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论述
2021-12-02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两水中心小学刘凤花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两水中心小学 刘凤花
为完成教育目标,教师应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消除心理问题等不良因素对学习的影响。现阶段小学班级中,普遍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应提高对这部分学生的重视程度,发掘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使学生以一个健康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并深入研究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因素,达到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整体把握,提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效率。
一、农村地区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心智成熟度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但同时小学生也经常接触到与自身年龄不相符的事物,导致很多孩子产生虚荣心,特别在意同学、邻居、朋友或者教师对自己的评价,他们随时随地想要表现自己,特别是在人多的时候,总是想让别人夸赞自己,当别人没有注意到自己或者批评自己的时候,就会很失落,甚至有些小学生会惧怕这种情形,而对这类事情产生抗拒心理。这些都是小学生心智不成熟的表现。
(二)信息分辨能力差
当今社会充斥着各种文化信息,有好有坏,农村地区由于环境较为闭塞,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不足,所以导致小学生的分辨能力较差,不能有效抵制不良信息。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鉴别能力,认为能让自己开心的事物就是好的,所以经常会出现效仿不良行为的情况。例如,盲目地追星,或模仿动画片中的人物行为,精力分散,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在这个信息复杂的社会中,为保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需充分提升心理问题识别与干预能力,为小学生打造健康的学习环境。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
(一)科学制定学习目标,提供心理辅导
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姆曾说过,学生成功地学习一门学科与学习目标的制定有较高的相关性。那些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学得更好、更快。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需在事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如果农村地区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目标性,就会导致学生出现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由于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长时间就会导致学生出现自闭心理,被其他学生疏远,陷入恶性循环。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发挥出心理问题干预作用,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开导,看似不起眼的一句话,会在学生的内心中产生较大波动。农村地区小学教师在学生的眼里极具权威性,对教师说的话也是言听计从,所以为了不使学生产生失落、自闭等心理问题,教师需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二)推进学科融合
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小学教学中体现出学科融合的重要性。其基本内涵是打破学科之间的边界,为各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增加知识的融合度,使小学教学向多元化发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现阶段小学中,部分学生存在偏科的情况,某个学科的成绩得不到提高,就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情况,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最终导致整体学习成绩的下降。对此,教师应关注各科学习困难的学生,发挥出自身心理问题识别与干预的作用,利用课间或周末的时间对其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自然就会形成乐观的性格,对其心理问题的解决有很大帮助。
其次,农村地区小学生由于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慢,学习上花费的时间也更多,因此对困难学科的学习效率会大大降低,甚至对该学科失去学习兴趣,对学习产生抗拒心理。这种心理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需巧妙地开展学科融合,帮助学生实现均衡发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上,让学生选择问题进行回答,并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探讨,教师辅以重点讲解和分析,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思想的教育,帮助农村地区小学生从小养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学习思维。在这个过程中,问题的解决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做不仅能丰富小学生的学习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小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杜绝心理问题的出现。
(三)关注学生心理变化,为学生排忧解难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承受一定的身心压力。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学生的身心变化。在社会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当下,很多学生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及时进行疏导。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谈心交流,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心理暗示,从而树立对学习信心,以良好的心态学习。
例如,在农村教育中,学校党支部可以开展与部分学生“结对子”活动,也就是每名党员教师都与一名学生结成帮扶对子,不仅解决知识上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这一帮扶效果非常好。许多教师深知学习或者家庭环境给学生带来的压力,也明白学生是具有自主意识的人。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教师心理辅导者这一角色,倾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前进路上的向导。除了发挥本校教师的作用之外,还不定时开展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学校也开设有心理咨询室,满足学生的心理咨询需求。
(四)开展平等沟通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技术的顶峰——即师生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可以看出学生之间的沟通对教学效果存在重要的影响,因此,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切实贯彻以学生为主导的教育思想,不断提高心理问题识别与干预能力,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沟通平台。现阶段农村地区小学生对教师心存敬畏,害怕被教师批评,难于谈心交流。对此,教师应与学生形成好朋友的关系,多给予学生尊重与肯定,引导小学生诉出心中的困惑和问题,拉近师生距离,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掌握学生心理问题识别与干预技能意义重大,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研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为小学生科学制定学习目标,并推进学科融合,开展平等沟通,提供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在保证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提高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