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农业经济转型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
2021-12-02李翠丽
李翠丽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农业农村局,山东 莘县 2524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针对“三农”问题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从产业、文化、组织、生态与人才5个层面出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布局指明了方向。在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路线的制定过程中,相关农业管理部门应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生产效能、产业结构、科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单位政策指导、组织规划的职能,统筹全局,结合经济形势的动态变化与内部改革需求,正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风险与机遇。
1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行对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作用
1.1 促进了农业生产效能的整体提升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生产资源进行科学调配,可以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贯彻落实可持续生产目标的同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升农民综合收入,对现代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来看,由于人口基数大、机械化生产水平不均衡、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使得省内现代化农业经济体系的建设目标难以达成。针对“三农”问题,需要政府加强政策引导与扶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现代农业改革工作提供了基本的指导依据,通过乡村精准帮扶、产业结构调整、技术与政策的针对性支持等,将城市与乡村的发展统筹结合起来,集中了山东省城乡现代化建设的资源,实现了优势互补的目标。与此同时,山东省立足省内农业产业布局特点,基于产业联合发展、农业生产产业链建设的原则,丰富了农产品开发形式,对于农业生产经济效能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1.2 指明了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的方向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一方面互联网平台应用形式的多元化发展与物流网络建设的不断完善,促进了电商贸易市场的繁荣发展,对山东省原有的农业生产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农产品需求的不断转变,农业市场发展形势也不断转变为农业生产市场化、规模化发展注入了动力。山东省将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需要全面认识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影响,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深化调整,对生产资源、渠道、技术等进行深度整合,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动态变化带来的风险。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村能够打破传统的单一化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三产融合的经济发展目标,针对性地提高农民经济效益创造能力,拓宽农业创收的渠道[1]。与此同时,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后,实现农民群体幸福感的目标,由“生活宽裕”逐步过渡到“生活富裕”层面。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应兼顾物质与精神领域,加强生活环境、交通设施、人居空间方面的优化建设,推进生态宜居乡村生产生活格局的形成。
1.3 平衡城乡发展,加快了先进生产模式的推广速率
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实的进程中,山东省农业产业经营模式等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传统农业经济体系的建设思想也随之转变,从原有的单一化产业生产模式逐步转变为多元化、高效化、立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在农业生产方面,各地方政府部门加大了在农业设备、水利工程等方面的财政扶持力度,推进了智能化、自动化农业机械的引入与应用,逐步实现了农民整体增收的目标。同时,通过新工艺、技术、生产模式的推广,为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转型奠定了基础[2]。除此之外,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还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目标的落实,在更加健全的法律制度与保障体系支持下,对乡村特色资源的开发更深入。例如,第十届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瓜菜菌博览会的举办,将智慧农业生产模式与乡村特色农业资源融合起来,推进了莘县蔬菜种植产业向着数字化、智慧化方向发展,并逐步加快了农产品供销一体化产业链的建设,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宽了蔬菜销售渠道,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实践成果。
2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行下对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带来的挑战
2.1 基础生产设施的建设投入相对较低
当前阶段,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多元化生产与经营格局逐步形成,但由于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处于粗放式管理模式下,在基础生产设施建设方面,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受产业分布、工程成本、技术推广机制等方面的制约,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高,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格局,成为制约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的重要问题。在地方农业生产资源的整合方面,针对原有农业生产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山东省为了提升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科技装备条件,提出布局山东省现代农业实验室、高新技术示范区、盐碱地观测试验站等工程,逐步增强了技术攻关的难度,为农业强省战略的落实提供了助力。
2.2 产业结构整体布局不合理
农业生产个人、企业与相关经济组织,在规划农业生产方向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山东省农业生产地区的环境条件、生产技术水平等,确定具体的农产品种植类型,以保证农业整体生产效益。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出口额、加工总产值方面长期居于我国前列,但在生产经营管理方面,部分种植养殖户缺乏创新意识,单一化的产业布局导致农业产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普遍较低。与此同时,山东省在农产品生产与销售方面,以原材料或粗加工的形式向市场供应,其附加值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生产与经营的效益回报率。目前,山东省大规模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数量相对较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机制不健全,产业结构整体布局不合理,不仅不利于农业生产资源的多元化开发与利用模式的推广,同时降低了农民群体种植的积极性。
2.3 农民群体的思想认识与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根据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实践调查结果,山东省部分偏远乡村农民思想认识与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缺乏专业人才的支持,成为阻碍现代农经创新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出现该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农村群体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不能全面认识到先进设备操作、生产技术应用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经营相关专业人才在就业选择上更倾向于经济发达的地区,偏远农村地区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技术、管理领域的专精人才较为稀缺,先进生产理念与技术的普及率不高。与此同时,农民群体对于农业信息化体系的建设意识薄弱,农业相关生产与经营合作范围有限,部分地方农业信息服务部门在经济发展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与整合方面水平较低,信息公示不及时,综合分析能力弱,服务平台建设不合理,很难满足区域化农经产业的发展需求,限制了山东省农业产业的转型发展。
3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山东省农经体系优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3.1 优化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合理发展现代农业体系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对山东省乡村经济产业布局进行调整时,应突破传统农经体系与生产模式的局限性,促进经济体系建设产业化、规模化、多元化发展。
3.1.1 整合乡村资源,发挥集群效应。在落实现代化农业发展目标时,山东省各级政府部门应立足实际,集中力量整合特色建设资源,充分发挥山东省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的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布局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种植、养殖、加工等相关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例如,山东省在推进多元化农业生产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加强龙头企业、产业园、合作社等多样化经营模式的政策扶持,加快了农业结构优化转型的步伐。同时,以农民增收为产业振兴目标,整合乡村资源,推动集成化、规模化生产模式的普及,更全面地发挥集群效应,为山东省现代农经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供了保障。根据省内当前农产品生产与经营,制定全产业链建设规划,逐步打造起产业强镇、产业园、加工强县等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引导加工企业向中心镇、专业村聚集。
3.1.2 基于产业融合发展角度,推动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的构建。近几年,山东省围绕农民增收、乡村文明建设、绿色农业体系构建等目标,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推广等举措,强化了产业融合项目的建设,农业生产、经营上下游链条被打通。在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现代农业经济体系时,需要相关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做好战略统筹与资源调配工作。一方面,经济管理相关部门应从顶层设计层面出发,做好新兴业态打造、多元主体培育、利益联结形式创新、农业适度规模与多种经营模式配套建设等工作[3];另一方面,在乡村振兴规划引领与科技创新支撑下,对乡村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的提升路径进行深入探析,针对“三农”发展形势建立长效纠纷解决机制,推动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的高效、科学构建。
3.2 围绕生态农业实际生产需求,做好基础农业生产设施建设
政府相关单位应围绕新农村经济体系建设需求,加大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基础农业设施等项目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在建设乡村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时,应重视市场调研工作,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找准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市场定位,强化与企业间的联系,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品牌,构建上下游有效连通的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与销售链条,为农业经济市场化、集约化发展提供助力;另一方面,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结合地方农业生产实际,加强资金、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2019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产业[4]。在实际的农业工程建设过程中,管理部门应围绕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特点,逐步改善生产条件,推进智能节水灌溉工程、清洁生产工程与生态旅游景观工程等方面的有序建设,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此外,还应提高省内绿色农业体系的建设投入,实施“三品一标”策略,重点增强引黄灌区节水工程的财政支持,同时,推进酸化、盐碱化等区域的土壤改善工程建设,严格禁止秸秆焚烧,规范化肥、农药的使用,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发展战略。
3.3 加强乡村振兴政策宣传,提高农民群体综合素质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广泛实施,地方政府积极响应政策号召,逐步加强对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与推广,深化对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的认识,同时,针对专业人才缺失、农民群体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结合地方农经产业发展需求,出台相关的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山东省委、省政府和农业农村部全面研判了省内农业经济的发展特点,并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围绕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目标,构建了协同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了山东省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进程。一方面,政府部门为了帮助农民群体切实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经营模式、机械设备操作技巧等相关知识,应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通过组织技术宣传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电台广播、安排农民代表现场参观、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与视频等多样化的方式,针对性地提高农民群体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制定灵活性、合理性的人才引进政策,顺应去城市化的浪潮,积极鼓励青年群体回村创业,吸引更多的技术、经管类人才支持地方农业建设,加强先进生产与经营模式的推广,引导并培育出新型农民队伍,为地方农业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3.4 改善乡村金融产业发展环境,拓宽经济建设融资渠道
经济发展迈入转型的关键时期,电商产业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平台、现代物流体系的支持下迈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农业产业与金融产业的多方面融合,也对原有的金融服务与保障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进一步优化乡村金融产业发展环境,政府部门应合理实行惠农政策,积极拓宽农业产业建设的融资渠道,规范金融借贷管理流程,鼓励商业银行提升的支农投入,为“三农”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为农业生产与经营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更便利、可靠的信贷服务[5]。与此同时,在农业保险管理与保障体系的建设方面,政府应通过多渠道、大范围宣传手段,利用多媒体平台、普及知识讲座等形式,提升农民群体的参保意识,拓展农业保险的覆盖面。此外,应加强对山东省集体经营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科学运用土地流转制度、经济合作组织与商业金融机构等,盘活农村地区存量用地,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快速、有序发展,深化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通过建立乡村振兴发展基金、惠农政策扶持、规范农业经合组织运营等形式,提高农业经济建设资源的利用质效。
4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行的背景下,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着更多样化、复杂性的机遇与挑战。对此,相关政府单位应在全面、深入分析山东省农业产业布局、建设规划、发展资源的基础上,把握农业经济转型机遇,正确应对改革风险,积极探索现代乡村经济体系的建设路线,通过加强产业融合、改善金融生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对策,为山东省农业经济多元化、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