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高热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
2021-12-02李希臣
李希臣
(山东省高密市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 261500)
养殖生猪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和卫生环境较差等原因,致使生猪极易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其中发病率较高、危害较严重的是高热性疾病,生猪发病后出现食欲下降、体温明显升高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因高热影响,病猪皮肤表现出发红症状,如不及时采取措施,短时间内会出现大范围传播,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此类疾病发病初期需要立即采取有效治疗、淘汰等措施予以控制,避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 发病原因
猪高热病是猪无名高热综合征,发病时主要表现为病猪持续高烧。多种病原体感染是发生猪高热病的主要原因。
1.1 病毒感染
在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是生猪感染猪瘟病毒后引发的猪高热症状,此外,猪只在患蓝耳病或圆环病毒后也会表现为高热。
1.2 其他疾病
弓形体病或衣原体病等其他疾病的发生也容易引发猪只高热症。
1.3 霉菌毒素
发霉变质的饲料中含有霉菌毒素,生猪食用后这些毒素在体内难以有效分解,机体各个器官在运行过程中负担明显加重,随着霉变毒素积累量的不断增加,病猪逐渐表现出高热现象[1]。
1.4 环境因素
在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环境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生猪免疫系统功能的强弱,在各种不良环境因素影响下,生猪免疫力明显降低,导致其无法有效抵抗各类致病菌侵袭,发生高热症状。
1.5 天气骤变
如遇天气突变,生猪因无法适应突发气候变化,机体免疫力常常有所降低,在这样的情况下猪只高热症状出现概率明显提升。
1.6 猪舍环境过于脏乱
猪舍环境卫生较差,在日常养殖管理中,猪舍内常常积存大量粪便及污水,其中可能携带有病原菌,因这些粪便污水没有及时得到有效清理,生猪极易因遭到病原菌侵袭而引发高热。
1.7 饲养水平低
一些养殖户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对生猪饮食健康状况有所忽视,长期为猪只饲喂质量水平较低的饲料,极易降低生猪机体抗病能力,导致高热症状的出现。
1.8 没有做好消毒工作
没有严格落实定期消毒工作也容易导致猪群因病毒传播而感染。
1.9 免疫工作不到位
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要求为猪群免疫接种,导致免疫工作效果不佳,没有达到免疫预期效果;由于使用的疫苗质量不好,不仅没有起到预防效果,还造成生猪免疫力下降;在养殖过程中,部分养殖户在开展免疫工作时采取多种疫苗同时使用或反复接种情况,不能严格按照要求控制疫苗注射的时间间隔、注射深度,导致疫苗免疫效果不佳[2]。
2 临床症状
猪群受到感染后体温快速升高至40~43℃,食欲下降或无法进食、精神消沉、身体表面皮肤发生红肿,耳朵出现败血症状。病猪臀部、腹部及四肢末梢出现明显的紫红色斑块,喜欢卧地不动,呼吸受阻,病情严重时出现长时间气喘、腹式呼吸、发生呕吐。部分病猪在早晚间咳嗽比较严重,中午不明显,经常打喷嚏、流鼻涕,眼睛发红有泪痕迹象,猪眼有异常分泌物,表现为结膜炎症状。还有些病猪排便困难,出现便秘及尿液发黄现象。随着病情发展,猪身苍白,被毛杂乱,出现贫血现象,后肢无力,站立困难,关节明显肿胀,时常尖叫,口吐白沫,最后抽搐死亡。生长阶段不同的病猪,死亡率不完全相同,一般在50%以上,严重时高达90%以上。母猪发病后可造成流产、死胎,生产的猪仔具有一定的生理缺陷,有的猪仔3d 左右死亡,成活率较低。还有一些母猪感染后不育不孕,或在产前产后出现食欲不振,产后无奶水或奶水不足等,一般很难通过药物治愈。
3 病理变化
解剖病死猪可以发现,在病猪腹腔胸腔内存有大量黄色积液,出现纤维素性明显渗出迹象,同时伴有多发性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及腹膜炎,肺部水肿迹象明显,呈现大理石样、斑驳状病变。有些病死猪的肾脏呈现出土黄色或褐色,肾皮质出现血斑点,异常肿大。消化道出现坏死性和纤维素性肠炎,还有部分病死猪淋巴、肠黏膜肿大,肠后部明显出现轮状溃疡症状,喉头膀胱黏膜出现较多血块,膀胱中尿液呈现暗红色。
4 预防措施
4.1 建立疫病监测制度
在养殖生猪过程中,特别是种猪场,必须加强疫病管理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生猪疫病监测管理制度,每3 个月分别为猪群进行一次抗体免疫检测。6 个月进行一次疫病检查,淘汰患病猪只或带毒猪只,不断净化猪群长,降低养殖风险[3]。
4.2 免疫预防
为养殖场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计划。根据抗体检测结果适当调整免疫程序或疫苗补种,必须按照要求及时接种猪瘟、蓝耳病及伪狂犬病等高致病性疫病疫苗,保证猪群整体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
4.3 加强饲养管理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需要采取规范化、标准化养殖方式,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在日常搞好圈舍环境卫生,夏季高温时需防暑降温,及时做好通风换气,保持合理的生猪养殖密度,提供给猪群充足的饮用水;严禁对群猪饲喂劣质饲料或霉变饲料,保证饲料营养全面满足生猪生长需求,可以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的免疫增强剂和维生素,进一步提高生猪抵抗力,适时做好猪群健胃和驱虫工作,定期搞好猪舍及周围消毒工作[4]。
5 治疗方法
5.1 西医治疗
生猪感染发病后需及时进行药物治疗。选择使用450~550g多西环素和550g 黄氏多糖粉加入饲料中,搅拌均匀后投喂,一般情况下连续投喂半月。也可以使用氟康王替代多西环素,使用剂量、时间相同也能起到消灭病毒的治疗效果。由于猪高热病毒的抗药性较强,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结合感染病猪的具体实际情况适量增减药物用量[5]。
5.2 中医治疗
黄连、黄芪、黄檗、知母、生地各30g,竹叶、桔梗、赤芍、玄参、连翘各25g,丹皮、栀子各20g,干草15g 混合加水煎煮后对病猪进行喂服,上述药物剂量为成年病猪5 头1 次用量,仔猪使用时剂量减半。病猪出现食欲不佳时,可使用胃管进行灌服,一般每天1 剂,连续使用4d 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6 结语
由于猪高热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感染传播后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对发展生猪养殖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为了推动养殖生猪健康发展,应加强此病的防治力度,降低此病发生率。在养殖中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生猪抵抗力,促进生猪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