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性”课堂:构建开放融合的学习新样态
2021-12-02吴海燕
吴海燕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香槟湖小学聚焦课堂,以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为导向,探索混融理念下“四性”课堂的实施策略,初步形成了具有融合性、开放性、支持性、共生性的课堂学习新样态。
一、优化教学,探索融合性
1.场域融合。
不同学习场域的布局,营造着不同的学习氛围和情境。课堂根据学习内容、学习需求进行场域的设计与融合。学习空间包括常态化的座位安排与临时性的座位调整结合、学校空间与校外场馆的组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混合。
2.内容融合。
学校进行跨学科统整,将学科内外知识点适度、巧妙地整合成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主题学习内容。内容的融合体现多样性,彰显主题的价值和功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内容的安排有多种类型,有外显学习内容和内隐活动体验,有课内基础知识和课外延伸知识,系统建构支撑和拓展学生成长所需的知识。
3.资源融合。
资源的开发与课程目标联系起来,使其由潜在价值转变为教学价值,真正服务于教学;有序、渐进、交织地将相关资源引入课堂,捕捉课堂生成的“活”资源,在教学情境中实现资源的再融合;多渠道、多层面、多形态吸纳并整合资源,指导学生寻找和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
4.方式融合。
混融理念下的课堂以培养学生灵活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与能力为重点。学生既要善于参与外显的、有形的体验活动,通过看、听、闻、触摸等活动去主动实践,又要通过无形的、理性的思维活动去探索研究。同时,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动静结合、由浅入深,多种学习方式相融,助力学习品质的提升。
二、着眼未来,把握开放性
1.关注教学内容的开放。
混融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考虑教材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使知识点与教师的智慧、学生的经验之间产生互动,并以学科关联、开放内容等方式,来解决教材内容固化的状况。
2.实现教学空间的开放。
课堂为学生营造自主开放的物理空间,根据教学目标,混融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空间由学校小教室迁移到社会大课堂,从线下到线上,从“数字化校园”升级为“智能化校园”,实现教学空间的无限开放。此外,课堂还为学生营造自由民主的心理空间、自我表达的情感空间,学生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不同的观点。
3.重视教学过程的开放。
课前,我们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将生活引入课堂;课中,及时利用数字化平台,对师生、生生互动的信息进行诊断、评价,及时调整教学;课后,将学习价值向生活实践延伸。课堂的预设、教学和评价都是开放的,注重生活体验、思维训练、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技术赋能,体现支持性
1.适度混融,技术支持“灵活重组”。
信息技术能优化教学内容的呈现状态和方式,在实体学习空间和网络学习空间中发生协同学习,使师生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教师科学设计教学主题,保证融合的内容占整课教学内容的比例合理,学生自由选取、重组学习内容与方式。
2.适时混融,技术支持“恰到好处”。
我们的课堂并不是从头至尾要求混融,而是依据教学需求,在一个或者数个教学环节中适时捕捉资源,择机进行混融式学习,促进深度探究,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美术“联想的字”一课教学中,教师设计了用创意汉字给“爱心淘宝节”店铺题写店名的活动,既捕捉到学校德育活动的契机,又适时与线上资源、书法学习相融,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3.适切混融,技术支持“化难为易”。
信息技术的整合,并不是要塑造统一的、标准的、模式化的教学流程,而是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有力的工具。例如,在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寻访最美劳动者”一课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使用APP的录音、摄像、记录等功能,并邀请了一位劳动者进课堂,让学生进行现场采访,发现问题并及时指导,课后让学生运用新学的技术开展寻访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与信息技术的混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教育变得更有智慧。
四、互动合作,形成共生性
1.师生互动共生。
课堂教学要从人的生命关怀出发,把生命意义的提升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使课堂呈现生长的活力。课堂上,师生之间彼此呼应与合作,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动态统一的过程。课堂以学评教,教学相长,共创共生。
2.生生互助共生。
学生共同参与学习,在接纳异质、相互碰撞、智慧融通的过程中达成共识、彼此共享,走向共同的追求,形成一个互助的、平衡的、发展的整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理解多元文化,懂得独立个体也需要相互协助。每个人独立成点,点与点连成线,线与线连成网,在“混融”这张网中所有人交互、共生,密切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