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21-12-02江慧
江 慧
(中共常州市武进区委党校,江苏 常州 213000)
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是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软实力”,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更是与文化的繁荣与振兴密切相关。乡村传统文化既是乡村的精髓,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在新时代,应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引领,以乡村传统文化为抓手,在彰显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 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要义
1.1 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和灵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融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系统性工程,乡村振兴战略以乡风文明为保障,乡风文明的核心就是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乡村振兴与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贯穿于以村落和社区为主要载体的文化振兴进程中。从文化的传承机理出发,文化作为一个时代政治和经济的缩影,始终处于不断的转型和变化之中,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文化传承的外显形式和实现途径也会改变。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是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逻辑起点,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在乡村振兴的整体战略部署下进行。从乡村振兴的五大要求出发,乡村文化振兴是题中应有之义,乡村文化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最为重要的思想源泉,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就是传承和创新乡村传统文化。只有充分发展乡村优秀文化,才能改善村容村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提供坚实保障。
1.2 乡村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底气和基础
文化自信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振兴的本质就是乡村文化自信的重建。恩格斯曾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价值的积极认同、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自身文化及其顽强生命力的充分肯定。乡村振兴能否顺利推进与是否具有文化自信有很大的关系。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上的,重视和挖掘乡村传统文化资源,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表现。
从文化的价值属性来看,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2]。乡村传统文化凭借其特有的“乡土性”,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塑造功能,是村民的精神家园与情感寄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乡村传统文化能起到凝聚广大农民群众、增强农民的家国情怀、重构农民的文化信仰的巨大作用。从文化构成类型来看,乡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乡村优秀的革命文化,集聚着奋发向上的力量,作为富有时代特征、富有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其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孕育而生,同时又在新形势下不断再生再造、凝聚升华,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2 传承与创新乡村传统文化的路径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培根铸魂工程,乡村文化振兴首先应从传承和创新乡村传统文化出发,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将乡村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时代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乡村传统文化的原生性传承及创造性转化。新农村建设应立足村庄实际,通过党建引领、德治先行、品牌打造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有效推进,为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2.1 党建引领,提升村民主体效能
辩证唯物主义的首要观点是实践,文化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其主体是人,人理所应当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导者。乡村文化建设,不能需要仅靠外部力量,而且需要充分信任农民,积极引导农民发挥自身能动性[3]。因此,在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应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真正从村民的实际需求出发,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发扬传统文化,巩固人们在文化实践领域的主体地位。
坚持怎样的文化方向,推动怎样的文化建设,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一面旗帜[4],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文化振兴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突出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不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体系化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全村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村民能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在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加深对家乡这片沃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突出党建文化的凝聚作用,将传统孝道文化、乡贤文化、田园文化、党建文化相互融合,在重要场所、景观带、文化中心等村民熟悉的生活场所展示村庄文化特色。例如,孝爱文化桥、乡村文化墙、农耕文化体验馆等景观设施,在为村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满足了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起到了陶情冶趣、纯化心灵的作用。
2.2 德治先行,传承优秀精神基因
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旨向是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次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5]核心价值观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集中体现,应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的优质基因,将其纳入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实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频共振、互动发展。
将传统乡村文化元素与当下的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以“德治精神”为先导,挖掘村庄天道酬勤、尚公重义、百孝为先等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发挥乡村传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首先,挖掘家训文化,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导向,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每年寒暑期间利用道德讲堂,以优秀家训为宣讲素材,面向家长和学生开展丰富多元的活动,营造了家风文明的和谐氛围。其次,借鉴乡约文化,遵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方针,进行乡风文明建设。以村规民约为文化纽带,新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志愿者服务队。通过亲历文明实践志愿者服务工作,增强村民的道德规范和法制意识。最后,结合孝爱文化,以爱国、诚信、敬业、友善为标杆,进行乡村治理。每年年底评选乡村十大“孝老爱亲标兵”和“十佳最美乡村人”,为村民树立榜样示范,展示榜样力量,进一步带动家风、村风、民风的根本好转。
2.3 立足实际,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绵延5 000 多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乡村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其植根于我国的沃土中,并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与时代元素相融合。必须在传承和保护传统乡村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优秀传统文化永葆魅力、焕发生机,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支撑,为实现农村现代化注入精神动力。
立足村史村情,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村庄的文化特色和产业特色,创建特色主题,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文化,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以提高其认同感和知名度。以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海州湾街道美丽乡村西墅村为例,西墅村着力打造四大品牌文化,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打造孝爱文化。西墅村挖掘其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王祥卧冰求鲤发祥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把传统孝道文化作为该村最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来精心打造。该村建造了“孝爱停车场”“爱心小院”“孝感桥”“鲤卧轩”和“卧冰池”等展现“孝爱精神”的现代化生活景观和公共服务设施。二是打造红色文化。该村挖掘“仙人塘的传说”,宣传天道酬勤的思想,利用“徐家古井”讲述红色故事。另外,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手段,如利用微信、抖音短视频等渠道,以群众更喜爱的方式加大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三是打造乡贤文化。该村挖掘以蒋华良院士为代表的乡贤文化,以其精神内核培育新乡贤群体,在增强村民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的同时,为乡村建设带来新生力量。四是打造知青文化。结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该村投资10多万元新建了“上山下乡知青点”,修缮了“老砖窑遗址”,并让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鲜活起来,在保留其历史文化内涵的同时赋予其时代价值,带动村民继续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