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化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21-12-02何浩冉张茂林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院

教书育人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华智能化智能

何浩冉 张茂林 (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院)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见,推行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智能化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面临各种机遇,又遭遇严峻挑战。因此,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教育价值,分析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完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策略成为迫切课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教育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在任何时代都有价值,它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价值的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智能化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道德教育价值、文化教育价值和创造教育价值三个方面。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可以被当下利用的、符合当下时代发展和需要的文化精髓,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继承下来的、对所处时代有积极作用的文化精华,可以推动时代的发展和人的思想进步;有的学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所在,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具价值内涵的本质。还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对提高人民的思维能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一切有重大价值的优秀精神成果的总和。综上所述,所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经过历史的洗礼和时代的考验积淀下来的,对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精神文明及物质文明建设以及人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因此,尽管人类开始迈入智能化时代,高等教育各个方面也逐步向智能化方向转变,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具有重大的教育价值。

1.道德教育价值

范多伦曾经说过:“教育不仅仅要使人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教人学会做人”。事实也证明一个没有道德的人,其掌握的知识越多,破坏社会的能力就越大。由此可见,立德树人在任何时代都是教育的根本。在智能化时代,各种智能机器的发明创造与使用可能带来严重的道德问题,如智能研发违背伦理纲常时就会带来毁灭性的影响。因此,智能社会对高校的伦理、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表现在大部分高校都以外在的技能训练为宗旨而忽略了对大学生内涵的培养,“道德教育”仅仅是一种符号,抑或是一句响亮的口号。部分大学生的眼里只有与利益、就业有关的实用技能而缺乏道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甚至为了利益不择手段。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崇尚道德,例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等均以道德教育为其主要内容,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浓厚的道德意蕴,让大学生系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弥补当下智育单行的缺憾、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都有重大意义。

2.文化教育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等“三个自信”的基础上提出的极富创新性的思想理论。随着信息化以及智能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越发迅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融合不断深入。一部分大学生出于对外来文化的好奇感和新鲜感出现了盲目跟风、崇洋媚外的不良现象。面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的冲击,只有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防止文化自卑。因此,高校应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设置为必修课程,强制每一位大学生都必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让他们从中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汲取经验、铭记教训,进而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使他们自觉地肩负起弘扬、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使命,成长为中华民族忠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创造教育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就是创造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蕴含大量的创造教育价值。首先,表现为哲学思想的创新。例如,我国著名的古代典籍《周易·系辞下》中提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表明,事物发展到不能发展的局面时就必须转向创新,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实现通达,实现了通达才能使得事物获得长久的发展。其次,表现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如我国的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甲骨文和金文、器铭与刻石文、到隶书,再到真书、行书、草书,这是一个由繁到简、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再次,表现为教学内容的创新。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再到当下的现代课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并趋于成熟的过程。最后,表现为科学技术的创新。最典型的就是我国的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这些发明与创造对我国乃至世界的教育及社会的发展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开放的、创新的系统,蕴含无限的创造价值,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创新。

二、智能化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智能化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智能技术的广泛使用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多样的教学手段和高效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智能因素的广泛渗透也给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一些挑战,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地位动摇、教育资源失衡以及原生教育环境缺乏等。

(一)智能化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机遇

1.多元与整合:智联网带来丰富的教育内容

传统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常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不易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智能化时代,智联网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类、工具类及生成类教育内容。内容类教育内容主要指借助智能平台实施的线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部分高校借助智联网技术设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网站,大学生可以在该网站上注册一个专属用户并展开个性化学习。在主题网站上有大量的优质网络课程,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随时随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具类教育内容主要指智联网给大学生们提供的多元且高效的信息搜索途径。智联网的普及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多元的信息搜索、协作交流与虚拟体验等平台。在信息搜索方面,大学生们可以利用智联网搜索到大量的学习资料,拓宽研究视角,提升学习的时效性;在协作交流方面,智联网为大学生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多元的交流协作平台,如QQ、微信等,促进了大学生们的交流与合作;在虚拟体验方面,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学生“穿越”至仿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境中,在虚拟现场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生成类教育内容主要指借助智能工具录制、传播、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发达地区的高校通过智联网技术进行课堂实录,然后分享给贫困地区的大学生,使他们也能享受到同等优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提高偏远地区高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质量。

2.科学与高效:智能技术提供多样的教学手段

讲授法是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虽然多媒体教学走进了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堂,但大多数时候也只是将教材内容搬到课件上讲授,并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因此,教学手段单一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突出问题。近年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智能化的手段被广泛地应用于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域,为其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例如智能机器人在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使用带来了人机结合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机器人成为教师的助手,辅助教师完成考勤、朗读,视频、音频的播放等工作。教师则更多地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其文化自豪感等事情。再如虚拟现实技术的使用带来了虚实结合的教学手段。课堂上,教师先讲授教材上的基本理论知识,让大学生对相关内容有一个框架性的认识,然后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大学生还原一个逼真的传统文化场景,给大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综上所述,智能技术一方面丰富了教学手段,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教学效果,给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新工具及新方法。

3.延伸与突破:智能环境创造高效的教育模式

智能化带给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三大机遇是智能环境的构建。智能环境让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突破了传统模式的有形限制,从而使教育模式更多元以及教育产业链更加延伸、完整与细化。传统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是“班级授课制”。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够高速度、大范围地向大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也存在大学生主体地位丧失、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在智能化时代,智能环境的构建以及现有模式的不足逐渐衍生出了更高效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线上线下教学齐头并进,协同促进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教师仍然通过“班级授课”模式向大学生传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参观一些传统文化基地来培养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另一方面,高校采用智能化手段将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与教育主题相关的照片还有校外名师的讲授视频同步到高校的网络学习终端,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复习提供资料。这种“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弥补了单一“班级授课”模式的不足,同时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与及时性,进一步提升了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

(二)智能化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挑战

1.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地位动摇

智能因素的渗透及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体地位动摇的主要原因。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以及智能化的冲击下被渐渐消磨、冲淡。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再次潮起,智能化成为部分高校关注的话题,各种智能技术、智能手段逐步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毋庸置疑,智能化手段的使用提高了教育的趣味性与实效性,但在此过程中,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认为是落后的、需要改进的内容。智能因素的强势“入侵”使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被忽略,其主体地位遭到了巨大冲击。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打开了中国文化的大门,各种外来文化扑面而来,并以其自身的娱乐价值、经济价值或政治价值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部分甚至取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西方的圣诞节、平安夜等节日的热度几乎超越了中国的春节。这些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受到威胁。综上所述,智能化的猛烈来袭以及外来文化的强势“入侵”动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地位。

2.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失衡

教育资源主要包括财力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也主要指这三大部分。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使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面临极大的挑战。首先,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财力资源失衡。由于高校教育经费自身不足,大部分高校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项经费。经费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渐趋边缘化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其次,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人力资源紧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不仅要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还要掌握人工智能知识,理解智能化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意蕴,能熟练使用智能工具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工作等。但目前,大部分教师并未达到要求,需要进行专业培养。最后,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技术资源落后。在智能化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手段智能化是必然趋势。目前大部分高校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高校,依然使用粉笔、黑板等传统教育工具,其技术设施还处于落后或缺位的状态。

3.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环境缺乏

教育环境是影响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外部因素。但目前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大环境不容乐观。实践基地缺位、专门课程缺失、研究氛围不浓等问题突出。首先,智能化时代的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社会环境越来越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在这一趋势下,一些革命老区、革命根据地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源地被大肆翻修、改造。这种翻修与改造虽然美化了根据地的外表并使其与智能化的大环境相吻合,却也损坏了它们的文化内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失去了原本的生态环境,弱化了教育效果。其次,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出现了大量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课程。为了快速培养出智能社会所需要的智能人才,高校领导及教师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了智能课程之中,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下降。因此,大部分高校并没有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门课程,而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内容零散的分布于大学语文、思想政治等课程之中。这种安排既打乱了知识的整体性,也不利于大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氛围不浓主要表现为大部分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当下,高校的科学研究主要以项目制的方式展开,教师的科研经费及学术地位均来源于项目。而在智能化时代,大量的智能因素进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之中,与现代化、智能化等热点问题相关的项目更容易申报和审批,因此此类与时代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引起高校师生浓厚的研究兴趣,从而导致他们忽略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注与研究。

三、智能化时代完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策略

面对智能技术给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做的是牢牢地抓住机遇并直面挑战,利用智能网络重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主体地位,利用智能技术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利用智能环境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

(一)利用智能网络重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地位

智能化时代,重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地位需要处理好两对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智能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智能化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依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能因素只是作为工具而存在。换言之,将智能技术逐步应用于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其目的在于提高效率、增强教育效果。因此,智能技术只能作为工具,而不能作为内容,它是为高校更好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服务的,而绝不可以成为高校课堂的主体亦或全部。二是要处理好“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加快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为外来文化的“入侵”提供了桥梁。面对外来文化,我们要秉持“本土为主、外来为辅”的原则,在充分理解本土文化的基础之上,取外来文化之所长,补本土文化之所短。即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盲目的全盘接受、崇洋媚外。应牢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根”与“魂”,也是中华民族继续前进的动力,始终把传承本土文化、发展本土文化、创新本土文化作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务。总之,高校须坚持以智联网为工具,以本土文化为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地位不动摇。

(二)利用智能技术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财力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是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着力点。首先,增加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财力资源。一方面,建立专项经费。设立专门部门与制度,并借助智能化手段严格监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经费,坚持专款专用,拒绝一切理由的挪用、借用。另一方面,拓宽经费的来源渠道。增加国家层面、企业层面、地方层面、高校层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经费,采用教育投入、企业赞助、地方配套等手段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所需经费。其次,培养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智能型教师。一方面,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任教师提供优质的专业发展机会,以增强他们的教育智能,并培养他们使用智能工具的能力;另一方面,研发专门的智能学习平台,在平台上放置各种各样的名师课堂供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学习,使教师在观摩他人的课堂中学会使用智能工具展开教学,进而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智能型教师;最后,增加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智能设备。加快高校,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高校的三通两平台建设并派专门的技术人员去高校进行指导,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设备保障与技术支撑,最终借助智能技术增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三)利用智能环境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的打造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高校可以根据所处地域的文化特色,借助地方博物馆、革命老区等极具传统文化底蕴的景区实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北京的长城、故宫博物院;山东曲阜的孔庙;陕西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河南安阳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河南信阳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等都可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基地。当地的大学生可以亲赴现场观摩学习,外地的大学生则可以借助智能平台或虚拟现实技术领略这些教育基地的魅力。其次,高校可以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门课程,并将地方特色融入课程之中。例如,北京的高校可以开设国学课程;山东的高校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学习孔子,甚至可以设置独具特色的孔子学院;安阳的高校可以开设甲骨文课程、而信阳的高校可以开设大别山文化课程。最后,在高校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所并在各院系安排相对固定的教师,鼓励、引导高校师生采用智能化的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且在研究过程中,广大师生要时刻警惕将“智能”作为研究重心的误区,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为研究对象,以智能技术为辅助工具推动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中华智能化智能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探讨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住宅小区弱电智能化工程建设实现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汽车营销如何智能化?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