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
2021-12-02刘勇强
张 颖,刘勇强,王 夏,陈 芳,李 华
(1.四川省农业机械鉴定站,成都 610036;2.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成都 610101;3.四川省广播电视台,成都 610096)
1 引言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民生计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做好人才的培养、引进工作,而当下社会现状是高精尖人才聚集城市,农村内部人才流失,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障碍之一[1]。2012年起,中央多次强调要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2018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布“一号文件”统筹“三农”工作,明确指出要为乡村振兴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出扶持农业职业经理人不断发展的相关举措[2]。《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乡村振兴促进法》等政策文件指出,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等,为加快促进乡村振兴集聚人才[3]。其中,管理能力强、经营水平高的农业职业经理人,是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突出代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所需的重要力量。
2 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养现状及问题
2.1 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养模式
农业职业经理人是从事农业经营管理重要人才,其培养制度体系值得重视。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的意见》,就培训谁、如何培训、队伍建设等提出培养制度体系。应侧重“三类人员”(农业经营主体、村组干部、有意投身农业事业的人员),狠抓“三类培训”(新增人员培训、知识更新培训、学历教育培训),设置“三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确保“三个重视”(重视组织领导、重视队伍管理、重视资金投入)[4]。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各省市已逐步摸索出合适的模式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如“成都模式”,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农民增收,但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数量和质量都亟待提高[5-6]。
2.2 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养主要路径
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主体包括村组干部、农民合作社领办人、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以及回乡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城镇居民、复转军人等[7]。在培养中,需根据培养对象不同,采取有的放矢、分类培养的灵活人才培养方法及路径。人才培养路径主体分别为政府、高校、企业等,这是培养效果优劣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训,须以政府为主导,高校系统培育,企业岗位培育的培育模式。政府政策引导及资金支持使得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能够迅速建立。合格的农业职业经理人需在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全面的知识和能力,意味着传统培养机制已无法满足要求,需要寻求新的培养途径。据研究表明,高校以及企业培养已成为提高农业职业经理人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的普遍途径[8]。
2.3 存在的问题
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8年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农财发〔2018〕13号)《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农办科〔2018〕17号)《农业职业经理人行业职业标准》等文件中明确了新型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的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夯实人才基础[9]。就目前情况来看,在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挑战,例如,培养对象的文化素质方面大体偏低、培训方式过于偏重课堂理论学习,实践技能未得到提升且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关于农业职业经理人的政策体系不健全缺乏跟踪与反馈机制等等。
2.3.1 培养对象人才素养偏低 对于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学习过程,大部分农民都是抱着观望的态度,没有真正地去接受及认可,参与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现今农村人口虽庞大,但能够接受培训的人数量却很少。其学历本科占比较低,他们对现有的配套政策体系不了解,没有学习主动性,经营水平低,管理能力弱、对于处理农民、农户的关系并不在行,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的要求。
2.3.2 培训方式过分倚重室内课堂,内容缺乏针对性 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训工作,主要是由区域内的政府、高校和企业等承担。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对象不一,大多为技术出身,知识文化水平高低不一,经济实力差异悬殊。他们大都处于不同的农业经营领域,培训需求往往差异较大。因此,难以针对其需求开展系统性、针对性的培训,且培训方式缺乏前期需求分析工作以及跟踪反馈机制。
3 提高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质量对策
3.1 规范培养对象遴选标准,提高人才素养
对于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养,规范培养对象的遴选标准,提高人才的专业素养是非常必要的,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在培训之前做到因需培训,了解被培训对象的特点与自身条件,结合区域、资源优势以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做好分层分类培训计划。首先,设置科学高效的培训内容,提升农业职业经理人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训课程应包括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新型经营主体、绿色农业、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内容。并开展农业信息化课程,职业技能与农业生产技术(包括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培训课程,增长农业职业经理人的科技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为农业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其次,重点开展职业道德素养培训,团队合作等内容,提升农业职业经理人的综合素质。另外,可重点设置采购与库存管理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财务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等重要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3.2 规范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人才培养路径
对于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而言,人才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路径的重要环节,我国的人才培养体系还不成熟,缺少权威的评价机构,政府部门颁发的证书也难得社会认可。因此,构建完整充实的人才评价体系十分必要。通过制定评价标准、构建多元评价方式,分级评价管理策略、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制订动态化管理方案等内容完善人才培养路径。评价标准包含素养、经营绩效、领导能力、经验等因素。构建多元评价方法,由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协会对农业职业经理人进行多元评价。按照初、中、高三个等级进行人才质量评价并增加考核机制,建立高效的评价机制,确保农业职业经理人的能力有切实提高。因此,良好的市场机制的形成需要权威的评价体系,完善的评价标准,使得农业职业经理人在市场竞争中有公平的竞争环境。
3.3 制订扶持政策,完善管理策略
制订扶持政策,能够壮大人才队伍,发展农业产业。扶持内容应包括科技扶持政策、产业扶持政策、创业扶持政策、金融扶持政策、社保扶持政策。鼓励科研单位及企业与农业职业经理人合作完成项目。对于创办农业企业的农民、复转军人、返乡大学生等人才给予一定的创业补贴。强有力的扶持政策能够吸引更多乡村优秀人才助力农业农村发展,回乡创业和反哺家乡。
4 结语
农业职业经理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才与领军人物,必然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检验。在此进程中,提高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各方面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培育须结合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养现状,不断进行培养方法的探索与完善,以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加强队伍建设,为现代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策略的整合提供支持,为乡村振兴务实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