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路径研究
——以马山县为例

2021-12-02苏继松蓝丽珍

乡村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石漠化贫困村贫困地区

苏继松蓝丽珍

(1.马山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广西 马山 530600;2.马山县民族中学,广西 马山 530600)

1 马山县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现状

1.1 自然环境恶劣,自然资源匮乏

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深度贫困地区地处喀斯特地貌山区,自然环境恶劣,石漠化严重,自然资源缺乏,特别是人类基本生存所需的水和耕地资源匮乏[1]。当地14个深度贫困村人均耕地较多的是加方乡民治村,人均0.073 hm2;较少的是加方乡忠党村,人均0.039 hm2。深度贫困村季节性缺水现象严重,所有群众都是靠天吃饭,导致马山县脱贫工作难度加大。

1.2 基础设施薄弱,思想文化落后

由于历史发展等方面的原因,许多深度贫困村基础设施薄弱,道路、通信等相对落后,而且深度贫困村居民长期处于闭塞的环境中,思想观念落后,同外界脱节,导致当地经济发展举步维艰。加之深度贫困村群众受教育程度较低,陈规陋习得不到改变,从而形成了特有的贫困地区的贫困亚文化现象,严重弱化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勇气和决心,致使贫困群众丧失脱贫攻坚斗志。

1.3 产业发展碎片化,抵抗风险难度大

2015年年底,全国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之后,在第一书记和后援单位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国家政策扶持下,马山县掀起脱贫攻坚新高潮。通过几年的努力,许多贫困村和贫困户脱掉贫困帽子,走上富裕之路。马山县14个深度贫困村由贫困村第一书记引导村民成立合作社,并利用国家拨付的扶贫资金进行合作社建设,增加村集体经济效益和贫困户收入。然而,马山县合作社数量少且规模小,经济效益低下,带动贫困户致富能力较弱,难于抵抗市场风险。

1.4 主观脱贫意识差,思想观念陈旧

一些贫困群众安于现状,思想观念陈旧,主观脱贫意识差。尤其是马山县14个深度贫困村,出现了“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的扶贫现象,贫困群众脱贫内动力不足,严重影响脱贫进度。

2 马山县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路径

2.1 强化片区规划,做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

首先,马山县深度贫困村集中于马山县东部石漠化地区,隶属加方乡、里当瑶族乡、古寨瑶族乡、金钗镇4个乡镇14个行政村,行政区域上交错相通,基本上是“九分石头一分地”的大石山区,存在“一方水土较难养活一方人”的状况。因此,马山县人民政府应发挥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施区域联片扶贫开发,把里当瑶族乡、加方乡、古寨瑶族乡、古零镇部分地区、白山镇部分地区、百龙滩镇部分地区规划为马山县石漠化公园,实现石漠化地区发展一体化。其次,结合扶贫攻坚移民搬迁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在公路沿线选择居民安置区,把深山中的居民统一集中就近安置,同时对安置搬迁户土地进行有偿流转,由引进公司依托良好的生态和资源优势,对石漠化公园进行规划和投资经营,把休闲农业作为拓展现代农业功能、增加农业效益、促进深度贫困村贫困群众增收的新途径。最后,按照“高标准开发旅游资源,规划建设一批高档旅游项目,提升旅游业层次”的工作思路,把脱贫攻坚工作与建设“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结合起来,着力以弄拉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地区4个乡镇39个行政村同步发展。同时,借助并发挥中国—东盟山地马拉松系列赛、中国—东盟体育旅游大会、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中国黑山羊之乡文化旅游美食节等活动平台效应,树立马山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把“黑山羊”“里当香鸡”“三声部民歌”“壮族会鼓”和“扁担舞”等马山特色品牌落地在相应移民安置区,让安置点变成旅游卖点,实现贫困地区农民增收[2]。

2.2 利用政策扶持,精准发力建设深度贫困片区

马山县深度贫困地区生存条件比较恶劣,地理位置偏远,石多土少,资源贫乏,自然灾害频发,要想解决这些地区的贫困问题,就要着力健全公共服务、建设基础设施、发展产业[1]。首先,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马山县东部地区公路沿线进行小城镇建设,或者做大现有的中心乡镇,将贫困群众搬迁出来,谋划建设为马山石漠化公园片区,让农民享受乡村振兴发展红利[3]。其次,利用民族政策与脱贫政策,把壮族及瑶族文化传承与脱贫结合起来,利用民族政策扶持资金建设民族传承基地,让民族地区贫困群众享受民族政策的福祉。再次,利用国家东西部粤桂扶贫资金支持,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例如,可发挥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政府的“红娘”作用,把电白区企业引入贫困地区开工厂办企业,把劳动密集型企业安置在移民区安置点,让贫困人口就业受益,消除搬迁人口的后顾之忧。最后,聚集全县力量,向深度贫困地区发力。积极发动党员干部对深度贫困村进行帮扶,对居住在深山地区的群众要动员搬迁至公路沿线居住,对因病致贫群众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全面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2.3 发展壮大合作社,提高贫困群众家庭收入

为确保2020年马山县贫困村顺利脱贫,马山县人民政府先后给14个深度贫困村各200万元作为发展资金(其中龙岗村250万元)。14个深度贫困村已利用这些启动资金培育和发展经济组织,现有合作社39家,改变马山县深度贫困村没有合作社的历史。但是,这些合作社发展质量不佳。马山县人民政府引入规模企业助力合作社发展,对相同经营方式的合作社进行统一规划,按资金入股和群众参与生产劳动,采取按股担责和比例分红方式进行经营。政府对参与合作社的贫困户按扶贫政策给予奖补,同时给予企业相应的奖励,鼓励企业多吸收贫困户参与生产,带动企业、贫困户双赢发展。马山县人民政府引进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并由企业统一规划、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农副产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农批对接”“农超对接”等新型营销和流通模式,提高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比例。通过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抱团“取暖”,实现互利共赢,既能不断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又提高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贫困群众家庭经济收入。

2.4 移风易俗,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习近平在《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首先要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你不愿意‘飞’,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着力破除地方影响经济发展的陈规陋习,着力破除群众“等靠要”思想观念。为了破除旧观念、旧思想,应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开展扶贫文艺下乡活动。通过送文艺下乡,活跃群众向上向善的精神文化生活,对贫困乡村的群众树信心、鼓干劲,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二是丰富传统节庆活动。在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体育竞技和民俗文化活动,增进村民情感交流,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时代气息,推动移风易俗和经济发展。三是做好文化宣传长廊“驻点”。在各深度贫困村公共场所设置文化宣传栏,让惠民政策、励志脱贫致富口号、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等走近群众身边,营造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浓厚氛围。四是扶贫与扶智齐头并进。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同时依托职教中心、农技院校等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同时村集体成立劳务输出合作社,积极对接企业用工需求,着力打造一支带得出、干得好、富得起的劳动力大军,完成传帮带职能,提高现有贫困群众劳动技能,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途径。五是加强对村委会的监督和执纪问责。村委会出台村风民俗活动制度,整顿村民的陈规陋习,要求婚丧事从简,并成立村委民风民俗帮工工作队,有偿帮助村民开展各种民俗活动。对于拒不实行制度的群众,要加强批评教育;对于整顿旧观念、旧习俗不力的村“两委”,要按照“不换思路就换人”的要求进行整顿。通过上述措施,解放贫困地区群众思想,凝心聚力,汇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全面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实现“双百年”奋斗目标。

猜你喜欢

石漠化贫困村贫困地区
湘西岩溶区石漠化空间动态研究
——以凤凰县为例
石漠化信息提取与时空演变分析
——以贵州威宁县为例
滇东北岩溶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分析
比亚迪集团扶贫
贫困村变身“客栈村”——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的脱贫印记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西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桂林举办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脱贫攻坚拉响新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