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DCA循环的校企合作质量改进
——“双主体”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思考
2021-12-02罗雪莲
罗雪莲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铜陵 244000)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发生了变化,在实际人才培养中更加注重人才的实践性,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性。但是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的质量。PDCA循环是一种活动质量改进方式,在这种理念下,每种活动都能够被划分几个阶段,在此过程中每个阶段具有紧密的联系,共同组成一个循环系统,因此称其为PDCA循环,本文将在此基础上研究“双主体”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改进对策。
一、PDCA循环的特点
PDCA循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具有相对应的处理模式,第一阶段为计划阶段,该阶段主要包括质量活动的计划以及实施方案。第二阶段为执行阶段,在此过程中需要根据制定的方案采取一定的执行措施。第三阶段为检查阶段,主要对质量改进活动的执行情况展开检查,保证活动的执行质量。第四阶段为处理阶段,主要指的是对检查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处理,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升整体的循环质量。在此过程中主要的特点包括:第一,循环持续性,在此过程中,P、D、C、A代表了不同阶段,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这一顺序展开不断的循环。第二,循环的复合性,在PDCA循环过程中,其中每个组织的质量大环包含了每个组织中的质量小环,其中的小环又包含更小的循环,也就是说,在此过程中不同等级的循环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呼应,最终形成一个具有循环复合性的循环系统。
二、目前我国“双主体”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内容落实不到位
在“双主体”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内容无法落实的现象,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多数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初期阶段,在此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较为单一,进而影响最终校企合作的质量。在实际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多数企业只是简单为学生提供相应实习岗位,在绩效考核以及任务分配方面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岗位需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需要明确学生的实习任务以及实习目标。但是在实际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多数企业并没有制定相应的任务以及目标,同时学生也没有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参与与自身专业无关的工作或者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这两种现象在实际校企合作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校企合作中内容制定得并不到位,学生在此过程中没有得到针对性的技能训练[1]。
(二)校企合作教学管理质量不高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学生管理质量不高的现象,由于企业在接收实习学生的过程中,会对企业自身的经营质量甚是经营收益产生一定的影响,加上学生并没有实践经验,因此多数企业对于实习学生大多不够欢迎。例如,在传授学生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往往过于形式化,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学生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践训练。这种现象与校企合作的初衷是相反的,由此可以看出,在校企合作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管理态度以及管理理念的影响,企业对学生的教学管理质量始终无法得到有效提高,进而影响了“双主体”校企合作的质量。
(三)校企合作考核评价不科学
科学的考核评价是衡量校企合作结果的重要条件,因此需要相关人员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在实际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多数企业管理人员对校企合作考核评价的重视程度不够,并没有对学生展开全面的评价考核。在实际评价考核等的过程中,多数评价依据为学生提供的实习报告,这种评价方式并不具有较强的客观性,进而导致最终考核评价结果也不具有较强的客观性。由此可以看出,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多数考核评价方式具有较强的片面性,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学习情况,甚至出现造假的情况。另外,除了在考核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外,学生在实习期间出现意外事故之后,责任的划分也非常重要,这种情况往往导致学校与企业之间出现利益纠纷,影响学校以及企业之间的共同发展,以上几方面内容都是在“双主体”校企合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2]。
三、PDCA循环模式上“双主体”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提升对策
(一)确定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地位
在PDCA循环模式的基础上,要想提升“双主体”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质量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定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地位。目前在传统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在其中往往属于从属位置,这一定位导致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无法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进而影响了校企合作的质量,因此在“双主体”校企合作过程中需要确定企业的主体地位。“双主体”合作模式主要指的是将校企合作中的企业以及学校作为共同主体,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共同培养。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打破了传统合作模式的限制,将企业与学校在此过程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为学生提供医学理论知识平台,医院为学生实践良好的平台,使学生认识到医学影像工作的工作流程以及工作难点,为今后的正式工作奠定基础。二者在此过程中都属于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医学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二)控制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利益驱动
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利益驱动问题是影响校企合作质量的主要原因,在实际合作的过程中,企业由于自身利益的影响,在接纳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种抗拒心理,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会影响自身的经济发展。因此往往无法对学生展开全方位的管理教学,学生在此过程中自然无法充分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面对这种情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驱动展开有效控制。例如,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需要采取积极的合作态度,为企业提供相应的医学影像技术服务以及医学影像人力资源,这种方式能够从根本上减少医院在此过程中需要耗费的资金成本,使医院在此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利益,最终实现医院与学校双赢的局面[3]。
(三)建立科学的“双主体”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在PDCA循环基础上建立“双主体”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整个校企合作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其中主要包括计划阶段、执行阶段、检查阶段以及处理阶段。
在计划阶段,学校与合作医院应该对校企合作中的深度与广度进行探讨,根据双方最终达成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这种方式能够扩大校企合作中所涉及的领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锻炼平台。例如,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将专业院校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其中主要包括医学影像人才优势以及医学影像技术优势两方面内容,在向企业提供相应支持的基础上,开展医疗员工培训,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提升医院员工的整体实力,为医院长期稳定的发展提供一定条件。在这种合作模式中,学校以及医院的相互合作的积极性会明显提升,同时合作双方在此过程中的期望值也会增加,从而提升二者之间的合作质量[4]。例如,相关医院在制定学生管理教育方案的过程中,需要与学校共同制定,其中主要包括医学影像专业实习中的实习目标,医学影像专业技术的操作流程、医学影像专业中实习质量的评定标准以及考核标准等内容,保证医院与学校之间的一致性,这种方式能够在提升校企合作质量的过程中,凸显出“双主体”这一特点。
在执行阶段,首先建立相应的校企合作监督机制,保证校企合作中每项合作项目的开展质量。其次,提升合作项目监督控制的质量,对校企合作中的办学模式进行监督。最终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始终保持校企合作处于良好运行的状态。
在检查阶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使其能够客观反映出校企合作双方的合作情况,相关人员可以根据考核评价的结果找出合作中存在的不足,制定针对性的改进计划。
在处理阶段,对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处理,其中主要包括医学影像实习任务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医学影像实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等,只有解决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发展,提升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5]。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双主体”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如何在PDCA循环质量改进的基础上提升“双主体”校企合作的质量,成为有关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PDCA循环质量改进基础上“双主体”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提升对策发现,对其进行研究,能够有效提升“双主体”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实施质量,同时还能够促进企业与学校的共同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研究PDCA循环质量改进基础上“双主体”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提升对策,能够为今后“双主体”校企合作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