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耳穴疗法治疗癌性疼痛患者疗效分析
2021-12-02张立侠
张立侠
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肿瘤科 301700
癌性疼痛为临床癌症患者常见的病症,目前临床尚无治愈的有效手段,多采用止痛类药物缓解患者疼痛,但长期服用止痛药,易产生依赖,且不良反应较多,不利于患者恢复[1]。既往临床治疗该疾病,多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实施阶梯式西药控制,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但长期西药治疗,副作用较大,不利于预后恢复。中医在治疗疼痛方面拥有丰富的历史,其中针灸与耳穴疗法均为中医缓解疼痛的常用手段,耳穴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耳部穴位,在患者各路神经之间可形成疼痛信息交换,从而达到镇痛的作用。针灸通过对相应穴位的刺激,具有良好的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2]。目前临床对两种中医疗法联合应用报道较少,鉴于此,本文中将探讨针灸联合耳穴疗法对癌性疼痛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NRS评分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4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6例癌性疼痛患者,依据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52)与观察组(n=54)。对照组男25例,女27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56.13±4.09)岁;病程6~17个月,平均病程(4.07±1.21)个月;体重42~83kg,平均体重(62.48±6.13)kg;癌症类型:肺癌11例,胰腺癌5例,食道癌3例,胃癌4例,肠癌6例,前列腺癌8例,卵巢癌9例,骨转移癌6例。观察组男26例,女28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6.20±4.12)岁;病程6~16个月,平均病程(4.11±1.19)个月;体重41~84kg,平均体重(62.51±6.09)kg;癌症类型:肺癌10例,胰腺癌4例,食道癌4例,胃癌5例,肠癌7例,前列腺癌7例,卵巢癌11例,骨转移癌6例。对比两组年龄、癌症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对比。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现代肿瘤学》[3]中癌性疼痛诊断标准;②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失眠、乏力等临床体征;③积极治疗者;④均知晓此次研究,且与本院签订相关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预计生存期<3个月;②精神异常,无法正常沟通交流;③非癌性疼痛;④合并全身感染性、凝血功能障碍。
1.3 方法
1.3.1 对照组予以三阶梯止痛治疗,具体方式如下:中度疼痛:患者可口服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90320,规格:0.1g)100mg/次,2次/d;重度疼痛:患者可口服盐酸羟考酮缓释片(NAPP PHARMACEUTICALS LIMITED,生产批号:20190410,规格:20mg)20mg/次,2次/d;若出现爆发性疼痛,予以盐酸吗啡注射液(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90410,规格:5mg)10mg皮下注射。连续治疗4周。
1.3.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联合耳穴疗法治疗,耳穴疗法操作方式为:(1)取穴:分别取患者神门、皮质下、上耳根、交感、下耳根等穴位,并同时根据患者癌症类型,分别选择肺、胃、肝等病灶对应的部位耳穴。(2)操作方式:采用王不留行籽压丸敷贴于上述选取的穴位,然后操作人员对压丸用力,直至耳郭发红发热,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准,3次/d,连续治疗4周。针灸具体方式为:(1)取穴:肺癌取患者孔最、少府、内关穴位;肝癌取患者阳陵泉、三阴交、中都、期门、章门等穴位;肠癌取患者温溜、养老、上巨虚、下巨虚等穴位;前列腺癌取患者关元、肾俞、三阴交等穴位;卵巢癌取患者关元、三阴交、阴陵泉等穴位;骨转移癌取患者阿是穴、大杼、肾俞等穴位。(2)体针操作:体穴针刺得气后,需留针30min,1次/d,连续治疗4周。
1.4 评价指标 (1)采用焦虑自评量表[4](SAS)对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心理焦虑情况进行评估,该量表总分为80分,分界值为50分,分数越高提示焦虑情况越严重;采用抑郁自评量表[5](SDS)对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心理抑郁情况进行评估,该量表总分为80分,分界值为53分,分值越高提示抑郁情况越严重。(2)疼痛数字评分法[6](NRS)对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将一条直线等分呈10段,分别代表0~10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严重。
2 结果
2.1 焦虑、抑郁情绪 治疗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4周后,两组SAS、SDS评分均较治疗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对比分)
2.2 NRS评分 治疗前,两组NRS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4周后,两组NRS评分较治疗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NRS评分对比分)
3 讨论
癌性疼痛主要是指各类癌症、癌症相关性病变或抗癌治疗过程中所导致的疼痛,临床主要以慢性疼痛为主要表现,且具有渐进性、反复性、长期性等特点,长此以往,易造成严重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况,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目前临床治疗癌性疼痛多采用布洛芬、吗啡等类药物控制,但长期服用,易造成诸多不良反应。因此,临床需探寻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以缓解患者疼痛,改善不良情绪。
癌性疼痛在我国中医理学中认为阻滞不通、寒凝血瘀,以致气血凝滞不畅,不通则痛,此症应以调理血气、疏通经略等对症治疗。中医理学认为“耳者,宗脉之所聚”,即耳部聚集了人体腑脏的众多经络,从现代解剖学分析,人体耳部存在较为丰富的血管分布及神经分布,如躯体神经、迷走神经、交感神经等,并在耳郭内形成众多神经丛,机体中众多信息均通过耳部神经传递至大脑,当患者某一处发生疼痛时候,通过信息反射,痛感可传递至耳区,并产生阳性反应,因此对耳部相应神经进行刺激,可有效达到镇痛的效果,但临床应用中发现,单独应用部分患者效果不佳,应用存在一定局限[7-8]。针灸为中医中常用的理疗手法之一,其选取患者相关疾病的对应穴位,通过手法对穴位进行针灸,可促进血液循环,起到调理血气、活血通络的作用,同时针灸治疗,可对穴位周围血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达到除痹止痛之效。此外,针刺通过穴位刺激,可有效刺激外周神经干预中枢神经,促进其释放多种介质,如阿片肽,可在机体形成良好的“抗痛系统”,从而产生镇痛效应,古之有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明确阐明了灸疗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性[9-10]。本文结果显示,治疗4周,观察组SAS、SDS及NR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由此可见,癌性疼痛患者采用针灸联合耳穴疗法治疗效果确切,可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癌性疼痛患者采用针灸联合耳穴疗法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改善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有利于疾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