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我国野猪非洲猪瘟概况及防控对策
2021-12-02邴睿胡小东冯小飞王岩
邴睿,胡小东,冯小飞,王岩
(1.陇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陇南 746000;2.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 青岛 266000)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swinefevervirus,ASFV)感染家猪或野猪后引起的以全身出血、高热、呼吸障碍和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疫病。该病病程短、传播快、死亡率高,自2018年8月传入我国以来,迅速定殖并传播,导致多省生猪发病死亡,给我国生猪养殖业带来了巨大损失[1]。鉴于该病对生猪养殖业危害严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入OIE陆生动物疫病名录中,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和重点防范的外来病之一。
家猪和野猪对ASFV均高度易感,无明显的品种、日龄和性别差异。野猪作为ASFV的宿主、储主和生物传播媒介,在非洲猪瘟疫病传播和流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我国境内野猪群体数量大、种群繁殖力强并具有常迁徙、善隐藏等习性,导致非洲猪瘟防控形势更加复杂,因此,进一步加强我国野猪非洲猪瘟防控工作迫在眉睫。
1 我国境内野猪群体概况
1.1 分布情况
亚洲地区是野猪原始分布区域之一,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森林资源丰富、江河湖泊众多,这为野猪的生存和繁殖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我国境内共有七个野猪亚种种群,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云南中西部、贵州、广东、江西、新疆、台湾等地区[2,3]。随着大型食肉野生动物数量减少,近年来,林区保护工作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逐年加强,其生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由于其繁殖力强、成活率高,野猪群体数量逐年上升。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境内约有100万头野猪,局部地区存在野猪泛滥的情况[4]。
1.2 生活及繁殖特点
野猪属于群居、杂食性动物,常见3~8头集群活动,最多可见10多头成群出没,喜欢沿河而居,经常出没在河流上游山区或林区。野猪适应性强,耐寒耐热且抗病,会随着季节、觅食地点、气候条件等迁移。母野猪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一般春季产仔,一年可产2~3胎,每胎3~10头。
1.3 驯养管理情况
和家猪相比,野猪肉香味浓,营养健康且经济效益高,近年来,食用野猪和特种猪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成为一种健康饮食的新风尚。然而野猪的驯化、杂交及野猪、家猪同场饲养等养殖模式都会增加野猪和家猪接触的机会,也进一步加大了非洲猪瘟疫情在野猪、家猪中循环传播的风险。
1.3.1野猪的驯化和饲养
野猪胆小易惊,具有攻击性,为了使野猪适应人工饲养以便形成规模化养殖,需通过驯化的方式使野猪群体建立人工条件反射,对其摄食、饮水和作息等方面进行驯化,以达到便于饲养管理的目的。部分山区将野猪养殖作为当地的养殖特色或者农民脱贫致富的项目之一。
1.3.2野猪、家猪杂交
为追求健康并具有特色风味的特种野猪,一些特种猪养殖企业采用野猪为父本,与家猪进行杂交,其后代具有抗病力和适应性强、瘦肉率高、富含多种氨基酸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逐渐成为家猪的替代品,同时被部分地区作为新的养殖投资热点。
2 野猪非洲猪瘟流行病学
2.1 我国野猪非洲猪瘟流行概况
目前,我国共报道了两起野猪非洲猪瘟疫情。首次发现该病是2018年11月16日在我国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向农业农村部报告该地发现一头病死野猪,经检测,非洲猪瘟病毒核酸呈阳性。第二起是2020年3月3日,湖北省神农架林区阳日镇、松柏镇发现7头野猪非正常死亡,检测结果表明非洲猪瘟病毒核酸呈阳性。两起疫情发生后当地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并做好疫情处置的相关工作,避免了非洲猪瘟疫情进一步扩散蔓延。
2.2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为发病猪和带毒猪,其组织、脏器、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都具有感染力。由于野猪行踪不定,加大了与其他动物接触的可能性,且野猪对ASFV具有易感性等因素,导致野猪群体在非洲猪瘟的传播与流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ASFV是虫媒DNA病毒,以蜱作为其自然宿主持续传播该病。我国林区、山区村庄散落,以家庭为单位的养殖散户众多,大多数养殖散户养殖条件简陋,生活区和养殖区甚至养殖区与野外环境无物理隔离,生物安全水平极低,极易形成“野猪—家猪”ASFV循环传播。
3 野猪非洲猪瘟防控难点
3.1 ASFV的特征
ASFV的遗传结构相当稳定并具有极端环境耐受性,该病毒在pH值3.9~11.5的环境中均可存活,在室温下可在血液中存活15周左右,冷冻条件下在血液中存活时间无限长,若狩猎场所、工具、衣服或汽车被血液污染,会成为该病毒在当地的持久定殖并进一步传播的来源;该病毒也存在于患病动物的肌肉中,若携带病毒的野猪在野外死亡,该病毒可在野猪肌肉和内脏中存活超过3个月,在风干的肉和脂肪中仍然具有一定感染力,在冷冻肉中可无限长地生存[5]。在气候寒冷的地区,非洲猪瘟阳性野猪冻干尸体也能成为传染源之一,阳性野猪的粪便和尿液也具有传染性,并且这两种排泄物中病毒的感染力是由环境温度决定的,在低温环境下可在被污染的土壤中长期持续具有感染力。
3.2 野猪种群多、数量大
我国境内分布东北亚种、喜马拉雅亚种、华南亚种、新疆亚种、川陕亚种、台湾亚种和印度亚种,共七个亚种。近年来,随着我国长防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公益林工程等项目的实施,野生动物法律法规宣传及对野生动物违法案件查处工作的不断加强,给野猪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加速了野猪种群数量上升,目前,我国境内约有100万头野猪。
3.3 野猪的迁徙、隐藏性
野猪随机游走,行踪不定,常常根据生活环境的变化进行迁徙,这为它们随机、多样接触其他动物个体提供了更多机会。野猪群体具有挖洞隐藏、昼伏夜出的习性,其嗅觉灵敏,通常在200m范围内嗅出人类气味,会主动避让,受到惊吓后具有攻击性,要在野外环境下完成巡查工作、采集样品或开展非洲猪瘟监测工作难度很大。
3.4 基层巡查力量薄弱
各地野猪日常巡查工作主要由基层畜牧兽医部门和林草局野生动物保护部门承担,但机构改革后,基层兽医机构及队伍建设被削弱,当前,基层可参与巡查工作的人数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尤其是部分地区抽调基层人员从事其他工作,并且基层普遍存在从业人员年龄结构老化、队伍青黄不接、新进人员流失或乡站工作人员长期从事乡(镇)政府中心工作等现象。
4 防控对策
4.1 完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进一步完善联防联控机制是高效实施非洲猪瘟防控计划的关键,各级畜牧兽医部门、林草局野生动物保护部门要明确联防联控工作重点和责任,定期交流防控计划和工作进展,及时共享有效信息,确保信息交流渠道畅通无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能力,在家猪、野猪疫病巡查和监测过程中,应对辖区内和周边辖区疫情保持警惕并实时关注,主动寻找防控工作的薄弱环节并及时加强防控措施。相关部门间还应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工作,在演练过程中不断发现现有疫情处置措施的漏洞,并根据实战经验不断充实完善应急计划内容。通过实训,还能提高不同部门之间协同性及应急人员的快速反应能力,进一步确保应急响应机制和防控措施能够有效实施。
4.2 做好野猪分区监测
按照各地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划分的野猪分布区域、偷猎者惯常出没区域及家猪散养、屠宰及废弃物处理等区域做好野猪分区监测工作。禁止养殖场(户)在野猪经常出没区域散养家猪,防范野猪与家猪自然杂交,加大对野猪非正常死亡的巡查监测工作。一旦发现野猪死亡,巡查人员应对野猪死亡具体地点、可能的移动范围进行详细记录和评估,并第一时间报送当地畜牧兽医部门及时规范采样、送检,并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各地林草局野生动物保护部门要坚决打击偷猎行为,偷猎不仅会改变野猪原有的生活区域,造成巡查监测盲区,而且在运输、贩卖过程中还会增加非洲猪瘟疫病传播的风险。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应将家猪、野猪非洲猪瘟疫情交叉传播的风险区域作为重点防控区域,尤其要对家猪散养、屠宰及废弃物处理等区域加强监管,严防非洲猪瘟疫情向野猪群体扩散。
4.3 加强驯养野猪及特种猪饲养管理
做好野猪引种工作,在调入野猪前应充分调查种猪输出地的具体情况,了解其输出地及其周围地区非洲猪瘟疫情流行情况,评估是否具备引种条件,或通过信誉良好且具有一定养殖规模的种猪场引种。种猪调入前应通过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引种野猪进行非洲猪瘟检疫工作,确保其健康安全。各地兽医主管部门要定期监督检查家猪种猪场、野猪人工繁育场育种情况,严禁其野外育种。要提高野猪、特种猪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做好区域隔离,加固围栏围墙,严禁特种猪野外散养,并对养殖场产生的排泄物、废弃物及动物尸体进行严格无害化处理。
4.4 严格疫情后处理
由于非洲猪瘟病毒的特殊性,在野外环境下,一旦发现疫情或野猪非正常死亡,要切实做好野外环境病原污染调查,对被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环境范围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做好驱虫灭鼠等工作,并对血液、粪污、尸体等进行严格无害化处理,做好野猪掩埋点及周边环境的消毒、标记和看守工作,严防非洲猪瘟疫情持续散播和流行。
4.5 加强非洲猪瘟防疫宣传指导工作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野猪群体分布广、数量大且家猪散养场(户)多等现状,所以野猪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科普宣传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广泛宣传指导,进一步落实家猪、野猪养殖(驯养)场(户)主体责任,确保基层兽医、村级防疫员、护林员及养殖场(户)熟悉疫病报告流程、疫病传播特点及如何防止疫病扩散传播等相关知识,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自主防范意识。此外,要积极做好旅游林区和山区的宣传工作,在旅游资源丰富、游客流动量大的景区,告知游客文明旅游,不要随意丢弃餐余垃圾尤其是猪肉制品,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科学防控野猪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
4.6 组织养殖场积极参与防控工作
组织号召养殖者主动参与野猪非洲猪瘟防控工作,避免养殖场(户)经济损失,不但能调动养殖者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积极性,还可以弥补基层畜牧兽医部门巡查力量薄弱的问题。各地畜牧兽医部门可作为联络单位,组织地域邻近或相连区域的养殖者成立野猪非洲猪瘟防疫协会,辅助兽医主管部门完成日常巡逻和监测任务,各养殖场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预警,相互监督,协同开展野猪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