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课文教学应“教之有道”
2021-12-02福建省龙岩市松涛第二小学张阿娟
福建省龙岩市松涛第二小学 张阿娟
作为“精读”到“课外阅读”的过渡性课型,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略读课文数量大幅度增加,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长期以来,略读课文的教学存在着以下三种现象:扶得多,放得少;品得多,悟得少;讲得多,学得少。这三种现象反映了教师教学时把略读课文等同于精读课文来教,精略不分,进而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反映在教育质量监测中,则表现为阅读能力有待提升。如何正确把握略读课文的教学尺度,充分发挥略读课文教学的功能?在此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教师角色应精准定位
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是什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阅读的指导者、引领者和点拨者,在课堂教学尤其是略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角色,不要代替学生阅读,不要代替学生发言,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教师这个角色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成为质疑问难的启发者,不愤不启
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为例,延安精神不管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和现在的小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关注诗眼“追寻”,针对诗中反复出现13次的“追寻”,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并提出核心问题“诗人追寻什么?”利用阅读提示展开自主阅读。
(二)成为讨论交流的倾听者,不偏不倚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则是课堂的组织者,要努力营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场景,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例如:在解决“诗人追寻什么”这个核心问题时,引导学生结合搜集到的资料,从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四个有代表性的地方了解延安的故事,就故事背后的秘密展开讨论,深入领会“延安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思维与思维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三)成为精彩生成的发现者,不急不躁
教师在思考、批注、交流、分享等环节中要学会静悄悄等待,发现学生思维的亮点,善于捕捉生成性的教学资源,翻转课堂。
二、语文要素应精准落实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里,每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语文要素,解决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是单元教学的抓手。其中,四年级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与前面几篇课文不同,是一首诗歌,没有明显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教学时运用各种资料,以“走进延安故事”为切入点,关注诗歌隐藏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化解难点。
(一)借助视频资料,想象延河难忘的岁月
战时的延安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呢?借助纪录片《延安时代》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跨越时空,直观感受延安时期的历史背景,拉近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的距离。
(二)借助文字资料,追寻枣园忙碌的身影
延安时期,领导人如何操劳国事?借助延安博物馆的资料,从资料中提取一个个领导人做的事,如毛主席等领导人为24位60岁以上的老人祝寿,周总理参加纺织比赛等,通过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伟人的形象就鲜明生动,跃然纸上了。
(三)借助图片资料,再现南泥湾奋斗的场景
南泥湾的变化运用图片资料效果最直观,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从图片背后的故事读懂延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借助音像资料,聆听杨家岭坚定的声音
从保存的音像资料中提取毛主席对文艺工作者的指导意见,从延安时期涌现的优秀作品感受作者追寻杨家岭会场的目的。
借助资料读懂诗歌。本课教学中教师着力落实阅读提示,从不同角度充分运用了历史资料,走进历史背景,追寻着诗人的脚步,从不同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读懂“延安精神”,精准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三、目标明确应精准推进
温儒敏教授在《关于阅读的建议》中说过:“精读课精细的目的是以教材为例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略读课的意义在于举一反三,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略读课主要是学生自己阅读,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方法,拿来实践、尝试、体会。略读课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取信息,尤为重要的是要迁移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从而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课标》对略读课文的评价重在考查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但并不意味着走马观花,敷衍了事。略读课文的教学并不排斥精读,正是由于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环节,略读课文教学目标才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因此,依然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重点段落,当扶则扶,当放则放,扶得到位,放得洒脱。
(一)利用提示,通读
好文章是“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的。唐代诗人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论述:任何一篇好文章绝不是字词句段的拼盘,可以随意拆散组合。所以,略读课的教学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必不可少。如五年级上册第24课《月迹》阅读提示:说说月亮的足迹。学生找到地点就能找到月亮的足迹,提炼后从“帘上月”“院中月”“沙滩月”“眼中月”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方为读通了全文。
(二)围绕要素,素读
专门从事右脑开发的日本专家七田真在《超右脑照相记忆法》的第五章里这样解读:“‘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作为本单元的略读课文,经继续落实语文要素,但又要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一篇文章里可实践的内容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很多,有内容上的,有表达上的,有结构上的,情感上的。所以,教学时结合阅读提示,围绕要点,让学生静思默想充分地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阅读批判等环节让学生读出色、读出味、读出情,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三)积累语言,延读
成功的阅读教学一定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是精读到课外阅读的过渡。在《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教学中抓住诗中延安特有的事物,借助各种资料了解了延安时期的故事,读懂了诗人追寻的“延安精神”。课后,以看一部电影《延河战火》,读一首诗歌《回延安》,唱一支歌曲《南泥湾》的方式继续追寻“延安精神”,从新中国七十年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品味新时代延安精神更丰富的内涵,把“延安精神”融入学习、生活中。这样的教学引领着让学生把书读薄,把书读深,把书读透。
四、阅读方法应精准迁移
互联网每一分钟都会产生大量的新数据。据统计,Facebook用户每天共享的东西超过40亿条,Twitter每天处理的推特数量超过3.4亿。面对铺天盖地的各种网络信息、媒体新闻,只有略读是迅速、便捷、大量获取信息的途径,在了解信息的过程中,它比精读的应用更广泛、更直接、更高效。《课标》提出: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所以,要重视略读课文的教学,不要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如阅读策略的迁移、表达方法的迁移、处理信息能力的迁移等。
总之,略读课文,略的是教,教要教在在点子上;不略的是学,学在提升能力上。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略读课文占的比重加大,教师要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如默读、猜读、跳读、浏览、思辨阅读、批判阅读等,更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从一篇到多篇,从多篇到读整本的书等,略读课文的教学略出策略、略出精彩、略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