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新教材,读好小古文
2021-12-02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实验小学陈明姬
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实验小学 陈明姬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文化底蕴古老而深厚,是白话文的语言基础。小学阶段统编版教材编排了16篇小古文,小古文虽然短小精悍,但也晦涩难懂,怎样学好小古文,对于师生都是挑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是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方式。小古文有凝练之美、意境之美,通过反复诵读,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和审美素养。
一、把握小古文的年段梯度
统编版教材编排方式上讲求循序渐进,同样是小古文,不同年级的课文,朗读目标要求是不同的。第二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所以教师要把握好年级特点进行教学。例如: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一课,它是统编版教材第一篇小古文,也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小古文。课后题目“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可以消除学生第一次接触小古文的陌生感和畏惧的心理。“注意词句间的停顿”是初次接触小古文的具体要求,初读小古文应放慢语速,读出情趣。在教这一课时,教师不妨听一听范读,让学生感受到小古文的音韵美,接着教师再一句一句地带读,学生展示读。最后,让学生自由地朗读,小组合作对读。不同层次的朗读训练,激发了学生诵读的热情,拉近了学生与文字之间的距离。
到了高年级,小古文篇幅明显增长,内容更深奥,语气助词也更多。第三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例如:五年级上册的《少年中国说》一课,本文感情充沛,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情怀,读来使人心潮澎湃,豪情万丈。课后题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如第三自然段“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这样的语句其内在的情感和意蕴是十分鲜明的,既歌颂了少年中国,又讴歌了中国少年。教师不能只停留在中年级小古文的教学要求,还要关注语气词“哉”的朗读指导,对“哉”进行感悟,“美哉”“壮哉”所呈现的是感叹的语气,这个句子要读得高亢,充满力量,目的就是更好地抒发情感。可见,教师要把握好小古文的年级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样学生的学习质量就可以螺旋式地提高。
二、抓住“三读”
(一)读通课文
文言文中存在着通假字、多音字和一些特殊的句型,这些都可能阻碍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以教学六年级上册的《伯牙鼓琴》为例。
1.读对
所谓“读对”,就是字音读准,不读破句。初读,摸爬滚打地试读,发现读不对的音,教师要及时纠正。遇到难读的句子让学生多读几遍,教师可相机范读。
教师可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字音,读通顺句子,难读的句子多朗读几遍。接着出示一句难读的句子“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句子的意思是“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据义定音,读准两个“为”字的读音,接着,学生反复朗读、揣摩,试着断句。根据课文注释断句,解决了学习的障碍点,学生在琅琅书声中,读出了古文特有的韵味。
2.读出节奏
文言文中出现最多的词是“之、乎、者、也”这四个字,这四个字是文言虚词,没有特别的意思,通常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伯牙鼓琴》中语气词“乎”四次出现,表示要停顿。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根据教师的朗读断句,画好节奏线。学生再读全文,读出节奏。朗读的难度一次比一次大,学生读出文言文的韵味,体会作者寓于其中的情意。朗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个别朗读,教师和学生配合朗读,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朗读,全班一起朗读等。
(二)读懂文言文中的“古密码”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催化剂”,小古文的学习更需要借助于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才能习得语言。小古文会出现通假字、实词和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古今异义等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这些知识点。小学阶段的小古文,课文旁边都有注释,学生可以通过注释的拐杖理解文章的意思,但有的字词没有注释,这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看插图、组词法、猜读法等为学生支起理解文本的支架。
1.古今义不同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着相同的起源和不同的发展,它们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区别。古今词义变化有三种,(1)语义扩大;(2)语义缩小;(3)语义转移。例如:“江”的古义为长江,现代文指一切河流;《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的“竞走取之”的“走”古义是“跑”的意思,属于词义转移;《杨氏之子》中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家禽”是属于词义缩小,文言文的意思是家中的鸟。
2.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有几个相互关联的意思,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有可能不同。例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中一词多义的学习,“诸”字两次出现,“之”在不同的地方出现代表不同的人、物、事。这篇小古文三次出现,意思有所不同。“诸”可以用“诸位”“诸多”,通过组词,这里的“诸”表示数量多的意思。第一处“之”,“诸儿竞走取之”,通过联系上下文,“之”这里指李子。“人问之”,通过上文,“为戎不动”可以看出,这个“之”指王戎。同样的道理“取之,信然”,这里的“之”还是指李子。疏通语句意思之后,再次练习朗读,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3.倒装句
文言文中有较难理解的倒装句,给学生的阅读带来困难,这种现象可以用以读代讲的方式来学习。以《司马光》一课为例,第一句“群儿戏于庭”,现代文的语序是“于庭,群儿戏”。这是一句倒装句,教学时,首先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让学生试着解释,当学生翻译“很多孩子游戏在庭院”时,他会觉得别扭,就把它倒过来翻译。六年级下册《学弈》中也有一句倒装句,“惟弈秋之为听”,这句话的正常语序是“惟听弈秋”,教学这里时可以和前面学过的知识对比,学生在读中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再告诉学生,这就是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倒装句。
三、读美课文
教小古文如果只停留在文字表面,学生可能会感到无趣。美读,就是根据文言文的内容,读出文言文情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让人感受到文言文的美。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通过“美读”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言文中,美美地诵读是目标,诵读是为了培养语感,而有感情地朗读离不开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真实感知。因此教师要搭建平台,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还是以《伯牙鼓琴》这课为例,语气词“乎”四次出现,文中2、3两句结构相同,复沓间节奏感分明,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是一篇适合美读的好文章。有位教师这样教学这个片段:
师引读:方鼓琴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出示(生接读):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师:这分明就是锺子期在赞美伯牙的远大志向和理想。
师引读: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出示(生接读):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这分明就是锺子期在赞美伯牙的宽广胸怀。同学们,像这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就叫——知音。
接着教师链接“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的故事,学生感受到伯牙难遇知音的痛苦,到遇到知音锺子期的欣喜。学生有了知音的情感铺垫,配上古乐,仿佛进入古代,边读边表演一下动作把这些人物形象和不同的场景表现出来。我们仿佛看到默契而又和谐的知音相会的画面,感受到高水流水遇知音的真挚情谊。
成功的诵读能把读者带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在朗朗上口的读书声中,增强了审美情趣,也促进了对文章的理解。
美读可以配上经典音乐。教材中所选的文章,以故事性的文章偏多,很适合学生来演读。在教学时,学生读懂故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将文本内容表现出来。例如:教《杨氏之子》,学生在学习课文后,选一生扮演孔君平,一生扮演杨氏子,配上一首古琴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把学生带入清纯清净的远古时代,去触摸当时的文字,走进人物内心,读出杨氏子的“甚聪慧”,读出两人对话中的幽默风趣。这便是文言文的魅力,学生喜欢,教师也陶醉其中。
总之,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诵读,“读”应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在诵读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良好的语感,使学生真正爱上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