戴良。《北堂书钞》卷一三六《服饰部五·屐八十六》“以备炊爨”、卷一三六《服饰部五·严器六十七》“方笥严器”、《初学记》卷二六《器物部·裙第十》“四等三条”、《太平御览》卷五一九《宗亲部九·女》、卷六九六《服章部十三·裙》、卷六九八《服章部十五·屐》、卷七一七《服用部一九·严器》等引。

三五、蔡顺。存文六节,皆言蔡顺孝事,见于《后汉书》卷三九《周盘传》附《蔡顺传》“同郡蔡顺字君仲亦以至孝称”李注、《北堂书钞》卷一五二《天部四·雷篇二十三》“顺母畏雷”、《艺文类聚》卷二《天部下·雷》、卷三五《人部十九·泣》、卷八〇《火部·火》、卷八〇《火部·薪炭灰》、《初学记》卷一《天部上·雷第七》“蔡环冢竺伏坟”、卷一七《人部上·孝第四》“吮痈尝毒”、《白氏六帖事类集》卷五《薪柴三十一》“绸缪束薪曲突徙薪弃薪”、《太平御览》卷一三《天部十三·雷》、卷四一四《人事部五十五·孝下》、卷四八八《人事部一百二十九·泣》、卷七六五《器物部十·桔槔》、卷八六八《火部一·火上》、卷九七三《果部一〇·椹》、卷九九五《百卉部二·藤》、卷九九八《百卉部五·扶老》、《事类赋》卷八《地部·火赋》“彰孝感于君仲”、卷二四《草部·草赋》“井边扶老”等引。又,《稽瑞》“菖蒲之花扶老之藤”引一条,叙蔡从事,其云:“蔡从字君仲,至孝,所居井桔槔岁久,欲碎,为母病,于是忧不敢动摇。宿昔,生扶老藤一茎,鸠巢其上。”蔡从当为蔡顺。

三六、屈霸。存文一节,见于《太平御览》卷二一五《职官部十三·总叙尚书郎》引。《元和姓纂》卷十“屈”亦云:“《汝南先贤传》有屈霸。”

三七、郭亮。存文一节,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八五《人事部二十六·幼智下》引。

三八、殷燀。存文一节,见于《太平御览》卷四一四《人事部五十五·孝下》引。

三九、缪肜。存文一节,见于《太平御览》卷四一六《人事部五十七·友悌》引。

今存题周斐《汝南先贤传》者,或有后世辗转传钞而误入者,侯康《补三国艺文志》卷三史部杂传类“周斐《汝南先贤传》”条云:“……史传皆佚其事,且有不知姓名者,胥赖此书以传,惟载及侯瑾(《艺文》八十)、葛玄(《艺文》九十六)、胡定(《御览》四百二十六)、刘巴(《御览》四百五十七)诸人事,皆非汝南人,疑引书者辗转传讹也。”检各书所引,籍非汝南,而又有引作《汝南先贤传》者。此或诸书征引有误,亦或《汝南先贤传》叙汝南先贤而牵涉其人,计有:

一、胡定。见于《太平御览》卷四二六《人事部六十七·清亷下》引。

二、陈寔。见于《初学记》卷一七《人部上·友悌第五》、《白孔六帖》卷一九《兄弟一》“闺门雍睦”、《太平广记》卷一六一《感应一·陈寔》等引。

三、侯瑾。见于《艺文类聚》卷八〇《火部·薪炭灰》引。

四、刘巴。见于《太平御览》卷四五七《人事部九十八·谏诤七》引。

五、葛玄。见于《艺文类聚》卷九六《鳞介部上·鱼》引。此条《太平御览》卷九三五《鳞介部七·鱼上》引作《神仙传》,然检今传《神仙传·葛玄》,不载此事。

六、介象。见于《艺文类聚》卷九六《鳞介部上·鱼》引。《艺文类聚》卷九六引此条上承葛玄条,作“又曰”,《太平御览》卷九三五《鳞介部七·鱼上》引则作《神仙传》,检《神仙传·介象》,载此条所叙二事,而文甚详。

七、王涣。见于《北堂书钞》卷七七《设官部二十九·功曹一百七十二》“当职割断”引。

又,《世说新语·贤媛》第一五条刘注引一条,言王湛娶郝普女事,作《汝南别传》,或为《汝南先贤传》,其文云:“襄城郝仲将,门至孤陋,非其所偶也。君尝见其女,便求聘焉。果高朗英迈,母仪冠族。其通识余裕,皆此类。”

《汝南先贤传》载录汝南先贤人物,多取一二典型事例,以见人物之品格个性。侯康举其所录人物,乃云:“如周乘之器识,阚敞之贞廉,黄浮、李宣之公正,陈华、王恢之义烈,李鸿、李先、殷燀之孝友,许嘉之志节,郭亮之幼慧,薛勤之知人……”[4](P14)一事而见人物品性,足见《汝南先贤传》之取事精当。《汝南先贤传》又多录传闻、虚诞之事,甚至虚构典型事件。如蔡顺(君仲)的至孝,母死,棺停于堂上,遇火灾,火不烧其堂,而“越向东家”;袁安公正,为楚相,“延千人之命”后,本来炎旱,而“其时甘雨滂霈”等事皆虚诞不经,即出传闻或虚造。亦常引用他人评价或谚语、歌谣,如《许劭传》引谢子微之语“此则希世出众之伟人也”,《黄宪传》引时论云“颜子复生乎汉之代矣”,《周乘传》引陈番语“周子居者,真治国之器也”等。故其传述颇得人物风神。

三、《海内士品》

辑存。原一卷,或二卷,或三卷。曹丕撰。

曹丕,《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云:“文皇帝讳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中平四年冬(187年),生于谯。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太祖崩,嗣位为丞相、魏王。”建安二十五年,改元为延康元年。同年代汉建魏,改延康为黄初。黄初七年夏五月丁巳(226年6月29日),崩,时年四十。六月戊寅,葬首阳陵。谥文帝,庙号高祖。曹丕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又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号曰《皇览》。

曹丕《海内士品》,《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著录《海内士品》一卷,无撰人;《旧唐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海内士品录》二卷,题魏文帝撰;《新唐书·艺文志》史部杂传记类著录《海内士品录》三卷,题魏文帝撰。又,《隋书·经籍志》子部名家著录魏文帝《士操》一卷,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二○史部杂传类“《海内士品》”条认为《士操》与《海内士品》为一书,而“魏武帝讳操,文帝不当以操名书”,且《海内士品》与《海内士品录》亦为一书而异称。章宗源亦有类似看法。章、姚二人所言可资参考。

曹丕《海内士品》佚失殆尽,今存文一节,见于《北堂书钞》卷一三六《服饰部五·镜六十五》“磨镜取资”、《太平御览》卷七一七《服用部十九·镜》等引,作《海内士品》叙徐穉即徐孺子事。又,《艺文类聚》卷七〇《服饰部下·镜》引一条,作《海内玉品子》,文与《太平御览》卷七一七等引多同,疑其题名误,或当作《海内士品》。

四、《海内先贤传》

辑存。原四卷,或五卷。魏明帝时撰。

《海内先贤传》,《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著录《海内先贤传》四卷,题“魏明帝时撰”,《旧唐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著录《海内先贤传》四卷,题“魏明帝撰”,《新唐书·艺文志》史部杂传记类著录《海内先贤传》五卷,题“魏明帝时撰”,《通志》卷六五《艺文略第三》史部传记类著录《海内先贤传》四卷,题“魏明帝时撰”。侯康《补三国艺文志》卷三史部杂传类、姚振宗《三国艺文志》卷二史部杂传记类补录。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二〇史部杂传类“海内先贤传四卷”条且认为《海内先贤传》是在《甄表状》之基础上增益而成,其云:“《甄表状》所推广者不知若干人,此大抵因《甄表状》而续增为传者,疑《群辅录》所载汉魏间诸贤如三君八俊之类皆是也。《新唐志》多出一卷,疑即后《海内名士传》一卷合为一书。”诸史志著录及诸书征引《海内先贤传》,或题“魏明帝时撰”,或题“魏明帝撰”,今孙启治、陈建华《古佚书辑本目录》按云:“《群辅录》有‘二十四贤’,云:‘右,魏文帝初为丞相、魏王所旌表二十四贤,后明帝乃述撰其状,见文帝令及《甄表状》。’疑他人续补明帝之作而成《海内先贤传》,故史志或谓明帝时撰,或题明帝撰。”[5](P175)《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录《海内先贤传》,又录魏明帝《先贤传》,或其至宋时已有不同传本,亦或其实为二书。

《海内先贤传》已佚,其文今散见诸书征引,王仁俊据《世说新语》刘注采得三节,录于《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汉魏六朝杂传集》新辑其文,得陈穉叔、荀淑、钟皓、陈蕃、姜肱、申屠蟠、陈纪、陈谌、韩融、钟繇、公沙穆、谢广、赵建、仇览、范丹、胡安、程坚、黄宪、王允、许劭二十人事迹。今条列其见于诸书所引佚文如下:

一、陈穉叔、荀淑、钟皓。存文二节,見於《世说新语·德行》第五条刘注、《北堂书钞》卷三三《政术部七·荐贤十八》“归以公相之位”、《太平御览》卷四〇九《人事部五〇·交友四》、《太平御览》卷六三二《治道部一三·荐举下》引。

二、陈蕃。存文一节,见于《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条刘注引。

三、姜肱。存文二节,见于《太平御览》卷七〇七《服用部九·被》、《太平御览》卷四九九《人事部一百四十·盗窃》等引。

四、申屠蟠。存文一节,见于《后汉书》卷五三《申屠蟠传》“辄三日不食”李注引。又,《北堂书钞》卷九四《礼仪部十五·忌日四十一》“忌日哀戚”引一条,作《续汉书》,四库本《北堂书钞》卷九四《礼仪部十五·忌日四十一》“忌日哀戚”引作《海内先贤传》,文同《后汉书》卷五三李注引。

五、陈纪。存文一节,见于《初学记》卷一七《人部上·孝第四》“陈纪画像丁兰图形”、《太平御览》卷四一四《人事部五十五·孝下》等引。

六、陈谌。存文一节,见于《世说新语·德行》第七条刘注引。

七、韩融。存文一节,见于《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卓乃遣大鸿胪韩融……绍使王匡杀班瓌吴循等”李注引。

八、钟繇。存文一节,见于《后汉书》卷六二《钟皓传》“皓孙繇建安中为司隶校尉”李注引。

九、公沙穆。存文一节,见于《北堂书钞》卷七八《设官部三十·县令一百七十六》“设坛引咎”、《太平御览》卷二六八《职官部六十六·良令长下》、《职官分纪》卷四二《县令》“百姓称神明”引。

一〇、谢广、赵建。存文一节。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八五《人事部二十六·幼智下》引。

一一、仇览。存文一节,见于《太平御览》卷四〇四《人事部四十五·师》引。

一二、范丹。存文一节,见于《太平御览》卷四一六《人事部五十七·友悌》、《太平御览》卷五一六《宗亲部六·兄弟下》引。

一三、胡安。存文一节,见于《北堂书钞》卷一五二《天部四·雪篇十八》“道路絶食”引。

一四、程坚。存文一节,见于《太平御览》卷五一二《宗亲部二·伯叔》引。

一五、黄宪。存文一节,见于《艺文类聚》卷二一《人部五·德》等引。

一六、王允。存文一节,见于《太平御览》卷六五二《刑法部一八·赦》引。

一七、许劭。存文一节。见于《世说新语·赏誉》第三条刘注等引。

又,《北堂书钞》卷五八《设官部十·侍中六十二》“卢植天下之望”、《太平御览》卷二一九《职官部十七·侍中》各引一条,作魏明帝《先贤传》,叙卢植事。此所谓魏明帝《先贤传》者,亦或即《海内先贤传》。

侯康于《补三国艺文志》卷三史部杂传类补录《海内先贤传》,云:“《世说》注、《后汉书》注、《艺文》、《御览》俱引之,其中记申屠蟠事、许劭事、足补史传之阙。记王允死难事,与史不同。记李膺宗陈稚叔、荀淑、钟皓三君,尝言荀君清识难尚,陈、钟至德可师,比史传多稚叔一人,皆足备参考者也。”言及《海内先贤传》记事多有与史传相异者,可资参考。侯康所论诚是,此亦杂传之共性,所录多正史所不载者。《海内先贤传》叙事讲究章法,如述许劭事,虽多直陈梗概,然亦有细微具体处,往往有声有色,颇可观览。

五、《会稽先贤传》

辑存。原七卷,或五卷。谢承撰。

谢承,字伟平,会稽山阴人。《会稽典录》云其“博学洽闻,尝所知见,终身不忘”。[6](P278)拜五官郎中,官至长沙东部都尉、武陵太守。刘知几云“谢承尤悉江左”。[2](P265)其撰《会稽先贤传》,乃源于此。《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谢丞集》四卷,今亡”,《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俱作“《谢承集》四卷”,则《隋书·经籍志》“丞”当为“承”之误。严可均辑得其佚文四篇,录于《全三国文》卷六六中。谢承又着有《后汉书》,《隋书·经籍志》著录有一百三十卷,今亦散佚。

谢承《会稽先贤传》,《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旧唐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新唐书·艺文志》史部杂传记类均著录《会稽先贤传》,《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作“七卷”,《旧唐书·经籍志》作“五卷”。

谢承《会稽先贤传》久佚,其佚文今散见诸书征引,《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录《会稽先贤传》。宛本《说郛》卷五八辑存七人事迹,即:孔愉、阚泽、董昆、陈业、魏朗、贺劭、陈修。《五朝小说》及《五朝小说大观》亦见征引,不出宛本《说郛》之外,傅增湘曾取宛本《说郛》所辑加以校勘。今有黄奭、鲁迅二家辑本,以鲁迅辑本为善,鲁迅共得八人事迹,即严遵、董昆、沈勋、淳于翼、茅开、陈业、阚泽、贺氏,录于《会稽郡故书杂集》中。然鲁迅也有误辑和遗漏。《太平御览》卷七○九《服用部一一·荐席》引“董昆”事,影宋本作《会稽先贤赞》,四库本作《会稽先贤传》,当据影宋本定其为《会稽先贤像赞》之文,而鲁迅误辑入《会稽先贤传》。《汉魏六朝杂传集》新辑其文。今条列其见于诸书所引佚文如下:

一、严遵。存文一节,见于《太平御览》卷九六四《果部一·栗》卷九六六《果部三·橘》、《事类赋》卷二七《果部二·栗赋》“严遵独异于群下”引。

二、沈勋。存文一节,见于《北堂书钞》卷五九《设官部十一·尚书令七十二》沈勋名冠百僚”、《太平御览》卷二一○《职官部八·尚书令》《职官分纪》卷八《尚书令》“名冠百僚”引。

三、茅开。存文一节,见于《太平御览》卷二五三《职官部五一·督邮》《职官分纪》卷四一《督邮》“历家不入门”引。

四、陈业。存文一节,见于《初学记》卷一七《人部上·友悌第五》“陈业洒血徐苗含痈”、《太平广记》卷一六一《感应一·陈业》、《太平御览》、卷四一六《人事部五七·友悌》、卷四二一《人事部六二·义中》等引。

五、淳于长通。存文一节,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八五《人事部二六·幼智下》引。鲁迅辑《会稽先贤传》题此条为“淳于翼”,以为淳于长通即淳于翼。《开元占经》卷一二〇《龙鱼虫蛇占·龙龟鱼虫怪》“蛇入都邑宫庙”引《会稽典录》,叙淳于翼事,其云:“淳于翼,字叔通。除洛阳市长。桓帝即位,有大蛇见德阳殿上。翼占曰:‘以蛇有鳞,甲兵之应也。’”则淳于翼字叔通,此言长通,故存疑焉。

六、阚泽。存文一节,见于《太平御览》卷四《天部四·月》、卷三六○《人事部一·孕》、卷三九八《人事部三九·吉梦下》、《事类赋注》卷一《天部一·月赋》“阚泽梦之而见名”、《海录碎事》卷九上《圣贤人事部下·梦寐门》“名在月中”等引。

七、贺氏。存文一介,见于《会稽续志》卷四《水·会稽》引《庆湖遗老集序》,末云:“家牒载谢承《会稽先贤传》叙略如此。”

《记纂渊海》卷二一《论议部之二十一·物类相感》“蛤蟹珠龟与月盛衰”引一条,注《会稽先贤传》,有目无文。

《会稽先贤传》所遗几则故事中,陈业、阚泽事迹也颇为怪奇荒诞,盖此等先贤传记,采摭民间传闻,往往为突显人物某一品性,而不顾其事是否实有,小说化倾向明显。

六、余论

三国时期的类传大多亡佚,今天鲜能见其文字,以上所叙录五种杂传,留存文字较多,值得注意。此五种杂传对考察三国杂传的总体情况及其特征等具有重要意义。从五传所遗文字看,三国时期的杂传对人物的传录,已普遍与正史人物列传相区别,表现出自为一体的鲜明特征,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杂传文体自觉意识的体现。概括而言,五传所代表的三国杂传具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人物特征的单一化倾向,二是取材用事的鲜明指向性。

其一,人物特征的单一化倾向。我们知道,正史列传对人物的传写,总会大体呈现人物的生平全貌和个性品格的各个方面,把历史人物客观全面地呈现出来。然而,从五传为代表的三国杂传可以看出,杂传在人物个性特征的表现方面,明显与正史列传不同,不再追求对人物的客观全面呈现,往往根据需要,只突出人物或个性、或品格、或特征的某一方面。如《汝南先贤传》传写许劭。许劭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品鉴家,与郭泰齐名,但《汝南先贤传》在传中对许劭的人物鉴赏事迹仅一笔带过,并未重点传录许劭这一方面事迹。而突出其“希世出众之伟人”的特征,从各个角度表现许劭在当时受到各类人物的普遍尊敬和景仰,品鉴人物也仅作为表现之一。[7](P700-701)又如传写周乘,主要突出其“器识”;传写阚敞,主要突出其“贞廉”;传写黄浮、李宣,主要突出其“公正”;传写陈华、王恢,主要突出其“义烈”;传写李鸿、李先、殷燀,主要突出其“孝友”;传写许嘉,主要突出其“志节”;传写郭亮,主要突出其“幼慧”;传写薛勤,主要突出其“知人”。《汝南先贤传》及其他杂传所传人物的个性品格,往往可用一二词语加以概括,人物特征表现出单一化倾向。可以说,人物特征的单一化倾向,是杂传的普遍特征。

其二,取材用事的鲜明指向性。与第一点相联系,以五传为代表的三国杂传,在取材用事表现人物典型个性品格之时,往往只选取一或二典型事例,绝不大量罗列。《三辅决录》在此一方面体现得最为典型,如“游殷”条写游殷:

游殷字幼齐,与司隶校尉胡轸有隙,轸诬构杀之。初,殷为郡功曹,有童子张既者,时未知名,为郡曹佐,殷察异之,既过家,具设宾馔,及既至,妻笑曰:“君甚悖乎,张德容童昏小儿,何异?”殷曰:“卿勿怪,乃方伯之器也。”殷遂与既论霸王之事,向讫,以妻子托之。轸害殷月余,得病目脱,但言:“伏罪,游幼齐将鬼来。”于是遂死。谚曰:“生有知人之明,死有鬼灵之验。”(《太平御览》四百四十四、四百九十六)游殷为胡轸所害,同郡吉伯房、郭公休与殷同岁相善,为缌麻三月。(《太平御览》卷四百九)[8](P22)

“游殷”是《三辅决录》遗存文字较为完整者,此传主要写游殷有知人之明,仅选取他对童子张既的礼敬并以妻子相托之事,最后引用谚语,从侧面再次强调。传文虽短,但所传人物游殷的知人之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形象十分鲜明突出。

总之,三国杂传在两汉杂传的长期酝酿、积蓄之后,逐渐摆脱正史列传的影响,走上文体独立发展的道路,文体特征日渐显著。三国时期的这五种杂传,体现了杂传文体发展中的真实历史面貌,对我们考察整个汉魏六朝杂传的文体发展与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汝南史部人事部
摄影作品赏析
15岁少女完成史上最艰难的攀岩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河南汝南方言与普通话语音之比较
辽宁沈阳市孙超问:近期人社部废除的一些规章文件都有哪些
從《四庫全書》對《青溪寇軌》和《泊宅編》的分類看四庫館臣分類的智慧
开会是门技术活
获奖经历
东汉时期汝南文化区形成原因初探
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