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阳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建议
2021-12-02陈生权张忠福
陈生权 张忠福
(1,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人民政府茜草街道办事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646000;2,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646000)
1 基本概况
泸州市江阳区位于泸州市中心城区,地处川渝滇黔结合部、长沱两江交汇处,幅员面积649 平方千米,辖6 个镇、9个街道,户籍人口68.7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 万人,是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全国平安创建先进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区。
2019 年全区有畜禽养殖场户520 个,其中规模养殖场26家,养殖专业户494 家,存栏生猪16 万头、牛0.3 万头、羊3万头、家禽218 万羽、兔14.8 万只,出栏生猪26 万头、肉用家禽287 万羽,全区规模养殖场产生粪污产生量14 万t,规模以下93 万t,粪污总量95 万t,粪污综合利用率75.5%,全区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配套率达到100%。
2 取得成绩
2.1 坚持科学规划,有序发展畜禽养殖
2.1.1 科学规划布局
江阳区测算出环境承载能力,并提出下一步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畜牧项目选址和新建、改扩建畜禽养殖场(小区)必须符合该《规划》。同时,江阳区相继制定和出台了《关于加快长江沱江沿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意见》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关于规范发展养殖业的意见》 《江阳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方案》 等文件和规定,切实促进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1.2 调整优化结构
江阳区以生猪发展为主,以丹林镇、通滩镇、江北镇等为重点区域,发展现代规模化生猪养殖,适度发展牛羊、林下鸡、稻田鸭等;以方山镇、江北镇、通滩镇、分水岭镇为重点,开展适度规模育肥牛羊场建设,通过因地制宜适应性发展,实现畜禽养殖特色化、名优化、差异化。
2.2 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采取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组织、家庭农场、养殖户合作等模式,引导养殖专业户、散户共建联建规模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粪污处理利用设施,持续提升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2)以现代农业示范县、生猪调出大县项目为抓手,大力推行“生态养殖+沼气工程+绿色种植”“林(草)+沼气工程+畜(禽)”、畜禽养殖废弃处理利用、异位发酵床等处理利用模式,加强沼气池、沼液配送等配套设施建设,做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同时,积极推进温氏采用的“公司+农户”寄养模式,使其粪污治理效率更高,更为科学合理,也更有利于实现畜禽养殖污染的监管。
2.3 加强信息化管理,完善监管体系
建立畜禽规模养殖场直联直报信息系统,采取和区环境保护局一起完成上传21 家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情况验收表,录入520 家养殖场基本信息和备案赋码工作。
2.4 出台政策资金,综合防治污染
以项目资金为抓手支持规模养殖场、第三方处理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完善补充粪污处理的各种设施设备,积极探索畜禽粪污治理模式,促进畜禽养殖场综合防治污染。根据农业农村部7 种畜禽粪污治理典型模式,江阳区在经过认真讨论和实地调研后,根据自身情况推荐了“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固体粪便堆肥利用、异位发酵床、污水肥料化利用”4 种模式,努力做到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
3 存在的问题
3.1 规模化养殖迅猛发展,粪污处理不到位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饲养、经营方式的转变,规模化养殖场迅猛发展,养殖业变成了一个独立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此时,所产生的粪污数量必然会明显增多,加之不能及时有效处理,会导致囤积,对环境造成污染。
3.2 畜禽粪污得不到充分利用
(1)养殖业逐渐向城镇、郊区转移,造成农业和畜牧业的脱节,导致种养殖业分离,养殖者不种地,畜禽粪污不能及时还田消纳。(2)种植、养殖规模不匹配。部分养殖场周边无农田配套,养殖场消畜禽纳粪污能力有限;部分养殖场规模较小,满足不了当地的用肥需求。再加上农业生产淡季时候粪污需要量小,导致粪污去向存在问题,液态粪污通过储存种养结合循环利用,全区有耕地面积446563 亩,有足够的消纳能力,但固态粪污随意丢弃,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3.3 历史原因造成养殖场场址与布局建设不合理
早期建造的养殖场无相关法律法规约束,未经科学规划、选址、建场,造成养殖场场址布局不合理,粪便处理设施设备不配套。
3.4 粪污处理、环境意识不强
许多养殖户粪污处理、环保意识不强,只管养殖效益,不管环保问题。粪污处理设施设备不愿意投入,造成粪便、污水到处排放,任其风吹日晒,遇到下雨天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严重影响环境。有些养殖户及时投入粪污处理设施设备,但因为运行成本比较高,不能正常运行。
3.5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存在的问题
粪污处理配套设施相对落后,只建设一些面积小的沼气池、堆粪场等处理设施,部分没有正常运行。处理方式不标准,导致粪污不能及时处理。
4 主要思路和建议
4.1 主要思路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生猪规模化养殖场为支持重点,以促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为基本要求,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方针,按照“整区推进、区域示范、种养结合、就近利用”的发展思路,改造提升传统养殖业,积极推广引导“种养结合,绿色发展”模式,使畜牧业与种植业协调绿色发展。重点解决生猪、家禽等畜禽品种粪污排放量与处理设施不配套的问题、规模养殖与种植业不匹配的问题、粪污收集及储运能力与农作物季节性施肥不对称的问题、养殖场粪污、沼液到种植基地的输送问题。
4.2 建议
(1)配套粪污处理的设施设备。以种养结合、绿色发展为路径,建设配套完善的养殖场粪污处理、运输等各种设备设施,打通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的各种通道,真正实现畜禽粪污就地就近消纳。(2)推荐粪污处理有效的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因场施策,推荐符合本地本场实际的粪污资源化治理模式。大型养殖场推荐采取粪污全收集还田利用、粪污专业化能源利用、污水达标排放等模式;中小养殖场推荐采用修建堆粪场、贮液池等发酵处理,就近就地利用;散养户采取粪污集中收集、集中处理,统一还田或生产有机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