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品水总怡情
2021-12-02李盛仙
李盛仙
每当吟诵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句,我心中不禁对中华民族的山山水水肃然起敬。
中国人对山水情有独钟。中国几多成语,如“山清水秀”“山重水复”“山高水长”“险山奇水”“残山剩水”……山与水总是难以分割的。有山无水,山便显得冥顽;有水无山,水更显得落寞。山与水,是一对甜蜜的情人。山因水而俊秀,水因山而灵动。没有水的山如同没有情感的男人,没有山的水就是没有韵味的女人。山与水在中国人的心中早已是一个整体。我们有特有的山水文化,“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无边烟水,无穷山色”“水光山色翠相浮”……山水的融合,才是纯粹的美,才有无穷的魅力。
的确,中国人早已把山与水人格化,使它成了托志言情的对象。所谓“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有容乃大唯山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寄托了多少贤达仁人的豪情与壮志、希望与感慨。
青山如画,绿水如诗,这是中国人看待山水时的一种深入骨髓的审美表达。于是游山玩水,不仅仅是休闲娱乐,更是人与自然的交汇、交融。于是山水变换成绚丽的诗文书画,诉说着中国人眼里、心中的自然意味。
山与水,各有各的性格。山,高深博大志存高远;水,灵动柔变随波逐流。山是静止的书,因此读山能懂得什么是持之以恒;水是流动的情,所以品水会悟出什么叫稍纵即逝。不过,同样的山,同样的水,在不同人的眼中,便有了不同的风采。比如,同一条剑门山路,在李白那里是险阻:“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陆游那里,却变得灵秀可爱:“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又如,同一个洞庭湖,在孟浩然眼里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势逼人;在李白胸中却是“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变得温情可人。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看来,要当个仁人志士就必须去游山玩水,古今许多人都会陶醉于山水之中,白居易中意西湖,写下了“未曾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在古人的山水游记中,不是名山,却可驻足,不是名水,仍可凭栏。山不在高,水不在深,重要的是有怎样的玩心。一处山水,一串足迹,即是一次心灵的旅行。
山水是宇宙自然最生动、最完美的体现。那屹立万年的大山,多像静穆庄重的仁者;那欢快流动的江河,多像才华横溢的智者。漫山遍野的草木,处处充满生机。水中的蓝天,云蒸霞蔚。澄江碧透,芳甸花艳;南疆红豆,北国雪原,五彩缤纷的世界,令人目不暇接。沉浸在山水之间,抛开尘世间人事的纠纠结结,与山水相互缠缠绵绵。纵情地欣赏“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自然风光,品味“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两忘的境界,分享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愉悦情怀,那其中的味道,妙不可言。
清代张潮曰:“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这让我们既阅读诗书,又让我们忘情山水。事实上,读山品水,不应固执于山或追逐于水,最佳的选择是融山水于一体,汲取山的刚直,水的柔韧。这正如人生的一种境界,既不在山,又不在水,而在于山水之间也。
青山可以养性,绿水可以静心,让身心徜徉山水之间,闻花香,听鸟语,赏星月,于山水间觅得心神相交的知音。经常沉浸在山水花鸟的美景之中,便可忘情于山水之间,独观山而常不厌,赏游鱼而知其乐,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置身山水,纵情山水,倾听天籁,浴心浴魄,既娱心健身,又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