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不返贫长效机制构建对策
——以西宁市湟中区为例

2021-12-02徐倩倩赵海青

乡村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西宁市农户攻坚

徐倩倩 赵海青

(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2001年,我国将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定为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区域。经过近20年的努力,2019年西宁市湟中区顺利脱贫出列。作为国家西部地区贫困县,湟中区有效解决了脱贫工作中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也结合当地特点开展了一些针对性的工作。其工作重点及取得的成效具备一定的典型意义,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西宁市湟中区脱贫政策成效

1.1 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责任体系不断完善

自2016年以来,西宁市湟中区着力打造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层层联动,责任到人。湟中区制定了扶贫干部激励机制,激发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进一步压紧靠实工作。为了顺利实施一整套制度,湟中区采取了严密的监管措施,完善了通畅的保障机制。

1.2 特色产业更加突出,东西协作更加紧密

一是凭借西纳川地区重藏药材种植较成熟的优势,走出了一条“农户+基地+园区”的发展模式。二是以乡村旅游为载体,开创了一条“支部+农户”“企业+农户”的旅游产业脱贫新路径。三是内引外联、结对搭桥,凝聚了脱贫攻坚强大合力。西宁市湟中区与东西部建立起了扶贫协作精准对接机制,多次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进行深层次互访交流。

1.3 内生动力得到激发,精神脱贫得以推动

一是深化了精神脱贫理念。西宁市湟中区引起一股“扶勤不扶懒、扶干不扶看”的风向,使广大群众自觉形成“勤劳致富奔小康”的行动。二是实现了教育资助全覆盖,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05%。三是加强了相关技能培训,使贫困户掌握了一技之长。

1.4 长效机制基本建立,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是进一步加强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政策和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落实了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和各项扶贫帮扶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低保制度的“兜底”作用。二是有序衔接了乡村振兴战略。西宁市湟中区聚焦出行更便利、环境更优美、生活更富裕的发展方向,有效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的开展。

2 西宁市湟中区脱贫不返贫长效机制构建对策

脱贫攻坚“四个不摘”,即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不仅仅是为了“承前”,更应注重“启后”,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逐步实现乡村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为此,应积极研究建立标本兼治的机制,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机制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

2.1 政治层面

2.1.1 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西宁市湟中区医疗水平较低,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较多。湟中区贫困村比较偏僻,群众居住分散,自然条件差,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和居住条件差等问题仍比较突出。针对此,一方面政府应建立比较完善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或体系,如建立健全的医疗救助体系、对贫困地区儿童托养照料给予补贴、大幅度提升农村养老金水平等;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城乡生态环境建设。

2.1.2 建立防止返贫的预警机制。无论是低收入边缘户还是不稳定脱贫户,致贫返贫发生都存在不确定性,这就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防贫预警机制。一是根据扶贫信息系统,在建档立卡的基础上成立返贫舆情监测中心。二是建立自下而上的信息传导渠道,通过建立电话、网络平台,通畅信息收集、整理、反馈渠道。三是与气象管理部门、农业部门等有关部门合作,加强对气象、自然等灾害的预警。四是根据之前的致贫原因,关注监测脱贫家庭的发展[1]。

2.2 经济层面

2.2.1 构建产业发展多元带动机制。产业发展是经济繁荣的基础,产业扶贫是扶贫攻坚的核心。西宁市湟中区虽形成了一些特色产业,走上了产业发展道路。但由于这些特色产业发展处于初步摸索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可以通过政策激励走出一条多元主体带动的产业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内生发展动力与外部驱动力的有机结合。此举不仅可以让更多的农户有效参与产业发展并分享产业发展成果,而且能使产业扶贫更具稳定性和持续性,使农户持续增收的能力不断增强。

2.2.2 创新资金投入方式。西宁市湟中区存在农村基础条件和资源条件较差,基础设施建设点多线长面广,任务重、成本高,资金投入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等问题。因此,要继续保持并适度增加扶贫资金投入额度,增强金融扶贫支持,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产业脱贫[2]。对于社会资本参与产业扶贫,政府应按一定比例进行资金配套。鼓励当地民营企业依据当地实情展开村企共建,并以农业产业项目为平台,将资产收益落实到每个贫困农户,从而实现长效扶贫。

2.3 文化层面

2.3.1 改变贫困文化,激发内生动力。西宁市湟中区农村留守的多为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这些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返贫问题的出现。针对此,要想方设法充分调动群众自主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引导其树立脱贫致富的主体意识,激发其脱贫致富的干劲和决心,并在政府的帮扶下,靠自己的努力改变贫困落后的命运[3]。

2.3.2 完善教育事业。西宁市湟中区人均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进一步加剧了贫困人口散杂居地区的边远性。人力资本是国家摆脱贫穷、走向富裕的重要资源,也是家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4]。因此,要重视发展贫困偏远地区的教育,加大教育资源、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要采取措施减轻贫困家庭子女上学的负担,适当提高农村贫困学生上学的生活补贴标准;要采取措施鼓励农村贫困子女积极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积极推行“院校+企业+贫困学生”的教育帮扶模式[5]。

2.3.3 营造良好村风、民风和家风。组织驻村干部或第一书记定期走访农户,深入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并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在制定针对农户的政策时,多征求驻村干部或党支部书记的意见。涉及农户的重大事项,应召集农户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后再推进[4]。要发挥基层党团组织的作用,树立良好村风、民风的家风,组织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传递社会正能量。同时,加强法制教育,构建和谐社会,营造睦邻氛围。

3 结语

西宁市湟中区脱贫不返贫长效机制的构建,既立足区域实际情况,又考虑西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普遍问题。一方面,在充分认识湟中区现有扶贫成效和资源承载力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探索湟中区的特色资源,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和生态经济;另一方面,落实好辅助机制,保障区域特色产业发挥持续增收作用,对我国中西部其他贫困地区脱贫后不返贫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启示。

猜你喜欢

西宁市农户攻坚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关公
藏瓷王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青海:熊猫戏初雪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