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探究式﹂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构建
2021-12-02江苏省滨海县坎北街道中心小学刘丽芹
江苏省滨海县坎北街道中心小学 刘丽芹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无疑是最有挑战性、最具有难度的一门学科。数学的学习是为了构建学生的数学思维,搭建学生大脑中的基础数学框架。从目前来看,数学课堂上依旧是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学,学生处在被动位置上接受数学教育。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致力于学生数学思维的构建,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自主学习数学。近年来,“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逐渐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用起来。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高效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方转变为主动方,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思考。本文主要论述“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具体策略。
一、结合生活实例,开展互动式教学
数学知识是富有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独立梳理思路、创建数学逻辑是有较大难度的,教师枯燥地讲解数学知识会让学生感到乏味。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步伐,自然也就无法实现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沟通,教师也无从得知学生的理解情况。根据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适当地结合起来开展教学。学生日常接触的事物都可以作为良好的素材引入课堂,帮助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垂直和平行的事物作为实例,例如,旗杆与地面的关系即为垂直,斑马线之间的关系即为平行。接着,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思考并进行举例,在举例和思考的过程中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让学生能够利用生活实例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利用数学模型,活跃学生思维
数学模型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独立动手和思考的欲望。相比较于书本上数学概念的定义和性质,学生更容易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思考和理解。数学模型的作用是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复杂的数学逻辑简单化,直观、实际的数学模型可以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后得出相应的结论,而动手动脑的过程、及时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分享问题和经验的过程,就是课堂互动的过程。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轴对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轴对称模型让学生亲自操作,学生利用实物来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并且通过模型找出对称轴,实现师生互动。又如,在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七巧板让学生自主拼接多边形,比如,梯形可以由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拼接而成,根据拼接的方式来理解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通过实践和讨论实现自主学习。
三、开展小组讨论,实现互动探究
在互动探究式的教学中,小组讨论式学习也是有效的互动方式之一。教师将学生按照数学学习水平进行合理分组后,将某一数学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在思考和表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活跃自己的思维、发表自己的疑问,并且可以及时汲取他人的优质想法,取长补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在小组讨论之后,再与老师、同学展开互动,教师对学生的思考结论进行评价,及时更正不正确的结论,并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
例如,在《千克与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发现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关系,并且适当地延伸到“升与毫升”“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换算,让学生进行统一的归纳总结,发现不同类别换算关系的共性与个性。总结结束后,各组派代表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最终结论。分组讨论有益于学生集思广益、充分互动,并且可以让小组中数学水平较高的学生及时帮助那些数学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实现共同进步。
四、将情景表演引入课堂,活跃课堂互动氛围
模拟情景表演这种方式一般会应用到一些需要细致理解且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点的学习中。在这种学习中,教师不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大胆尝试、分角色扮演,在扮演的过程中模拟生活,学习知识,加深记忆。如此一来,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者,都会对此知识点形成深刻记忆,在活跃的课堂气氛和积极的互动环节中,让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思考。
例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人民币模型来模拟日常购买、付钱及找零的情境,让学生以清晰的思维来模拟情境、学习知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控制好模拟情境的占比时间,达到教学目的即可,不要浪费过多的教学时间,及时收尾进行总结归纳。
五、创新互动探究模式,突出课堂主体
互动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互动过程中更加深入透彻地掌握知识内容,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等综合品质。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互动探究教学的效果,会由教师来制定互动的内容、方式以及主题,然后为学生做好学习计划,再让学生按计划完成。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虽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是也局限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也不符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教师可以在互动探究教学中进行创新,让学生参与互动教学的创建当中,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例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用列表、画图、列式等方式来整合题目信息,学会运用条件分析题目中的内容和关系,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决定互动探究的基础目标和基本模式,自行寻找小组成员,提出自己小组的优势来邀请同学参加,其次,再由学生在小组内研究探讨用何种方式进行学习实践,制订相应的实践计划,最后进行实践总结,分析实践过程,发掘实践中的错误、困难和优势。这样的教学方式基本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可以充分调动自身的创新思维、探究意识,进而形成全面的思维模式,从基础到实践都有了亲身参与的体验感,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
六、创设良好的互动氛围,带动学生探究热情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互动探究教学的主要角色是教师与学生,而基础的互动方式则为教师问学生答,让学生在提问中进行思考,进而完成探究互动式教学的基本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首先,教师所问的问题虽然都是以课程教材为基础,但是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其次,由于教师与学生地位的差异和年龄的不同,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定的畏惧感,在互动中不能积极参与、踊跃表达,导致在互动探究教学中部分学生踊跃参加,部分学生犹豫参加,部分学生不愿参加,最终形成两极分化的不良局面,学生的探究热情逐步消失。
为了能够在互动探究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首先要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在轻松愉快的教学过程中,带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热情。
例如,教师在互动探究过程中,要避免严厉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要在学生回答后先给予鼓励和肯定,然后引导学生发掘是否还有更加合理的解题方式,在解题过程中哪部分可以进行简化修正,以平等交流来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外,对于互动的问题,教师虽然以教材为主,但是可以设置更加符合学生心理和成长规律的问题来与学生进行探究互动。还是以《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故事性的互动探究教学情境。教师先抛出教学重点,然后为学生搭建如下教学情境:“小猴子家的果园丰收了,小猴子想要帮助妈妈,但是遇到了问题,大家可以帮助它吗?”将问题与童话故事相结合,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探讨,在这样的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还可以消除学生对于课程的陌生感,拉近师生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创建良好的师生互动探究教学基础。
“互动—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应用效果是显著的,它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自主思考、独立学习,在数学学习中占据主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