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的话

2021-12-02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赋诗文选文学史

戴 燕

冉莹的这篇论文,实际上是情感史的研究。情感史的研究,一方面连接着思想文化史,另一方面也连接着语言文学史,这篇论文就是从考察“哀伤”作为双音节词在汉末的出现入手,首先分析这一定义情感的概念,是怎样经过魏晋玄学的冲击,将传统儒家倡导的“哀而不伤”变成了哀而能伤,因此在观念的世界(语言)和现实世界(礼制)都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但更值得注意的是,论文又提示了“哀伤”一词最早是出现在东汉的佛经翻译中,所以当它作为双音节词在汉语中使用时,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佛教对于情感认知的影响。通过对汉译佛经中“哀伤”一词的分析表明,在六世纪以前,它所定义的情感,是包含了哀悼、怜悯以及佛教所谓“八苦”等,而以此与《文选》中的“哀伤”类赋诗作对照,便可知《文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赋予了这些作品以“哀伤”之名。哀伤,既是齐梁时代的一种文学写作潮流,也是当时的一种普遍情感。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传统的“文选学”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文选》的编纂,第二是《文选》的选录标准,第三是《文选》的版本。至于《文选》的分类,过去的研究大多是顺着文体辨析的传统思路,去讲它三十多种文体的成立与其功能,对于《文选序》中所说“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也就是在赋和诗这两种文体内部,又进一步按照题材加以类分,注意得不多。虽然在广义的中古文学史研究里面,也有针对体物赋、挽歌、赠答诗、祖饯诗等的研究,不过这都超出了《文选》的范围。

但是,《文选》作为六世纪初的一个大型文学选本,首先应该看到它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文学观念、文学潮流以及与之相关的思想和文化,而这一点,恰恰是在它根据赋诗的题材所作进一步类分中看得最清楚。《文选》的这一类分,除了表明在六世纪,赋和诗已是文学中最重要的体裁,也说明某些题材,例如赋中的京都、纪行、物色等和诗中的游仙、招隐、行旅等,都成了文学写作中的一种潮流。《文选》对这些题材赋诗的关注,尤其是对它们的上述命名以及编排,不仅直接呈现了编选者的文学观、文学史观,也反映了这个时代思想、文化和社会的状况。

可是在过去的《文选》研究中,这些都是被忽略的,而冉莹的论文正是基于这一点,围绕《文选》中“哀伤”类赋诗所作全新的研究。之所以选择“哀伤”类,是由于在《文选》中,只有“哀伤”和“游览”是赋、诗共有的题材,从这两种题材的赋诗中,因此可以最大程度地看到这个时代的文学特征。“游览”表示一种行为,而“哀伤”定义的是情感,所以要考察游览的赋诗,势必要参照社会史,而要论述哀伤的文学,则必须要借鉴情感史。

猜你喜欢

赋诗文选文学史
又遇二月二
画与理
初雪
画与理
春秋时期女性赋诗、引诗析论
画与理
画与理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