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畜牧专业学位研究生助力脱贫攻坚培养模式的探索*

2021-12-02吴萍沈曼曼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

教书育人 2021年3期
关键词:蚕桑专业学位硕士

吴萍 沈曼曼 (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

一、蚕桑产业在我国助力脱贫攻坚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是蚕桑产业的发源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2013 年提出了“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发展方案,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节点的临近,我国已进入到整体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这为蚕桑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使命和历史机遇。桑蚕产业作为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因其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短平快”增收特点,是不少地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乡村振兴、农民增收脱贫、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全国多地将蚕桑产业作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如陕西省石泉县、甘肃省康县等将蚕桑作为扶贫工作的主导产业来抓,取得了蚕桑产业和精准扶贫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效应[1-2]。

二、畜牧专业学位研究生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按照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决策部署,积极开展一流学科建设研讨工作,纷纷把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作为重中之重。畜牧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领域。畜牧业也是国家帮助贫困农民增收脱贫的重要产业。在习近平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畜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更应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应努力将其培养成为集管理、应用、综合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由于我国农业院校的专业研究生教育相比于国外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也不长,因而许多农业院校尚未摸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专业学位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3]。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上仍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培养目标定位不清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以培养高级研究人员为目标,其培养方向侧重于理论研究和科技创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则侧重于实践和应用,以满足市场和企业需求为目标,因而具有较强的就业导向性[4]。因此,农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以提高为主,目的在于完善其职业技能和知识体系构架[5]。许多培养单位混淆了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通常将培养科学学位研究生的一套做法直接套在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身上,忽视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6],严重制约了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2.教学模式单一,综合教学水平亟待提升,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在教学方式上,不少培养单位课程体系划分单一,在课程设置上并未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一刀切式的雷同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授课内容注重前沿理论,授课方式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实践机会少,因而教学效果不够理想[7]。在校内指导的老师通常学术水平高,基础理论方面的科研能力强,而实践应用的经验欠缺[8]。校外导师通常工作繁忙,精力有限,因此,农业硕士研究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受到制约,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名不符实,收效甚微。

3.论文选题重理论,轻实践,与企业需求脱节

许多农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通常也按照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偏向于理论研究而脱节应用研究,而且大多数的毕业论文是在学校的实验室完成,并未深入到企业一线,因而没有机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

4.实践基地保障不足,企业项目开发参与少

多数高校农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基地条件简陋有的甚至没有,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过程有时是形同虚设。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农业硕士的理想培养模式之一,但是限于企业自身的条件,对合作项目投入不足,与项目研发相比,许多企业更注重与高校直接开展成果转化,很少有农业硕士研究生的参与,因而制约着农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10]。

三、蚕桑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制约蚕桑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

蚕桑产业的产业链长,涉及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外贸等诸多环节,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技术瓶颈和蚕桑专业人才的匮乏问题严重制约了蚕桑产业在精准贫扶中的效应。现有的以蚕桑为研究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很少,且大多侧重于理论研究,论文通常是在实验室完成,很少深入农户或投身于实践基地或参与企业开发项目,实践能力不足,对产业动态不了解,职业导向性不明。一旦步入工作岗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

四、蚕桑为研究对象的畜牧专业学位研究生助力脱贫攻坚培养模式创新

1.扩大蚕桑专业学生招生规模,实施定向委培

目前,我国高校设置蚕学系的屈指可数,不超过5 所,其招生规模也逐年萎缩。蚕桑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养蚕助力脱贫攻坚的实施与蚕桑科技人员密切相关,因而,迫切需要扩大蚕桑专业学生的招生规模。此外,高校可深入蚕桑主产省区基层政府和全国蚕桑龙头企业,积极了解他们对蚕桑科技人才的需求。政府、企业联合出资与相关学校按需求签订蚕桑人才定向委培协议,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专业技能考核评价机制。一方面保证蚕桑专业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另一方面可使蚕桑科技人才毕业后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发挥其专业特长,为贫困地区实施脱贫攻坚储备人才。

2.优化课程体系,注重专业知识教授与课堂思政教育相结合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除了必需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外,应结合目前制约蚕桑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国内外农村经济、蚕桑经济发展趋势等设置相关课程或专题,同时提高在企业实习以及农村蚕桑基地实习的时间。此外,还应加强师资队伍,提高其在授课过程中对课堂思政的重视度与实践度。强化学生对蚕桑助力脱贫攻坚的使命感、责任感及自豪感!

3.实施高校、企业、农村基地三段培养,明确各阶段培养目标

学生入学后,可结合自身特点与兴趣、企业需求、地方政府需求等选择校外导师,明确研究方向,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所修课程及相关文献的查阅与整理。第一阶段的培养目标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第二阶段,学生可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与销售,亲身实践,进一步收集论文素材,适当时也可在企业完成部分或全部实验设计,开展实验。第三阶段,学生应至少在农村蚕桑生产基地实习两个养蚕期,进一步了解农村与实验室养蚕的区别,掌握科学养蚕的方法,积累实地解决问题的经验与本领。这三个阶段的培养不是完全独立的,可交叉进行,相辅相成。

综上所述,本文立足以蚕桑为研究方向的畜牧专业学位研究生,探讨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助力脱贫攻坚中的培养模式,将为更好地发挥蚕桑产业在助力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经济中的作用提供智力保障,同时也为在新时代“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培养高质量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蚕桑专业学位硕士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君山区蚕桑产业规模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宜宾市推动蚕桑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实践
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推动蚕桑产业再上新台阶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困境和思考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