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开建教授运用扶正清解方治疗肿瘤经验

2021-12-02连文亮魏开建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2期
关键词:扶正固扶正正气

连文亮,魏开建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

据统计,中国恶性肿瘤世界标化发病率为 187.8/10万,死亡率为 111.3/10万,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恶性肿瘤已然成为严重威胁中国居民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目前早期手术结合放化疗仍是首选的治疗方案,但中医药对控制肿瘤的复发、转移,以及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提高其生存质量有着独特优势。扶正清解方是全国名老中医杜建教授依据肿瘤治疗的不同时期所创立的“三大名方”之一,杜教授常将其用于消化道肿瘤患者放化疗结束后的长期辅助用药。魏开建教授是第四批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师承杜建教授,长期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临床上运用扶正清解方加减治疗肿瘤经验丰富,处方用药灵活,疗效显著,现将其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1 正气亏虚是本

现代医学所说的肿瘤,在传统中医学中多将其归为“癥瘕”“积聚”“肠覃”“瘿”“岩”“瘤”等范畴。中医对肿瘤的认识可追溯至殷商时期,当时甲骨文上已有肿瘤一类疾病的记载,到汉代以《黄帝内经》为主的医著经典对肿瘤病名、病因、病机已有较为系统的总结[2]。魏教授秉承先贤医著,结合临床经验,认为肿瘤疾病的病因病机不外乎正虚和感邪留著两方面,其中正气的盛衰为肿瘤发病的关键,尤其是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着重要影响。《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形成的奠基之作,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具有抵御外邪,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功能。《灵枢·百病始生篇》曰:“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素问·评热病论》亦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均明确指出邪气之所以能够侵犯人体,是因为机体本身正气不足或者正气相对虚弱。《诸病源候论》将癥瘕单独作为一类疾病设专候论述,对癥瘕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作出了系统的论述,亦强调了正气在癥瘕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如《诸病源候论卷十九积聚候》中云:“积聚者,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寒,搏于脏腑之气所为也”;《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疝瘕候》中亦云:“癥瘕之病,由饮食不节,寒温不调,气血劳伤,脏腑虚弱。”故魏教授认为可见正虚是肿瘤发病的关键,当人体脏腑功能失常时,正气相对虚弱,或素体虚弱者,本就正气虚弱,此时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无力抵御外邪,则癌毒病邪易乘虚而入,从而导致肿瘤疾病的发生。

2 毒邪蕴结是标

《灵枢·九针论》曰:“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首先提出了瘤病乃外邪侵袭,客留经络所致。《灵枢·百病始生》亦云:“是故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更是具体阐述了肿瘤的发生是毒邪留著,内蕴日久成积的病理过程。正如《圣济总录·瘿瘤门》所载:“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及郁结壅塞,则乘虚投隙,瘤所以生”;李中梓《医宗必读》中亦云:“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可知肿瘤疾病的发生是在人体正气虚弱,脏腑功能失调的基础上,癌毒病邪乘虚侵袭人体,留着于脏腑经络,损伤气血阴阳,加之日久易内生痰湿、瘀血等毒邪,两因相感,留滞不去,久而成积。

3 运用扶正清解方治疗肿瘤

杜建[4]认为肿瘤手术后放化疗期间,常出现火毒炽盛伤阴耗气之征,故治疗上注重清热解毒、益气养阴,并创立著名的治疗代表方扶正清解方。魏教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发现,目前肿瘤治疗仍以手术结合放化疗为主,然手术易损伤气血,进一步损伤人体正气,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而现代放化疗等治疗手段,中医学认为属“火热毒邪”之类,虽能有效杀伤肿瘤细胞,并防止肿瘤的转移和复发,但是极易耗伤气阴。而且魏教授认为肿瘤的发生是正虚毒邪留著的慢性病理过程,患者本就因毒邪内蕴日久,导致气血渐耗,阴液亏虚,尤其是肿瘤中后期或老年患者更加突出,故放疗、化疗等火热毒邪势必进一步加重气阴损伤,因此病人常表现出食欲不振,面色苍白,身体消瘦,低热,口干口渴,神疲乏力,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舌上裂纹,脉细数或沉细无力等气阴两虚之象。故魏教授临床治疗肿瘤,处方用药每以杜建教授所创扶正清解方为基础,随证灵活加减,对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预防肿瘤复发及转移及延长生存期等方面效果显著。原方药物组成具体如下:黄芪30 g、灵芝30 g、女贞子15 g、淮山药15 g、白花蛇舌草30 g、夏枯草15 g。其中黄芪、女贞子益气养阴为君药,灵芝、淮山药扶正固本、益肾填精,可助君药女贞子、黄芪益气养阴,纠正五脏之气血不足,为臣药;夏枯草、白花蛇舌草性味苦寒,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使邪去正安,为佐使药。诸药合用,标本兼治,攻补兼施,共奏清热解毒、益气养阴之功。杜建等[5]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黄芪、女贞子、灵芝、淮山药配伍,可显著提高外周血中CD3+、CD4+、CD4+/ CD8+、NK细胞百分含量及血清中细胞因子IL-2和TNF-α的表达,进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达到抗肿瘤目的。浦飞飞等[6]总结近年来有关白花蛇舌草抗肿瘤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得出白花蛇舌草中包含黄酮类、蒽醌类及多糖类化合物等多种抗肿瘤活性成分,其抗肿瘤作用主要体现在预防肿瘤发生、复发和转移等方面。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是清火明目、软坚散结的常用中药,严东等[7]通过研究,从中分离提取出众多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的筛选,大多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4 扶正固本,随证化裁

魏教授应用扶正清解方具体治疗肿瘤时,除重视益气顾阴外,还注重扶正固本,顾护脾胃,且不忘祛邪,兼顾它证,随证加味。《景岳全书》言:“凡脾胃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肿瘤疾病的发生是一个慢性过程,久病易致脾胃虚弱,无力运化水谷,气血生化乏源。故患者常表现为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大便稀溏或秘结,舌质淡边有齿痕,舌苔薄白等脾胃不足,气血亏虚证候。原方中灵芝本是扶正固本要药,但是该药味价格昂贵,药材稀少,魏教授常改用太子参、党参替代,或者加大黄芪用量,并配伍绞股蓝、茯苓、白术、当归等以健脾益气补血,扶正固本,同时可防止滋阴之品寒凉伤胃。

考虑肿瘤患者经手术放化疗后,火毒炽盛易伤阴耗气,魏教授结合临床实践常加用生地黄、天花粉、玄参、北沙参、麦冬、石斛、半枝莲等加强清热解毒、滋阴生津之功,以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临床综合疗效。

魏教授认为恶性肿瘤患者普遍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可致血液黏度增高、血小板聚集、微循环障碍瘀血,有利于肿瘤微环境缺氧状态的形成、肿瘤新血管的生成,从而导致肿瘤转移及诱发癌栓的形成[8]。故治疗上善用三棱、莪术、赤芍、当归、丹参、桃仁、川芎、牛膝等活血化瘀药物以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改善肿瘤细胞的缺氧状态,抑制新血管生成,防止肿瘤转移及复发,并提高对放化疗的敏感性。

老年患者因年老体衰,肝肾渐亏,加之肿瘤长期消耗,或经手术、放化疗后,进一步导致脏腑气血损伤,常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小便清长,余沥不尽、尿少或夜尿频多,记忆力减退,畏寒怕冷,四肢不温,五更泄泻等,魏教授常配伍肉苁蓉、山萸肉、枸杞子、桑寄生、杜仲等补益肝肾之品。临床上肿瘤患者症状复杂多变,还需仔细辨证,随证加减。

5 典型医案

患者吴某某,男,70岁。初诊:2019年7月20日。患者于7个多月前于福州某医院诊断为“直肠恶性肿瘤”,予完善相关检查后,未见明显手术禁忌,遂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回肠造瘘术”,术后病理:(直肠切除标本)直肠溃疡型中分化管状腺癌(肿物大小6.2 cm×4.4 cm×1.8 cm),伴坏死,癌组织浸润肠壁全层至浆膜外脂肪结缔组织,见神经侵犯和脉管内癌栓;标本两侧切端、直肠环周切缘及另送“下切端”均未见癌组织累及。肠周淋巴结转移情况:15/37(转移数/淋巴结数)。pTNM分期:T4N2bMx。免疫组化结果:Ki67(85%+),P53(阳性,错义突变型),CK7(部分+),CK20(+),Villin(+),CDX-2(+),CgA(-),Syn(-),CD56(-),GST-π(部分弱+),Pgp(部分+);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免疫组化筛查结果示—微卫星稳定性(MSS):MLH1(+),MSH2(+),MSH6(+),PMS2(+)。术后予“伊立替康0.286D1+左亚叶酸钙318 mgD1+5-氟尿嘧啶0.636gD1+5-氟尿嘧啶3.816 g维持46h+贝伐珠单抗300 mgD1”方案化疗。辰下:易疲乏力,口干,夜间为甚,伴食欲不振,纳欠佳,夜寐可,精神可,尿少,大便正常,舌暗红,苔薄黄而干,脉弦细。中医诊断:肠癌病(阴虚毒恋,脾胃气虚),治法: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为主,兼以健脾利尿。处方:炙黄芪30 g、女贞子12 g、杜仲9 g、白花蛇舌草30 g、干姜9 g、北沙参12 g、山萸肉12 g、绞股蓝20 g、萹蓄15 g、燀山桃仁9 g、茯苓15 g、甘草片3 g、净山楂9 g、山药15 g,水煎服,7剂,日1剂,分早晚饭后30 min温服。

二诊(2019年7月27日):乏力较前缓解,夜间偶有口干,食欲不振,小便可,大便正常,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续上方去萹蓄,加麦芽30 g、葛根9 g,水煎服×7剂,日1剂,分早晚饭后30 min温服。

三诊(2019年8月3日):诉乏力、口干均较前继续减轻,自汗出,动则加重,纳寐可,二便自调,余同前。拟上方加麻黄根9 g,水煎服,7剂,日1剂,分早晚饭后30 min温服。药后汗出症状缓解。后均以扶正清解方随证加减,偶有因感冒不适,过食寒凉出现大便溏泻外,余未见明显异常,神志清,精神可,体重无明显变化。

按:患者确诊为直肠癌根治术后、恶性肿瘤放化疗,初诊时魏教授认为证属阴虚毒恋,脾胃气虚,因肿瘤疾病的发生本就是一个慢性过程,恶性消耗,易致脾胃虚弱,加之患者年老,肝肾不足,气血虚衰,大手术后进一步损伤气血,再经过化疗药物抗肿瘤治疗,火毒耗气伤阴,留积体内。故治以扶正清解方为主,加以绞股蓝、北沙参加强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之功效,加净山楂以健脾消食开胃,小便不利故予萹蓄配伍茯苓利尿,疲乏无力予杜仲、山萸肉、山药补益肝肾,并酌情加以适量干姜,防止大量苦寒药物损伤脾胃,而致大便溏泻。二诊时小便可,仍自觉食欲不振,遂去萹蓄,加麦芽健胃消食。三诊时出现自汗,遂加予麻黄根固表止汗。此医案充分体现魏师治疗肿瘤经验之丰富,主次分明,明辨肿瘤之机,遣方用药,随证加减,灵活多变,效果良好。

6 结语

魏开建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肿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正气不足,无力抵御外邪,易使邪气侵袭人体,客居脏腑经络,居留日久,息而成积,发为肿瘤。病久脏腑气血亏虚,加之经手术放化疗,易致气阴耗伤,治疗上以扶正清解方为基础,注重益气养阴,同时以扶正固本为要,顾护脾胃,随证加减,兼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以促进术后恢复、减轻毒副作用、提高综合疗效、预防肿瘤复发及转移、延长生存期为宗旨,充分发挥了中医药在肿瘤疾病治疗中的独特优势。

猜你喜欢

扶正固扶正正气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Effect of decoction of Fuzheng Jiedu Xiaoji formula (扶正解毒消积方) plus chemoembolization on primary liver cancer in patients
Fuzheng Kang' ai decoction (扶正抗癌方) inhibits cell proliferation,migration and invasion by modulating mir-21-5p/human 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 in lung cancer cells
正气方天祥
藿香正气真的治疗中暑吗
画说中医
清风正气
健商
扶正解毒汤联合调强放疗治疗宫颈癌50例
扶正固本法联合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7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