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2021-12-02薛飞
薛飞
(北京市延庆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02100)
猪蓝耳病是一种高传染性疾病,可发生于一年四季,尤其夏季发病率更高。患病仔猪死亡率高达80%以上,育肥猪生长发育停滞,对养猪业危害极大。猪蓝耳病可导致怀孕母猪流产,产死胎,弱胎,仔猪出现呼吸困难,食欲下降,种公猪精液质量下降,精子畸形,母猪受孕率低,严重影响养猪业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引起广大饲养人员的高度重视。本文对猪蓝耳病的病因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猪蓝耳病临床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 猪蓝耳病的病因分析
1.1 防范意识浅薄,饲养管理不当
(1)小规模养殖场由于防范意识低,防范措施不当,对猪群的免疫、消毒管理等工作不规范,甚至长期使用过量抗生素导致猪群免疫力下降,感染率增加。(2)未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导致病毒杀灭不彻底。(3)饲养管理者为降低饲养成本,营养供应不足,导致猪群免疫力下降。
1.2 应激
(1)环境应激、夏季环境温度过高,通风不良,湿度较大,病毒细菌大量滋生。(2)噪音、运输、转群等应激,可导致免疫力降低。
2 猪蓝耳病临床症状
2.1 母猪
妊娠期母猪患蓝耳病主要临床症状为体温升高(41℃以上),摄食量下降,精神不佳,呼吸频率增加,呼吸困难,耳朵和皮肤发紫等。妊娠中后期会出现流产,产死胎,弱胎等现象,流产率高达30%以上。分娩后的母猪经常会出现少奶、无奶的现象[1]。
2.2 仔猪
哺乳期仔猪一旦感染蓝耳病,死亡率高达80%以上。感染蓝耳病的哺乳期仔猪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食欲下降,严重腹泻,皮肤发紫以及呼吸困难等。断奶仔猪则表现为咳嗽,肺炎,呼吸困难等症状。
2.3 生长育肥猪
生长育肥猪患有蓝耳病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采食量降低,皮肤发紫,耳朵、腹部出血,肛门发绀以及神经症状,严重的后肢无力、瘫痪甚至死亡。
2.4 种猪
种公猪患蓝耳病后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精液质量低,精子畸形及母猪受孕率低等,严重影响母猪繁殖。
3 猪蓝耳病的诊断
3.1 病理变化
患蓝耳病的猪的脾脏、肺、淋巴结、肝脏、肾脏、腹腔、胸腔等部位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肺、淋巴结、肝脏、肾脏肿大,有明显的出血点,支气管发炎,肝脏部分坏死,胸腹腔积水[2]。
3.2 剖检变化
患蓝耳病的猪在进行解剖后可发现肺部颜色变暗,肺萎缩,淋巴结水肿、出血。心脏增厚,胸腔积水,胸壁粘连等病变。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剖检变化可对其进行初步诊断。但确诊仍需进行实验室PCR 检测,若为阳性,则可确诊为蓝耳病。
4 猪蓝耳病的治疗
4.1 控制继发感染
猪蓝耳病通常伴随其他病毒、细菌、寄生虫混合感染,因此,控制继发感染是治疗猪蓝耳病的关键。选用抗菌药物(如青霉素、阿莫西林等),连续使用半个月,14d 后剂量减半。发病3d 后开始用药,使用药物不宜过早药物可放入水中使用,避免影响采食量。
4.2 退热
患病猪群可选用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物进行退热。该类药物可拌入饲料中喂服。此类药物使用需注意药量准确。用药时间最长不超过3d,不可连续长时间使用且发热前3d 不可使用[3]。
4.3 对症治疗
针对不同的临床症状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例如,呼吸困难的病猪可采用止咳平喘药物,体温过高的病猪可使用退烧药物。
4.4 辅助治疗
对患病猪群和在其饮水中添加多种维生素以增强猪群免疫力。
4.5 综合治疗
中西结合可有效抑制蓝耳病病毒。例如,可采用清开灵搭配肌肉注射阿莫西林,连续使用3d,可有效治疗猪蓝耳病。
5 猪蓝耳病的预防措施
5.1 防止病原引入
慎重引种。引种前了解当地疫情,禁止从猪蓝耳病猪场引种。入场前对所有种猪。进行蓝耳病检测,入场后必须隔离45d 以上才可与原猪群混合饲养。猪场尽量坚持自繁自养,不轻易引种,严防病原微生物的传入。
5.2 加强卫生清洁工作
对猪舍、饲养工具、运动场、所有车辆、物资等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及时清理粪便、尿液或其他排泄物、污染物,并做无公害化处理,严防疾病发生蔓延。
5.3 免疫接种,提高抵抗力
接种疫苗是目前预防猪蓝耳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主要为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两类。针对不同类型猪群进行科学免疫。
母猪:母猪在受孕前需接种疫苗一次。
商品猪:仔猪在断奶后进行初次疫苗免疫。初次疫苗接种后一个月后需加强免疫1 次。
种公猪:初次免疫与商品猪相同。初次免疫后5 个月需加强免疫一次。
实施科学合理免疫预防,可提高猪群整体的免疫力,降低病毒感染率。
5.4 科学饲养管理
针对不同生长期猪,采用不同的饲喂方式。仔猪饲喂仔猪料,育肥猪饲喂育肥料。不断改进饲料的营养浓度和适口性,增加猪采食量,保证营养充足,提高身体抵抗能力。对于患病猪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A、维生素C、电解质等,增强身体的免疫力[3-4]。
5.5 药物预防
日粮中添加金霉素、阿莫西林等抗生素,可有效预防细菌性疾病的发生。使用抗寄生虫药物,可有效降低猪群患寄生虫病的概率,提高猪群抵抗力,预防猪蓝耳病的发生。
5.6 减少交叉感染
同一猪群饲养结束后同时转出猪舍,并对猪舍及饲养器具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加强饲养人员管理,在进入猪舍前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5.7 减少应激
温度应激饮食应激等任何应激因素都会降低猪群抵抗力,增加患病风险。另外,应激会加重患病猪群的病情,提高猪群死亡率。因此,应提供充足的饮水,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维持环境温度稳定,勤通风、换气,保持环境安静,减少猪群应激。
5.8 做好疫病监测
猪蓝耳病通常会与猪狂犬病毒、猪细小病毒等混合感染。定期对猪群进行血液病毒检测,及时进行疫病检测,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治疗。
6 结语
猪蓝耳病作为影响养猪业发展的重要疾病之一,传染性极高,病情非常复杂,通常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因此,该病临床症状严重,患病猪通常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皮肤腹部发紫出血。严重者甚至瘫痪、死亡。妊娠期母猪极易感染,感染后流产率高,产弱胎、死胎等,严重影响母猪繁殖。因此,养殖场需积极做好防控工作,定期进行消毒杀菌处理科学饲养,提供充足营养,全进全出,减少交叉感染,控制环境稳定,减少环境应激,接种疫苗,提高病毒抵抗力。针对病猪积极做好隔离工作,降低死亡率,切断传播途径,防止大规模扩散,保证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