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黄牛遗传改良概述
2021-12-02赵玉民李姣吴健秦立红张国梁刘基伟
赵玉民 李姣 吴健 秦立红 张国梁 刘基伟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136000)
我国地方黄牛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种群的地域特色鲜明。经过长期的风土驯化和选择,均具有耐粗饲、环境适应力强、繁殖性能高等特点,大多具有肉质风味独特的明显优势。在农耕文明时代,地方黄牛是重要的使役畜种,在我国养牛生产期间,从役用向肉用转型过程中,杂交生产成为主导路径,地方黄牛又提供了最大规模的杂交母本群体。与国外专门化肉用种相比,我国地方黄牛普遍存在体型偏小、净肉产量低等缺陷,并因保护性利用不足,在大体型、高产肉量的目标导向下,部分黄牛种质资源已经过度“被改良”,自有的优良基因已被外来种覆盖。
1 地方黄牛种群发展中国特色肉牛产业的必要性
我国历史上的地方黄牛品种由于长期用于使役,耐粗饲、生存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但肉用性未得到充分挖掘。换言之,有些地方品种具备一定的产肉能力和肉质特色,但实践中没有按照肉用进行选择,也没有按照肉用牛进行饲养。“度命式”的饲养方式只够维持生存需要,根本谈不上产肉能力。多年实践证明,我国延边牛、鲁西牛、秦川牛、晋南牛、南阳牛等地方良种,以及早期育成的新疆褐牛、草原红牛等品种均具有早熟性,断奶后持续育肥至18 月龄完全能达到国际优良的中、小型肉用种的产肉能力,而且肌内脂肪沉积度好,牛肉嫩度和大理石花纹不亚于甚至超过进口牛肉。
我国地方黄牛种质资源是世界肉牛资源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未来需求不可预见的宝贵基因库,是进一步开展肉用性能选育的群体基础。由于我国地方黄牛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导致育种群规模小、群体遗传进展缓慢。为了在种质资源保护的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国地方黄牛品种资源潜力,加速提高肉用性能,有必要针对不同类型群体因地制宜、因牛制宜地全面推进我国地方黄牛遗传改良。
世界肉牛生产中,专门化肉用牛种的选育主要突出两大性状:一是强化产肉量,二是强化肉质,比较理想的是二者兼备。世界知名的肉用种有夏洛来牛、皮埃蒙特牛、比利时蓝牛等,均属于大型肉用种;海福特牛、安格斯牛、和牛、韩牛等属于中、小型肉用种。由于东方饮食文化对牛肉脂香味的青睐,日本和韩国追求牛肉中脂肪沉积度,经过长期持续选育,和牛、韩牛成为适应东方口味雪花牛肉的知名品种。
肉牛产业是我国畜牧业生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产业。牛肉消费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质量。作为人口大国,我们必须提高牛肉的自给能力;作为养牛大国,我们必须发展中国特色肉牛产业。中国特色肉牛产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地方黄牛种群及血缘的充分挖掘和利用。
2 我国地方黄牛对牛肉生产的历史贡献
2.1 提供世界最大规模的杂交生产基础群体
改革开放后,我国肉牛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于农业系列政策的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业耕作动力不足,养牛再次为种植业提供畜力,并提供有机肥。此间,大型引进种因“身强力壮”而成为主要畜力,并在提高产肉能力的杂交生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当地牛则成为杂交生产的基础群体。因采用人工输精技术,“黄牛改良”不受种公牛的限制,广泛开展的杂交肉牛生产可谓遍地开花。为了充分利用杂种优势,出现了夏本、西本、利本等二元杂交生产模式,夏西本、利西本、西利本等三元杂交生产模式。有效提升了我国牛肉总产和个体单产。此间,中国养牛量跃居世界首位,中国肉牛业开始起步。
2.2 提供最大规模的杂交育种母本群体
我国新中国成立后,育成的中国草原红牛是以蒙古牛为母本,短角牛为父本,级进杂交,F2代横交固定育成的(外血含量75%);新疆褐牛是以哈萨克牛为母本,瑞士褐牛为父本,经多元复杂杂交育成的;三河牛是以蒙古牛为母本,苏系西门塔尔等为父本级进杂交育成的;中国西门塔尔牛是以我国地方黄牛及其杂交群体为母本,德系西门塔尔牛为父本,经两代以上级进杂交育成的(外血含量75%以上);延黄牛是以延边牛为母本,利木赞牛为父本,经导入杂交育成的(外血含量25%);辽育白牛,是以本地黄牛为母本,夏洛来牛为父本,经4~5 代级进杂交育成的(外血含量87.25%以上);夏南牛,是以南阳牛为母本,夏洛来牛为父本级进二代再回交育成的(外血含量37.25%);蜀宣花牛、云岭牛是以云南当地高峰牛为母本,分别以默里灰牛和婆罗门牛为第一和第二父本,三元杂交育成的。
2.3 我国主要地方黄牛种群是三大肉牛优势产业带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国肉牛业从无到有,养牛生产从农用畜力转为肉用,是一个历史性跨越。这一跨越突破了传统农耕文化的理念,养牛的主要目的为“吃肉”,牛肉逐渐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肉食品。我国养牛数量,1978 年7072.40 万头,2000 年12353.15 万头,牛肉产量从1978 年的31 万t 增加到2000 年的513 万t。(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国家统计局)期间,传统养牛数量较多的区域,都是地方良种群体规模较大的区域。随着秸秆养牛基地县建设,逐渐形成中原、西北、东北三大肉牛优势产业带,形成了我国肉牛产业的主体区域布局框架体系。三大肉牛带的形成是中国养牛业转向肉牛业的典型标志。三大肉牛带年牛肉产量占全国牛肉总量的70%以上。地方种群的历史性贡献不可磨灭。
2.4 丰富的牛种遗传多样性是培育中国特色肉用品种集群的重要基石,很可能成为我国雪花牛肉生产的重要种源基础
从大、中、小型牛种的早熟性和成本核算角度考虑,并借鉴世界雪花牛肉生产实践经验,我国雪花牛肉生产不可能依赖引进的大型肉用种,但可利用我国部分地方种和培育种群。我国从南到北分布着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多个纬度的气候带,每个气候区都有适应性较好的牛种分布。全国共有地方牛种94 个(地方牛种94 个(农业农村部网站我国地方畜禽遗传资源数量统计表http://www.moa.gov.cn/govpublic/XMYS/201611/t20161111_5360757.htm),分布地域广,区域气候条件等变化较大,经长期风土驯化,具有较强的地域生态适应性,牛种的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这种多样性造就了地方种群的独特性能,在未来的肉用新种群,尤其南方小型肉用种培育中必将发挥独到的作用。中国足够大,足够多个肉用牛种共生共存。单品种一统天下很不现实。从保存生物多样性角度没有必要、更不应该单品种全覆盖。
3 总体思路与目标
3.1 总体思路
打造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引领、以政府为指导的肉牛遗传改良体系;构建中国特色肉牛种业体系,整体推进中国特色肉牛产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增强肉牛产业国际竞争力,培育自主品牌和现代肉牛育种企业;因地制宜、因牛制宜,分类施策,联合育种、联合攻关;开展地方黄牛肉用性能选育,加快形成特色明显、肉质风味优良的肉用新品种集群;聚集特色、产能、质量、效益整合优势。
3.2 目标
到2025 年构建地方黄牛肉用选育体系基本框架,总体饲养规模增加20%。建成国家核心育种场10~15 个,形成性能稳定、特色鲜明的育种群体5~10 个,培育现代育种公司2~3 家,形成具备雪花牛肉生产潜力的育种群体3~5 个。
到2030 年形成相对完善的中国特色肉用黄牛选育体系,成功培育中国特色肉用黄牛生产企业集群,总体生产规模增加50%,奠定雪花牛肉批量化生产基础。建成国家核心育种场15~20 个,形成性能稳定、特色鲜明的育种群体15~20 个,培育现代育种公司5~10 家,形成具备雪花牛肉生产潜力育种群体5~8 个。
到2035 年中国特色肉用黄牛选育体系完备成熟,中国特色肉用黄牛生产企业集群成功运营,总体生产规模翻一番,雪花牛肉生产供应能力稳定。建成国家核心育种场25~30 个,形成性能稳定、特色明显的育种群体25~30 个,培育现代育种公司20 家,培育雪花牛肉育种群体10~15 个。全面提高肉牛产业现代化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
4 结语
针对目前肉牛产业现状,充分利用地方黄牛作为肉牛改良的现状和基础进行杂交改良,大力发展优质肉牛,生产高档牛肉。培育出我国具有自主品牌的肉牛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