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弓形虫病的防治
2021-12-02段琳琳
段琳琳
(云南省陇川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678700)
弓形虫病是一种呈世界流行的原虫病,人和动物都能感染,目前已知的能感染的动物有200 种以上。我国最早报道于上世纪50 年代,是从猫和家兔体内分离出了该虫,由于当时未发生大面积流行而未引起足够重视,现如今几乎每个省市的养猪场都有该病的存在,危害较大[1]。为了能帮助大家对本病有个进一步的了解,下面就其防治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1 弓形虫
弓形虫是一种原虫,对多种动物都有易感性,猪弓形虫病以龚地弓形虫为主,属于真球虫目,肉孢子虫科,弓形虫属。弓形虫在不同地域表现的危害性差异较大,老疫区猪场因猪群普遍存在一定抵抗力,不易再次出现流行,新疫区发现本病后往往短时间内传播较快。同一种虫体当宿主不同时,其感染力也会表现较大差异。弓形虫的生活周期需要两个宿主的参与,即中间宿主和终末宿舍,中间宿主种类较多,包括人在内的大多数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都能成为弓形虫的中间宿主,而终末宿主以猫科动物为主[2]。弓形虫对不良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常用的消毒剂对其杀伤力较弱,但在强酸或强碱类消毒剂作用下虫卵能很快被杀灭,另外,虫体的生长发育和环境温湿度有很大关系。
2 生活史
环境中发育成熟的卵囊被猫科动物吞食后,在肠道中卵囊膜破裂,子孢子逸出,大量的子孢子一部分可穿过肠粘膜进入血流,一部分直接在肠粘膜组织细胞中寄生,并快速进行裂殖生殖,最终产生大量的裂殖体。粘膜细胞受破坏后裂殖体将其中的裂殖子释放出,再重新侵染其他健康细胞,反复的侵染过程可导致肠粘膜组织出现器质性病变,细胞肿胀、坏死,后期脱落,对饲料的消化和吸收造成严重影响。一部分裂殖子会继续发育成为雌雄配子体,二者结合后可发生有性生殖成为合子,合子进一步发育为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在环境适宜时,这些卵囊会发生孢子化过程,最终成为孢子化卵囊而具备了感染力,如果猪不慎食入了这些卵囊,就会造成感染。
3 流行特点
病猪和隐性带虫猪是本病的最主要传染源,猫科动物由于是终末宿主,也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2]。本病多发于养猫或经常有野猫出入的猪场,半岁以下的猫最易感,排出的卵囊也是最多的,猫粪中的卵囊在自然状况下能保持数月之久的感染力,这些卵囊如果污染饲料和饮水可很快造成群发。地面上的粪便未得到及时清理时,很容易被蟑螂、蚯蚓、苍蝇等吞入,并以之为载体进行机械性传播。消化道是本病的最主要传播方式,除此之外,虫体也能经体表破损的皮肤和粘膜进入机体,如果母猪不慎受到感染,弓形虫也可经胎盘垂直传播给仔猪。
4 临床表现
保育猪和育肥猪感染后发病较急,前期体温剧烈上升,可达41~42℃之间,稽留不退,鼻盘干燥,鼻孔有浆液性和粘液性的鼻液流出,后期为脓性的鼻液。呼吸不畅,不断气喘,偶尔咳嗽,精神萎靡,采食量下降,对周围的刺激不敏感。病猪初期便秘,粪便呈干球状,表面覆盖有粘液,后期部分猪转为下痢,排出水样或粘液性恶臭粪便。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猪机体开始逐渐消瘦,常卧地不起,体表淋巴结肿大,腹部和耳根部位有明显的淤血斑,严重的呈现大面积的发绀发紫,未得到有效治疗的情况下,大多数猪最终会死亡。母猪感染后往往表现早产或者产出发育不全的仔猪。
5 病理病变
本病的最具特征性病变主要集中在肝脏、肺和淋巴结处。肝脏整体呈现灰色或淡红色,表面散在着针尖大小的坏死灶。肺表面出血,肺泡水肿明显,小叶间质增宽,间隙内充满胶冻样物质,气管和支气管内炎性渗出严重,充满大量粘液和泡沫。淋巴结肿大,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体外能明显感触到,单独剥离后可见表面呈灰白色,切面浸润。腹腔中的肠系膜淋巴结呈绳索状,体积约是正常的2 倍左右,触之发硬,切面紧张,表面有大量的出血点。脾脏肿大,呈棕红色。肾脏细胞坏死,表面有大量土黄色坏死灶或出血点。大肠、小肠均有出血点的存在。心包、胸腔、腹腔中有淡黄色透明的液体,体表有紫色斑点。
6 预防
目前本病没有有效的疫苗能够预防,临床可通过加强猪场管理,定期消毒,做好环境卫生工作等措施来降低发病率,同时做好的猫的管理,如果猪群中发现病猪,第一时间对大群进行药物预防。
6.1 加强猪场管理
禁止从疫区猪场引种,有条件的猪场可采取自繁自养的原则,避免病原从外界引入。高温高湿的季节利于卵囊的孢子化进程,一般适宜环境中2~3d 左右就能形成感染性卵囊,建议疫区猪场或曾发生过本病的猪场在地面撒生石灰,一方面能吸收地面的水分,减缓卵囊的孢子化进程,另一方面吸潮后的生石灰转变为碱性的氢氧化钙,具有一定杀菌效力。猪经常活动的休息区、运动场等地面可做硬化处理,保持猪场通风,地面干燥,下雨后地面存留的积水也要及时清理。
6.2 定期消毒
消毒要讲究科学,因弓形虫属于原虫类,和临床常见的细菌类、病毒类等病原相比,其进化更为高等,对兽医临床常用的消毒剂和常规消毒方法有一定抵抗力,在此建议消毒方法以高温法为主,消毒剂使用酸、碱类消毒剂。由于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地面粪便污染的区域可用60℃以上的1%火碱溶液泼洒,也可使用火焰枪对可疑区域进行喷火消毒。走廊、道路、排污沟、粪池周边等区域用2%氢氧化钠溶液喷洒,或者用0.5%的氨水溶液冲洗。饲养员的胶鞋、衣物、工具等在太阳下暴晒。
6.3 做好环境卫生工作
临床统计表明,本病多发于环境卫生差,管理水平低的猪场。因虫卵排出后,如果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清理,将其转移至远离生产区的粪污处理区,则猪感染的风险就会下降,故建议本病流行的季节每天要进行至少1 次的粪便清理工作。为了降低病原扩散风险,清粪尽量采用干清粪的模式,推粪车运输时要注意不要漏粪,保持走廊道路的清洁。很多爬虫类、节肢动物等都能成为弓形虫的中间宿主,因此,一定要做好防虫工作,地面落叶及时清理,防止吸引爬虫的到来。
6.4 做好猫的管理
猫科动物是弓形虫的终末宿主,猪场应杜绝养猫,如果一定要养,最好将其拴住,固定在远离生产区的生活和行政区域。很多猪场养猫是为了看守仓库,防止饲料被老鼠破坏,但如果本场出现弓形虫疾病,则一定要放弃养猫,通过粘鼠板、鼠夹、老鼠药等消灭鼠患。除了做好本场养猫管控外,野猫也一定要做好驱离工作。
6.5 药物预防
猪场如果不幸发现了病猪,务必第一时间将其隔离,同时对健康猪群和可疑猪群紧急药物预防。弓形虫对除磺胺药之外的大多抗生素都不敏感,因此,本病一旦发生磺胺药一定要做为首选药,临床常用的药物有磺胺-6-甲氧苄啶、磺胺嘧啶注射液等。
7 治疗
所有抗生素中,只有磺胺类对弓形虫最敏感,尤其是磺胺-6-甲氧苄啶、磺胺嘧啶、磺胺脒、复方磺胺甲恶唑等。临床建议注射给药,药物可直达血液中,并通过血流到达全身组织器官对感染的弓形虫体进行杀灭。本病治疗至少用药4d,直至病猪症状完全消失,采食量恢复,精神改善后再停药[3]。磺胺类药物主要针对病原进行杀灭,为了快速改善生产性能,建议同时配合对症治疗,高热不退的可注射氨基比林、氟尼辛葡甲胺或柴胡注射液,病程长的可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进行消炎。发病期间病猪的营养也会面临缺乏,可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矿物微量元素等进行营养元素的补充,适当提高日粮中蛋白比例,以快速改善病猪的营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