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儿童全球意识 促进国际理解合作
——顾明远对话霍华德·加德纳与霍普·莱克特

2021-12-02韩思阳,滕珺

比较教育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意识交流艺术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改变了全球发展的秩序和框架,在这样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加强国际理解,培养儿童全球意识至关重要。为此,2020年9月19日,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霍普·莱克特(Hope Leichter)通过线上展开对话,共同探讨在全球化时代下,教育者如何通过学校、课堂以及博物馆、艺术、研学旅行等多样化方式,增进儿童的国际理解,培养儿童的全球意识,让儿童在包容、尊重的基础上,携手合作,共创和平美好的未来世界。对话由NOBO无界公益教育项目创始人燕柏彤女士主持。

一、凝聚抗疫合力,全球意识凸显

主持人:2020 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三位教授认为疫情对全球的教育产生了什么影响?

顾明远: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损失巨大,教育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从这次世界各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来看,西方一些国家各自为政,缺乏全球抗疫合力。世界卫生组织和许多国家首脑都呼吁要保护多边主义,强调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战胜疫情。但是有的大国还是把抗疫政治化,甚至造谣、推卸责任,使得疫情失去了控制。当前逆全球化、单边主义、民粹主义、保守主义的思潮有所抬头,疫情期间不少国家不断爆发种族歧视、隔阂言论和行为,使得世界很不太平。但是我认为,全球化的大势是不可阻挡的。

首先,在经济时代,全球的产业链不可能中断,各个国家无法摆脱相互依存的关系。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没有国界的,各国为了自身的发展必然会相互借鉴,共创共享。这次疫情中,一方面出现了保守主义的抬头,另一方面国际社会也更加重视卫生健康领域的合作,以应对有可能常态化的公共卫生危机。最后,旅游业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特别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和交通的便捷,人们对异国他乡文化的好奇心,驱动着越来越多的人想到别的国家去看看。尽管短期内,这一行业受到影响,但是疫情一旦得到控制,人们这种内在的需要一定会迸发出来,有增长的势头,由此带来的人口流动、文化交流势头是不可阻挡的。

2020年确实是个特别的年份。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世界,这更让我们感觉到世界是一个整体。所以要教育孩子了解生命的可贵,同时也要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有开放的心态,为了人类的未来,合作起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在后疫情时代,加强少年儿童全球意识的教育尤为重要。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人类发展、世界未来要靠他们来创造。教育是和平的种子,是国际理解的桥梁,只有年轻一代秉持全球意识,加强文化合作,促进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才能使世界丰富多彩,持久和平。

霍华德·加德纳:这场疫情提醒所有人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思考自己工作和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比如,一位教师所教授的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那在教学大纲中的23个知识点中最重要的3个知识点是什么?其他职业也一样。二是思考社会的不平等问题。比如,城市的受教育人口比例比偏远地区或少数民族的受教育人口比例要高,要尽力去减少这种不平等的情况而不是加剧。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跨国界、跨文化的合作交流频繁,在这种情况下,全球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诸如环境、能源和安全等挑战更需要全球协作共同应对,美国在这一方面做得非常不好。

霍普·莱克特:我非常同意顾教授刚才的看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看作是加强全球相互理解的机遇。对于所有人来说,疫情都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挑战。我们要找到新的教学方式,之前有动手学习的经验,现在也要适应线上教学、线上学习、线上开会的新模式。同时,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必须要运用其他环节的教育补充学校教育的作用,从而扩大教育的影响。比如,利用家庭教育加强全球意识培养。家庭教育本质上就是跨学科的,家庭是一个非常好的理解世界的教育环境。

二、创新教育模式,推广国际理解

主持人:三位教授不约而同地提及全球意识培养的重要性,那么该如何培养这种全球意识呢?

顾明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邀请外国专家、教师到学校讲课,中国的国际学校和国际班中有很多外国教师,他们不仅教授外语,而且带来了他们的文化。同时,他们生活在中国,也了解了中国的文化。我们提倡在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就设立了一个国际理解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如何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他们在北京、天津、成都、苏州等几个城市开展了国际理解教育的相关实验,在学校里开设国际理解教育的专门课程,编写国际理解教育的课外读物,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有趣的实践案例。比如,中国学者联合日本、丹麦等不同国家的学者在各国的中小学开展了一项叫作“一块巧克力”的教学实验。学者们问不同国家的小朋友,如果A和B 是好朋友,A 临时委托B 帮忙保管自己的巧克力,但是B在没有征得A的同意下把巧克力吃了,那么请问小朋友们怎么看待这件事?不同国家的小朋友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这没什么,不必介意;有的心里很不高兴,但是碍于面子又没有强烈的反应;还有的小朋友表示这违背了朋友的基本原则,很生气,甚至要断绝关系。这其实是三种不同的友谊价值观,但又很难评判孰是孰非。因此,我们要把其他国家的调查结果给每个国家的小朋友看,让他们讨论为什么其他国家的小朋友会有这样的思考,友谊的本质和边界是什么等问题。经过讨论,小朋友们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和平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我们在天津的实验区也开展了一堂主题为“你会问好吗?”的国际理解课,让学生借助网络了解并体验不同国家的问好方式。有的国家的问好方式我们能够适应并接纳,但有的国家的问好方式中国小朋友就很难接受,学生就要想办法解决这个矛盾,既不委屈自己,又充分表达出友好的情谊。当然,这种课程并非一定要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也可以渗透到学科教学中。通过活动,使孩子从小了解世界,了解地球上生活着许多民族,有着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在教育我们的学生继承和发扬本国文化的同时,尊重别人的文化,吸收他人的优秀成果来丰富自己的文化,从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开放心态的国际化人才。

我们特别提倡青少年之间的直接交流,通过夏令营、研学旅行等方式开展。北京中小学的金帆乐团就曾经多次访问欧洲、美国,许多中小学组织学生到国外游学。我的一个学生的孩子参加小学乐团,曾到维也纳等国家与合作学校交流,孩子们住在当地老师家里,受到了当地文化的熏陶。回来以后,滔滔不绝地讲她的故事和见闻。外国的孩子到中国来,也受到中国家庭的热情款待,也会对中国的文化有所了解。这种交流是少年儿童全球意识养成的最好方式。学校间的交流合作也很重要,同时,互联网又为学校之间提供了交流的便捷条件,中国的许多学校都和外国的学校结成了合作伙伴。例如,河北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就成立了“全球基础教育联盟”,与十多个国家几十所学校合作交流,每年都开一次年会。“全球基础教育联盟”2019年的第五届年会有10 个国家的52 位校长、老师来参加,美国就有11个州的36位学者参加。会议还收到美国国会议员、州长、市长发来的18封贺信。这些外国校长、老师还到河北山区参观了当地的学校,了解了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当地文化,相信他们也会把这些经历带回去分享给他们的学生。因此,学校和老师间的交流很重要,因为他们会间接地加强少年儿童的全球意识教育。

霍华德·加德纳:我认为培养儿童全球意识重要的一点是如何教育儿童处理更复杂的问题,比如民粹主义的抬头,就像顾明远教授刚才提到的。我非常喜欢刚才顾明远教授讲到的“一块巧克力”的例子,从中可以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孩子对这件事的反应非常不同,这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对同一件事不同文化下的理解是不同的,并思考如何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这应该是讨论的开始而不是结束。家长和教师都应该是孩子行为上的榜样,在提到全球胜任力的时候,更应该想到自己和身边的人是如何为人处事的。比如说,家长一般都请什么人到家里做客,跟客人的互动方式是什么样的。再如,教育工作者在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如何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而且要考虑和他人进行互动时是否只是相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互动,单一的互动可能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比如线上和线下的模式是不同的。所以要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最后我想说,对于家长来说,如何管理家庭很重要,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管理课堂,如何从孩子身上学习很重要。但做到这两点并不够,因为我们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就像顾明远教授刚才说的,近两年的全球化明显呈倒退趋势,所以加强全球意识的教育更为重要。

霍普·莱克特:除了学校以外,还可以关注图书馆、社区中心、医院、媒体等教育环境,比如博物馆拥有迷人的历史。实际上,一些博物馆正在迈入教育领域,例如,纽约市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提供科学博士的学位,有超过200名科学家在其中工作,同时还提供硕士学位和其他正规的学位教育。除此之外,博物馆还提供各种可能的教育。这是一个蓬勃发展的领域,需要建立新的机构、关注新的机制以审视不同观点,寻找新的方法,供未来他人理解。

三、尊重多元文化,共创和平世界

主持人:非常认同三位教授的观点,国际理解教育需要通过更多创新的方式进行推广,那么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时应重点注意哪些问题?各位教授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吗?

顾明远: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教育下一代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尊重和平。为了世界和平,要教育下一代认识当今世界的现实,尊重不同国家和不同人民的价值观,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尊重他们所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切身利益。要做到这一点,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互相了解,然后相互信任,共同发展。如何才能做到互相了解呢?就要靠交流,靠文化教育的交流。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主题就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奥运会在全球人民的共同支持下圆满成功。这是世界人民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相互支持的典范,同时又进一步促进了世界人民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了解,为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体育的交流作出了榜样,教育的交流尤为重要。教育交流不仅促进成年一代人的相互了解,更重要的是要影响到少年儿童的互相了解和互相信任。教育就是最好的交流形式,教育交流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语言、科学技术、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交流,特别是人员的互访、教育的合作能够起到互相沟通、互相了解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 年曾经发布一份报告,叫作《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个报告提出,教育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尊重生命、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化、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责任。今天看来这个观点尤为重要。人类文明的发展告诉我们,文明是靠交流、融合而发展的,同时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和国际之间的贸易合作。人类文明是在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各国各民族各文化实体之间互相依存,谁也离不开谁。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各国也会因为保护自己的利益而发生冲突,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冲突的双方不可能消灭对方而自我存在。既然要互相依存,就需要和平对话,创造一个共创、共享、共荣的世界。

霍华德·加德纳:我认为艺术是全球意识教育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第一,艺术是一种通用的语言,任何地方的年轻人都可以接触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音乐、戏剧、绘画、雕塑、书法、故事与诗歌。而且艺术与设计当然也是衣着、时尚、电影、网游等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是年轻人热衷的事物。第二,在艺术中,年轻人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他们可以是创作者、欣赏者、评论家或者是反思者,他们可以在一种媒介中进行创作,也可以在多媒体平台进行实体或者虚拟创作。第三,关于科学发现或者关于道德伦理的言论本身就自带争议性,他们会使人们针锋相对。人们也会就艺术问题产生辩论,但是最后大部分人都会让步,因为“关于品味,没什么可争论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艺术偏好,也可以向别人描述或捍卫这些喜好,我眼中的美不一定是你眼中的美,而且这些偏好可以随着时间而改变,没有任何负面效果。或许我可以学着欣赏J.K.罗琳(J.K. Rowling)的作品,你则可以试着欣赏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小说。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注重艺术都有益于培养儿童的全球意识。首先,艺术是一种了解别国文化的好方式,我们或许完全不了解世界另一端的某个国家、社会,但是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接近他们,而且有时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可以理解来自一个从未听说过的国度的艺术作品,而搞不懂的艺术则出自隔壁班年轻人之手。其次,艺术可以引导我们欣赏美德,例如真相的美德。艺术能引起各种各样关于历史问题的讨论,谁创作了这个作品、为什么创作、用了什么工具、反响如何,等等,而有些这样的问题与真和假有着密切联系。艺术的生产和观赏能引起各种各样关于科学的问题,颜料是怎么生产的?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听到而有些人听不到不和谐的音符?能不能用书面的形式记录一支舞蹈的精髓?有什么是书面文字还原不了的?例如善的美德,我们可以从一些较为轻松的问题开始。如果一个艺术作品是假的,有没有关系?如果一本回忆录是虚构的,我们对它的看法会改变吗?一个好人可能创作出一份不好的、破坏性的作品吗?比如,一张关于种族和谐的海报可能导致一场暴乱吗?或者一个坏人有可能创作出吸引人的作品吗?例如莱尼·雷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的《意志的胜利》是一部极具才华的电影,无论是构图、剪辑、配乐还是塑造人物,都表现出一种关于秩序与力量的庞大美感,展现了灵气、优美和感性的复杂动态,但是它的核心是为了宣传纳粹主义。我们可以焚毁某些艺术作品吗?什么时候,哪些作品不能销毁?

说到这里,我想澄清一点,不通过接触、创作、评论艺术,我们当然也可以探索关于真相或善恶的问题,但是这些更加直接的探讨方式会具有破坏性后果,所以请考虑另一种切入方式。通过艺术之美来探讨真和善的问题好处有二:第一,艺术作品可以用一种更加顺畅、不具破坏性的方式让人接触关于真相与善恶的问题;第二,即使其他美德没有如预期地被联想到,学生至少有了一次艺术体验。我们也希望这次艺术体验是愉悦的、有教育意义的。艺术充满了人类经久不衰的宝藏,有些是法律方面的先锋,有的是医学、科学或政治先锋。早在旧石器时代,世界上的每一种文化都产生了艺术,产生了许多具有跨时空、跨国界意义的作品。千年前的洞穴壁画和博物馆中19世纪、20世纪的印象派或表现主义作品一样有价值。我建议将艺术这一世界通用的语言作为起点,实现一场真正的全球意识教育。生命是短暂的,艺术是长久的。

顾明远:全球意识教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家庭、博物馆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确实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孩子的成长,全球意识教育也要与时俱进,要以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加德纳教授强调通过艺术来进行教育,确实是很好的切入点。中国的56个民族都有各自民族特色的舞蹈和音乐,通过舞蹈和音乐也可以了解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通过文化和艺术的交流,可以了解世界的多样化。艺术无国界,可以说是穿越了时空,就像贝多芬去世已经几百年了,但是音乐会还会演奏他的作品。当然科学也是无国界的,通过科学教育让孩子认识大自然,认识各个国家的地理环境,美好的风景也是全球意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我刚才讲的旅游、中小学研学旅行等。

霍华德·加德纳:除了顾先生刚才提到的艺术与科技,在教育儿童的时候也要思考如何引起孩子的兴趣,或者让孩子讲一讲他们印象深刻的事物。大家的职责就是扩展孩子的经验和体验,如果仅局限在讨论星球大战、米老鼠唐老鸭这些例子就未免太单调了。我要说的是,一定要多样化,要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和他人交流、发表看法的时候不仅仅只有一种正确的方式。比如一件物品可以从历史的角度观察,也可以从科学的角度观察,但是我认为对于年幼的孩子开展全球意识教育,还要给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比如6岁的小孩喜欢的音乐和食物。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理解会不断深化。

顾明远:是的,就像刚才我举的“巧克力”和“打招呼”的例子,国家地区之间确实有差异。通过不同的方式锻炼孩子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对孩子们开阔眼界、开阔胸怀,培养开放的心态、更好地成长都是有好处的。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和其他国家地区的孩子交往,增加友谊、增进了解,同时要教育孩子尊重包容其他文化和习惯,哪怕这些文化与我们的很不相同。

霍普·莱克特:是的,我也认为,不能只局限于学校教育,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比如儿童博物馆是新兴的博物馆之一,其理念是让儿童和家庭可以从他们一起探索的地方受益。曼哈顿儿童博物馆已经举办了许多展览,是为孩子和成年人一起设计的。有一个关于健康的展览,孩子可以爬到一个从喉咙到肠子的模型里,检查身体里都有什么,引导孩子思考人体的构造。还有可以进入心脏的模型,提供给孩子在心脏中探索和检验的机会,同时在成年人的视平线上也贴有标记,解释了健康饮食和充足睡眠的重要性。这告诉我们要重视通过探索来学习知识的方法。曼哈顿儿童博物馆有一个展览令我的二儿子和他一岁多的女儿印象深刻。这个展览有很多小门,每扇门都有不同的门锁,孩子可以握住它前后滑动或者旋转、上下移动,孩子们可以遵循自己的好奇心去检验和探索,同时带着孩子的成年人可以观察孩子在做什么,并且亲自尝试。通过探索实践加强国际理解教育也是很好的方法。

主持人:非常感谢三位教授的分享。的确,在这个看似被新冠肺炎疫情打乱的全球化时代,其实全球化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儿童的全球意识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要。三位教授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切实的建议和生动的案例,比如“一块巧克力”的实验,比如艺术教育的独特价值,比如博物馆可能的功能,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发。最为可贵的是,三位教授都反复强调尊重多元文化,促进世界和平的基本价值立场,我想这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心中所愿。

(本文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博士生韩思阳和滕珺教授根据对话内容整理成文。)

猜你喜欢

意识交流艺术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纸的艺术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