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非虚构作品中的情景建构与情感连接

2021-12-02文/朱

北方传媒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焦点虚构

文/朱 迪

近年来,“非虚构”成为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领域的热词,特别是随着国内非虚构写作类大赛的兴起,如澎湃新闻推出的“澎湃·镜相”“真实故事计划”,以及腾讯发起的谷雨计划等非虚构写作大赛,使非虚构写作的创作主体更加多元,也引发了国内学者对非虚构写作的理论探讨。本文以网易《人间》和“真实故事计划”微信公众号上的非虚构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非虚构作品的叙事特点和叙事策略。

一、非虚构写作的概念

非虚构写作(non-fiction writing)的概念最早出现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兴起了反抗文化,即大众不再相信新闻报道客观性,而开始追求个性化的表达风格。美国学者迈克尔·舒德森在《发掘新闻》中也提出,文学传统是大众反对客观性的一部分原因,它鼓励记者的报道像写故事一样文采飞扬、跌宕起伏,而不是四平八稳的客观报道,这一理念体现在当时的《纽约客》《时尚先生》《滚石》等杂志中。

国内学者范以锦和匡骏(2017)提出这类非虚构作品是西方“新新闻主义”潮流下的产物,所谓“新新闻主义”是指将文学创作与新闻写作相结合,把文学的写作手法应用于新闻报道;并进一步对非虚构新闻进行定义,认为非虚构新闻话语是对特稿的继承,更注重事实真实和文学化表达的有机结合,在写作技法上通过对大量场景和情节细节的小说式描写,最大限度地实现新闻文本的原创性文学品质。①

在社交媒体背景下,传播主体的“非专业化”“去中心化”特征更加显著,不同于传统新闻报道强调“客观性”,非虚构写作在真实的基础上,主张以文学手法将事实进行故事化呈现,追求趣味性的同时凸显情感化表达。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非虚构作品在我国涌现,通过故事化的叙事策略和多元的修辞手法对日常生活或个人经历进行历史叙述和场景再现,凸显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在情感共鸣中讲述中国故事。

二、非虚构作品的叙事策略研究

叙事学是对叙事文本的一种系统性研究,着眼于文本的框架结构、叙事方式,意在为科学地认识叙事文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以杨义在《中国叙事学》书中提出的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和叙事意象为框架,对网易《人间》和“真实故事计划”中的非虚构作品进行分析。

(一)倒错叙述时间:故事情节的戏剧化呈现

法国结构主义批判家热奈特提出“时间倒错”,主要分为时序、时距、频率。②通过对非虚构作品的分析发现,大部分作品会采用倒叙的手法,即将结果中最精彩、最吸引人的部分在开头适当提及,以此起到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的作用,同时也能有效地避免叙述节奏的单调和直白化。如网易《人间》在2020年5月21日刊载的报道《这人世间所有的春天,都属于汉口二表哥》中,就运用了这种时序。

二表哥在2020年1月29号早上8点去世,享年63岁。这一天是农历庚子年正月初五,离立春还差6天。

这篇文章中,作者在开头就交代了故事主角二表哥的命运结局,其后的大量篇幅都是对二表哥人生经历的描述。虽然开头只有简短的一句话,但是“2020年1月29号”“去世”“农历庚子年正月初五”“立春”等字眼都是对大背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期的交代,这样将小人物命运融入社会背景的表达方式,不仅能为读者提供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叙事时间是一种重要的叙事策略,非虚构作品中包括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因此文章在时间上具有二元性的特征。故事时间是一种客观性的存在,无法在作品中全部呈现出来,因此只能通过叙述时间对其进行映射。也正是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之差构成了非虚构作品中的叙述节奏,强化故事的典型化和戏剧化。如:

2013年李浩大学毕业,放弃了保研资格和一家深圳房地产公司的高薪招聘,进了本地一家省级建筑设计院。他说只想待在武汉,早一点工作赚钱。唯一让他遗憾的是,单位不在汉口,而是在武昌——当年二表哥为他买的房子就在离单位两站公交车的地方,相比同事们每天辗转一两个小时的上班路程,他觉得自己太幸运了。

李浩喜欢的女孩子终于成了二表哥的儿媳妇。2019年12月份,李浩媳妇怀孕5个月的时候,检查出来是双胞胎,这让80多岁的姨妈喜不自禁:“李家隔代一对双胞胎,哼!那几个孙儿孙女都不替我争气,还是浩浩的媳妇踏我的代!”

二表哥跟李浩说这番话时,是2020年元旦那天,李浩夫妻俩一起回老巷子吃饭。在二表哥的心里,新的一年得有一个新的打算,何况他的日子是这么美好。

以上这段文字中,作者讲述了二表哥的儿子李浩大学毕业、结婚生子以及回家过年的往事,故事时间横跨2013年至2020年的7年时间。但作者并没有花费较多的篇幅,而是通过压缩故事时间,用了短短的百字交代了重要的情景,使读者了解二表哥这7年的生活经历。这样使叙事时间小于故事时间的方法,能对时间跨度较大的故事情景进行省略、压缩,加快叙事节奏。

(二)多维叙事视角:情感化表达与全景式呈现

叙事视角指叙事者讲述故事的角度,也叫做感知焦点的位置,其中感知不仅涉及到生理感官层面,还涉及到认知的深度、广度和意识形态层面。在非虚构作品中,采用不同的角度去讲述事件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甚至决定事实呈现的清晰度以及情感共鸣的强度。热奈特在《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一书中将叙事视角分为零焦点、内焦点和外焦点三种类型。③

零焦点是一种全知的叙事视角,在非虚构作用中运用零焦点更能准确掌握故事中人物的所思所想,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对于情节丰富、故事性强的作品来说,采用零焦点叙事视角可以对事件做全方位、全景式的呈现。如“真实故事计划”在2020年6月24日刊载的《不火的姐姐,没法乘风破浪》以全知的视角对30岁艺人李予溪的演艺生涯进行回顾,也映射了艺人行业的现状与残酷。

在《这样唱好美》的舞台上,李予溪双手扶着话筒,微笑着鞠躬,做自我介绍。不像出道十年的明星,更像是选秀节目里温顺的新人。李予溪30岁了,在崇尚幼龄的演艺圈,已经不算年轻。

节目组拒绝外部采访,但当视频媒体找上李予溪的时候,她还是答应了,从密集的排练中抽出时间接受采访。

这是不火的艺人的处世哲学。不同于《乘风破浪的姐姐》中怼评委、抢位置、抗拒赛制的爽剧情节,李予溪更擅长配合,以便“让别人感到我是做事的。”

从世俗成功的角度上看,李予溪十年的艺人生涯,是一条缓慢下降的折线。顶点是她刚出道的那两年,她获得2009年快女总决赛第十名,后成为女团iMe的队长。

内焦点是指叙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或者事件的旁观者进行叙事,多以第一人称讲述他所知道的故事或他自己的想法,但却无法传达出其经验以外的内容。通过对网易《人间》和“真实故事计划”的研究发现,多数非虚构作品都是以内焦点的叙事视角,第一人称讲述自己或身边人的故事。如“人间theLivings”6月18日刊载的《985女硕士:为了带孩子,我摆了5年地摊》,文章中作者作为旁观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同事任嘉作为985大学生、作为母亲的摆摊经历,其中也穿插着对人物内心的描写。“任嘉暗自惭愧,原本以为自己年轻、见识广、有知识,摆起地摊会有优势,没想到大姐们用最朴素的思维分析出那么多门道。”内焦点叙事的优点在于通过第一人称的情感化表达,增强故事的代入感和在场感,凸显文学性。与传统的新闻报道相比,这一转变使作品显示出更为直接和强烈的情感色彩,构成了非虚构作品情感化的表征。

而外焦点相比于内焦点而言,叙述者知道的较少,是指叙述者客观地从旁观者的角度对事件进行观察,只客观记录而不涉及事件主体的心里活动,多用于向读者描述人物的外在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场景补充细节。如:

田德康坐在院坝里,戴着墨镜。

为了证明自己所言不虚,他特地摘掉墨镜,让我们看他的眼睛,可我看不到——在他脸上本该是眼睛的地方,纠结着两团丑陋的肉疙瘩。

田德康又扬了扬只剩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左手,接着晃了晃右胳膊——没有右手,只有一节空荡荡的衣袖在风中飘动。

——《被法院“拒不执行”的矿难赔偿,我们是如何要回的丨人间》

人间theLivings,6月16日

以上这段文字,仅仅通过视觉观察进行记录,将田德康的人物形象、动作客观地描述出来,没有对人物内心想法的描述,也没有做主观的评价。但因为内焦点和外焦点的单独使用无法对故事进行全景式的呈现,因此在较为复杂的作品中,叙述视角逐渐向复合式叙事视角转向,即采用不同事件交叉组合使叙事超越某一单一时间所限定的信息。不仅可以利用第一人称视角的情感化表达增强故事的感染力,也可以从全知视角或旁观者视角对事件进行全景式呈现,凸显报道的客观性,弥补可能因故事主体介入导致的失实。

(三)意象化叙事:细节描写营造特殊情景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离不开情景的创设,情景拉近了主体与文本的采用方式和接受距离。④因此在一个故事中,若要使关键信息具有识别度,并在映射出社会转型的大背景的基础上引起情感共鸣,情景的建构非常重要。非虚构写作借助文学的策略和方法,以多种叙事手法和修辞技巧,对心理、动作、表情等方面进行细节描写,是营造情景、增强作品理解性和体验感的主要手段。非虚构作品强调故事化,这就要求作者在坚守真实性的原则上抓住典型事件,用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营造故事情景、突出故事内涵。

除此之外,意象也是构筑情景的重要策略。叙事学中的意象是指运用写实手法,将故事场景和视觉感受表达出来,为受众营造一个真实可感的情景,以此增强作品的“沉浸感”体验,更好地传达作品内涵。如《风暴眼中武汉人:我再也忍不住失声痛哭》中作者在结尾对武汉夜幕的描写,为读者营造了武汉夜景的视觉场景,表达出一个个家庭和“我”一样都在经历这样的考验,起到渲染情感、增强故事可读性的作用。

8点的时候,夜幕降临,我走到阳台边,这是好多天以来,我第一次认真地看夜景。对面楼的灯闪闪烁烁,慢慢数过去,亮灯的窗户几乎有2/3,再往远看去,全是星星点点的光亮。原来真的有那么多家庭和我们一样,不管出于怎样的考虑,都留在了这里。

因此,意象的合理使用和细节描写的结合,能够为读者建立直观形象的场景体验,在增强故事可读性的同时,创设一种戏剧性的文本接受体验。

结语

中国传媒大学黄典林认为,非虚构理念的兴起及其在新闻叙事中的应用,与新时期传播生态的技术、政治和商业逻辑形成了匹配性关系。⑤新媒体语境下,“真相”的传播越来越稀缺,对人本身的议题,如自由、生命和安全等议题的关注度也较少。非虚构写作的出现是后真相时代的公共书写的兴起,不仅弥补了自媒体时代专业性报道缺失的问题,也释放了新闻表达的话语权,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在一部分非虚构作品中,既可以看到个人的生存状态、传奇经历,还可以看到社会转型期存在的现实问题、群体生存状况。非虚构作品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故事性基础上,采用文学化的表达方式制造冲突、悬念和共情,将个人命运与时代的命运相勾连,从而对现实问题进行回应和关切,引发情感共鸣。

与此同时,对中国故事的非虚构叙事要避免陷入黄典林学者提出的风格主义“景观”陷阱,即过渡追求一种文字审美游戏或纯粹是对碎片化细节的展现,从而走向了展现真实、反映社会现状的对立面。因此,非虚构写作要把握好故事化和情感化的边界,在遵循真实反映时代全貌的前提下,以主体化的情感表达体现作品的文学性。

注释:

①范以锦、匡骏:《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新闻文体创新发展的探索》,《新闻大学》2017年第3期,第56-61+149页。

②〔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2-47页。

③〔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46-148页。

④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第75-82+108页。

⑤黄典林:《话语范式转型:非虚构新闻叙事兴起的中国语境》,《新闻记者》2018年第5期,第35-43页。

猜你喜欢

焦点虚构
焦点
虚构
京东商城图书销售排行榜(2020年8月)
京东商城图书销售排行榜
京东商城图书销售排行榜(2020年4月)
虚构的钥匙
焦点任正非
“两会”焦点
本期焦点
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